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主日讀經釋義: 丙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主日讀經釋義
丙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201026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6:1-2,3-8
1:  烏齊雅王逝世那年,我看見吾主坐在崇高的御座上,他的衣邊拖曳滿殿。
2: 「色辣芬」侍立在他左右,各有六個翅膀:兩個蓋住臉,兩個蓋住腳,兩個用來飛翔。
3: 他們互相高呼說:「聖! ! ! 萬軍的上主! 他的光榮充滿大地!
4: 由於呼喊的聲音,門限的基石也震撼了;殿宇內充滿了煙霧。
5: 我遂說:「我有禍了! 我完了! 因為我是個唇舌不潔的人,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竟親眼見了君王──萬軍的上主!
6: 當時有一個「色辣芬」飛到我面前,手中拿著鉗子,從祭壇上取了一塊火炭,
7: 接觸我的口說:「你看,這炭接觸了你的口唇,你的邪惡已經消除,你的罪孽已獲赦免!
8: 那時我聽見吾主的聲音說:「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回答說:「我在這裏,請派遣我 !
9: 他說:「你去對這民族說:你們聽是聽,但不明白;看是看,卻不理解。
10: 你要使這民族的心遲鈍,使他們的耳朵沉重,使他們的眼睛迷矇,免得他們的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覺悟而悔改,獲得痊癒。」
11: 我追問說:「吾主! 要到幾時呢﹖」他回答說:「直到城邑變成廢墟,沒有居民,房屋無人居住,田地變為荒蕪。」
12: 上主必將人民遷到遠方,本地區荒蕪異常。
13: 境內雖只留下十分之一,還要遭受摧殘;就如松樹和樟樹在伐倒後,尚留有餘幹,聖善的苗裔將由這餘幹產生。

被載於第六章的依撒意亞的神視,常被認為是先知自己所寫的自傳(6:1-8:20)的開始。這神視的發生的日期可定於先知職務之始(公元前742)。由於當中有委派先知的措辭,這可算是先知的就任神視。希伯來人的先知常被想成是在天庭中領受訊息的(試比較耶23:19,當中提到耶肋米亞的敵人未曾有過這經驗)。這類神視並不局限於先知職務的開始。跟依撒意亞的神視最相似的,算是列上廿二章的依默拉的兒子米加雅的神視,但那並非就任神視。

依撒意亞先知說他見過上主,這是多麼震驚的宣告。就人能否見到上主這一問題上,聖經的取態並不清晰。在出33:11中,聖經告訴我們天主是與梅瑟面對面的談話,但聖經又說梅瑟只可見到天主的背面,因為我的面容你決不能看見,因為人見了我,就不能再活了(出33:20;試比較依撒意亞在6:5中的驚恐)。厄則克爾就以「這就是上主的光榮顯現時的奇象」(則1:28來總結他的序言。相比之下,依撒意亞就直接得多:我看見吾主」(6:1)。這種種類比告訴我們,傳統上先知是看得見天主的。

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一位先知在神視中所看到的,必受制於他的既有概念和他的當代思想。一位公元前八世紀的先知能夠見到天主是因為他知道他可以見到天主,而且這事亦為他的同儕所接納。天主被描繪成一位君王,因為根據先知的經驗,君王就是最具權力和最偉大的人物(天庭和地上朝廷的相似則更可見於列上22章)。依撒意亞所見的色辣芬大抵是受了革魯賓的形象所啟發,革魯賓是在耶路撒冷聖殿中人們所構想的雅威寶座。

色辣芬

 
約櫃上的革魯賓
 

依撒意亞獲得這趟神視的地方顯然是聖殿,很可能是在充斥著乳香輕煙的膜拜儀式當中。對眾先知來說,這一份經驗絕對罕見。聖詠作者也提到在聖殿中聚焦望向天主:昔日我曾在聖殿裏瞻仰過你,為看到你的威能,和你的光輝(詠63:3)。很可能是因為當崇拜者在聖殿內參與崇拜時是在渴望著這份神視。無論如何,由於見過天主的關係,就使得先知的訊息的權威更高。畢竟,來自天主的訊息,總要居先於來自任何人類或人類制度的訊息。

色辣芬的呼喊表達出依撒意亞宣告天主的中心訊息:聖、聖、聖6:3)。天主神聖的重要性可見於先知立即承認自己的不潔。儘管依撒意亞記不起自己所犯的任何特別的罪。這份不潔是隨著他身為人類的條件而與生俱來的,並會使他在天主的臨在面前變得危機重重。補救的方法相當極端:他的口唇為火炭所潔淨。這補救方法並要類比於整個民族。

