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宗方濟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宗方濟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祈禱

教宗方濟各
週三要理講授
論家庭之廿二

祈禱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晨!

我們已經省思了家庭如何度過節假日和工作時間,現在我們來談談祈禱的時間。基督徒經常抱怨自己缺少時間:我應該花更多時間祈禱;我願意祈禱,可總是沒有時間。這樣的遺憾我們總能聽到。當然,這種遺憾是真誠的,因為人心總在尋求祈禱的機會,即使自己並未覺察到;若尋求無果,心則不寧。然而,為使心靈和祈禱相遇,我們應該在心中培養對天主的愛,一往情深的愛。

我們可以作個簡單的反省。我們的確全心信賴天主,真的希望天主幫助我們解決難題,確實感到有義務感謝天主。這一切都理所應當。可是,我們對上主是否懷有一點愛?天主對我們的思念是否感動我們,令我們驚訝,使我們變得溫順?

我們想想歸納十誡的最大誡命: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申6:5;參:瑪22:37)。這條誡命使用了愛意濃濃的表達方式,並將這愛傾注在天主身上。因此,祈禱的精神即在於此。我們若能領悟這種精神,就永遠不會找不到時間祈禱。我們能否想象天主有如使我們保有生命的撫摸,在這個撫摸之前一無所有呢?我們是否想過,任何事物,甚至死亡都無法使我們與這撫摸分離?還是我們認為天主只是偉大的,是創造萬物的全能者,掌控一切行為的審判者呢?當然,這一切都對。不過,只有當天主是我們的愛中之愛時,以上所言才有圓滿的意義。到那時,我們會感到幸福,或許還會有些困惑,因為祂思念我們,更愛我們!這難道不令人驚歎嗎?天主以父親的愛撫摸我們,這難道不感人嗎?這多麽美妙!祂能夠很容易讓我們認出祂是至高者,祂賜予我們祂的誡命,等待我們的回應。天主非但這麼做了,祂還在不停地這樣做。祂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陪伴我們、保護我們、愛我們。

我們如果心中沒有燃起對天主的愛火,我們的祈禱熱忱就無法持久。我們也會如同外邦人那樣喋喋不休,一如耶穌所說的;或者如同假善人一樣立在街頭祈禱(參:瑪6:5,7)。一顆愛天主的心能使一個無言的意念,例如在聖像前的呼求,或向聖堂示意的親吻成為祈禱。看到媽媽教小孩向耶穌和聖母示意親吻,真好。在這舉止中含有多大的溫柔啊!此時,兒童的心已化為祈禱的場所。這是聖神的恩典。我們切莫忘記為我們每個人祈求這恩典!因為天主的聖神以其特殊的方式在我們的心中呐喊:阿爸-父啊,並教導我們像耶穌那樣呼喚父啊,這是一種我們永遠無法靠自己尋得的方式(參:迦4:6)。祈求聖神的這項恩典是我們在家中學會的。若我們學會以叫爸爸媽媽的那種自發性去學習稱呼天主的話,我們便永遠學到這稱呼。若能這樣,家庭生活將永遠處在天主愛的懷抱中,自動自發地找到時間祈禱。

我們非常清楚,家庭生活複雜而緊張、繁忙而勞累。時間總是很少,永遠不夠用,有太多事要做。有家庭的人很快學會去解連偉大的數學家們都不會解的方程式:在24小時内做48小時的事!不是嗎?有些媽媽和爸爸能為此贏得諾貝爾獎。在24小時内做48小時的事!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的,但他們採取行動,做到了!家庭有多少工作啊!

當一個人懷有祈禱的精神時,他就將時間交給天主,走出總是沒有時間的生活煩惱,在必要的事上找到平安,發現意想不到的恩典的喜悅。瑪利亞和瑪爾大姐妹倆在這方面是很好的例子,我們已經聆聽了福音中關於她們的事跡;她們都從天主那裡學會家庭生活節奏的和諧,即節假日的美好、工作的安詳、祈禱的精神(路10:38-42)。她們愛耶穌,耶穌的到訪對她們而言如同是過節。終有一天瑪爾大也會明白,待客的工作固然重要,但並非全部;像瑪利亞那樣聆聽上主才是真正緊要的事,才是最美好的時光。祈禱出自聆聽耶穌,誦讀福音。你們不要忘記每天閱讀一小段福音。祈禱出自與天主聖言的密切關係。我們在家中有這密切關係嗎?我們在家中有福音書嗎?我們全家人是否有時也一起誦讀福音呢?我們在誦念玫瑰經時是否默想福音?在家中誦讀及默想的福音有如一塊好麵包,滋養眾人的心。早晨和晚上及我們圍坐在桌子前時,我們要學會一起簡單地祈禱。這時,耶穌就來到我們當中,如同祂前去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家中那樣。

有一件事我非常在意,我看到在城市裡有很多兒童還沒學會劃十字聖號!你們這些媽媽、爸爸應該教導子女祈禱,教他們劃十字聖號,這是為人父母的一項光榮任務!

無論家庭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要在家庭祈禱中為彼此代禱,好使我們的每位家庭成員都得到天主愛的護佑。


2015826

載於:《信訊雙週刊》第288期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工作

教宗方濟各
週三要理講授
論家庭之二十

工作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晨!
教宗方濟各819日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
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 - OSS_ROM

在省思了家庭生活中節假日的重要性後,今天我們談談它的互補要素——工作的價值。節假日和工作,二者都天主創造計劃中固有的成分。

一般而言,工作是維持家庭、撫養子女、確保親人能體面生活的必要條件。對於一個認真誠實的人,最大的光榮莫過於被稱為一名工作者,一個勞作的人,一個在團體內不依附他人而生活的人。我看到,今天有很多阿根廷人在場,用我們的話說,這叫做No vive de arriba(自食其力)。

實際上,工作,無論哪種類型的工作,即使是家務活,也有益於公共福祉。在哪裡能學會勤勞生活的品德呢?首要的場所是家庭。家庭通過父母的榜樣教導工作的品德:爸爸和媽媽為家庭和社會的福祉而效力。

在福音中,納匝肋聖家有如一個工人家庭,耶穌本人也被稱為木匠的兒子(瑪13:55),或者乾脆被叫做木匠(谷6:3)。聖保祿也告誡基督徒說:誰若不願意工作,就不應當吃飯(得後3:10)。這可真是一個減肥的良方,不工作就別吃飯!聖保祿指的顯然是某些人的虛假屬靈論;實際上,這些人依靠他們的弟兄姐妹生活,什麼也不做(得後3:11)。工作事務和精神生活在基督宗教觀中一點都不相悖。明白這點很重要!一如聖本篤所教導的,祈禱和工作可以且應該和諧共處。缺乏工作也會損害精神,就如缺乏祈禱會損害實踐活動那樣。

工作,我再重複一遍,無論哪種類型的工作,都是人類真正的工作。它體現了人按照天主肖像受造的尊嚴。因此可以說工作是神聖的,也因此就業管理是人類和社會的一項重大責任,不能將其交在少數人手裡或推給被神化的市場。若喪失就業機會,社會也將受到嚴重損害。每當我看到有人