先知的神視並非結局。他並不是在實行默想的生活。反而,他身繫有關耶路撒冷的政治處境的訊息。訊息的內容不是要拯救人民;相反,可以肯定的他們的心硬以及他們的「完蛋」。於此,先知的任務是要宣告要來的審判,而非要帶來皈依,至少不是直接的。我們可以作個比較,在出7:3中天主使法老的心硬,由此為他準備了更大的懲罰。

這樣看來,要降到猶大的審判是避無可避的了。先知所提出的問題不是「會否」而是「多久?」。答案中可見那屢見不鮮的主題:遺民。以色列將會好像被砍掉的樹一樣,只剩下一條餘幹。先知書編輯者所作的修訂:聖善的苗裔將由這餘幹產生6:13),就為這段預言帶來一個具復興意味的結尾。這也跟先知的思想──這遺民是有將來的──所呼應。然而第六章的重點不乏負面的思想。在遺民的希望上投射著的,是大部分人被殲滅的陰影。這次毀滅或可潔淨這群遺民,就好像火炭潔淨了先知的口唇一樣。

答唱詠:詠138:1-2, 2-3, 4-5, 7-8
【答】:上主,我要在眾神前歌頌你。(詠138:1
領:上主,我要全心稱謝你,因你俯聽了我懇切的祈禱。我要在眾神前歌頌你,向你的聖所伏地致敬。【答】
領:我要頌揚你的聖名,因為你信實而又慈愛;你在萬物前,彰顯了自己的名號和諾言。我幾時呼號你,你就俯允我,並增加我的力量。【答】
領:上主,地上的君王,都要稱謝你,因為他們聽到你的訓諭;上主,他們都必來歌頌你說:「上主的榮耀偉大無比!」【答】
領:上主,你必以右手拯救我。上主,你必為我完成這工程。上主,你的仁慈永遠常存;求你不要放棄你的作品。【答】

聖詠作者在感恩,告訴聖殿〔裏的人〕雅威怎樣聽見了他的呼喊並拯救了他。雅威的行動不是因為聖詠作者的德行,而因為雅威自己的慈悲(1-3節)。這事件並非僅僅是一位以色列人和雅威之間的個人交易;這事件偉大得足以令世界各國都讚美天主的偉大和祂對世人的關懷(4-6節)。獲救之後,聖詠作者確信雅威會在危險的時刻常伴他左右,繼續著祂先前所作的保護。

讀經二:格前15:1-11
1: 弟兄們!我願意你們認清,我們先前給你們傳報的福音,這福音你們已接受了,且在其站穩了,
2: 假使你們照我給你們所傳報的話持守了福音,就必因這福音得救,否則,你們就白白地信了。
3: 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
4: 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
5: 並且顯現給刻法,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
6: 此後,又一同顯現給五百多弟兄,其中多半到現在還活著,有些已經死了。
7: 隨後,顯現給雅各伯,以後,顯現給眾宗徒;
8: 最後,也顯現了給我這個像流產兒的人。
9: 我原是宗徒中最小的一個,不配稱為宗徒,因為我迫害過天主的教會。
10: 然而,因天主的恩寵,我成為今日的我;天主賜給我的恩寵沒有落空,我比他們眾人更勞碌;其實不是我,而是天主的恩寵偕同我。
11: 總之,不拘是我,或是他們,我都這樣傳了,你們也都這樣信了。

這主日讀經二的主題是基督的復活,而丙年常年期第六主日(本即下主日,但讀經被中華聖母瞻禮的讀經所中斷,但下週本網誌仍會為大家送上釋義)的讀經二(格前15:12-34)即緊接今天的讀經。

保祿在提醒那些透過聖洗聖事,並透過格林多人們所聽到並接受的、宗徒們所宣講的福音──這福音不僅僅只是教理或教義──而成了一家人的;這福音可是救恩的德能(見羅1:16)。而且,假若格林多人們能持守他們從保祿中所學得的,這福音就正在發揮著其拯救的力量。但假若他們不能堅守這福音的話,他們起初的皈依也是徒然。

保祿再次採用了論述有關傳統的措辭(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給你們的),就如他再講述有關感恩祭的部分中(格前15:3;見11:23),保祿把〔他所宣講的〕福音建基於回歸耶穌在世的生活的傳統。論到這傳統,保祿借用了當時已有的信經,我們今天可見於15:3-5。這信經宣認四元素:基督死了、祂被埋葬了、祂復活了(或更好的翻譯為「祂被舉起了」)、祂顯現了。舊約曾經承諾過將要有一個人把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這就正正是基督的死亡所完成的。

保祿接著列舉了幾回重要的復活顯現,因為這些都是教會的根基。一些保祿提到的顯現,並未記載於四福音之中(例如那次向五百多人的顯現)。另一方面,四福音都提到耶穌先向婦女們顯現,而這次顯現卻為保祿所忽略。保祿的選擇違背了他訴諸復活顯現而所要說的事。保祿是在強化他的宗徒職權,並提到這幾宗復活顯現就是他與格林多人們所分享的信仰的基礎。這份列表以保祿宗徒的神視作結。他想要說的重點是,復活的主的顯現把職權給予了他的宗徒事工。儘管他是眾宗徒中最小的(保祿這名字的意思就是「最小」),但他所獲得的召叫不是因為他的善行或優點,而是因為在他內的天主的恩寵。這份恩寵結出了果實,那就是保祿的傳教行動。藉著天主的恩寵,保祿宣講;而又藉著同一份恩寵,格林多人們相信了。

福音:路加福音 5:1-11
1: 有一次,耶穌站在革乃撒勒湖邊,群眾擁到衪前要聽天主的道理(更準確的該譯作天主的話)。
2: 衪看見兩隻船在湖邊停著,漁夫下了船正在洗網。
3: 衪上了其中一隻屬於西滿的船,請他把船稍為划開,離開陸地;耶穌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群眾。
4: 一講完了,就對西滿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
5: 西滿回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
6: 他們照樣辦了,網了許多魚,網險些破裂了。
7: 他們遂招呼別隻船上的同伴來協助他們。他們來到,裝滿了兩隻船,以致船也幾乎下沈。
8: 西滿伯多祿一見這事, 就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
9: 西滿和同他一起的人,因了他們所捕的魚,都驚駭起來。
10: 他的夥伴,即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也一樣驚駭。耶穌對西滿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
11: 他們把船划到岸邊,就捨棄一切,跟隨了衪。

由主日到今主日之間,禮儀中沒有選讀的福音選段,即4:31-4:44,耶穌都在葛法翁,現在耶穌也是在附近,但到了湖邊。祂從湖的西北面下到湖邊。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首次讀到耶穌的宣講被稱為天主的話the word of God)。祂將為那些以信德來接受的這話的人使之成為生命之源(8:21; 11:28);這話的職務(ministry of the word)將在教會中繼續(宗4:31; 6:2)。把這詞放在這福音選段的開首部分就標誌著是次漁人的召叫乃天主的話有效宣講的契機。

在馬爾谷福音內的召叫首批門徒(谷1:16-20)中,情節是由兩對兄弟分擔的。而這裏則把目光都放在西滿身上,他的同伴都只是背景(文中甚至沒有提起安德肋的名字)。看來耶穌很熟悉這幫人,而他們也認識祂(見4:38;若1:35-42)。當漁夫們正進行他們的早上魚網清潔並把它們掛起曬乾時,耶穌就用了西滿的船來使自己跟群眾分開,好能宣講。水或許能夠幫助聲音的傳播。從第4節起,群眾就突然消失了,剩下的情節就留給了耶穌和西滿之間的互動與對話。

是基於信德,西滿被召叫並服從。一位漁夫會被一個來自半山上的木匠的教唆而把網重撒到水中,原因想必非在理性。捕魚的最佳時機是在晚上;若仍一無所獲,那麼日間作捕魚也枉然。但西滿把他的信任都放諸耶穌身上: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結果當然是滿載而歸。

現在,也是西滿第一次被叫作伯多祿(希:petros),即磐石petra),這名字就他日後身為教會領袖時所使用的。透過他的信德行動,他的眼開了,並下跪於耶穌面前。伯多祿是首位公開地稱耶穌為上主Lord)的(而不再稱祂為老師Master〕:5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驚覺,這不單單是首次召喚漁夫門徒。從最早期開始,教會視自己為伯多祿的小船,當中對耶穌的信德備受考驗(谷4:35-41;瑪8:23-27)。耶穌揀選了西滿的船,要他划到深處並要他作出一個全然基於個人信仰的決定。西滿的回應中的信德,就是使他成了建立教會的基石的唯一因素(瑪16:18)。

西滿伯多祿覺察到他自己作為一個罪人和上主之間的距離。他的自然反應就是直認他的不堪當。天主的神聖,為人是太多了(出20:19)。但耶穌來不是要罪人在祂面前消失。祂反而在祂的職務中與罪人一起。如果他們相信祂的話,他們定必會放棄一切(路加所一直強調的:5:28)而跟隨祂。接著這福音故事的三個故事,都展示出耶穌在「漁人」,並常與被棄、被逐的人和罪人在一起。

梁展熙

參考資料:
-          Collins, John J.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13: Isaiah.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          Clifford, Richard J.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23: Psalms 73-150.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          Kodell, Jerom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3: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          Getty, Mary Ann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7: First Corinthians Second Corinthians.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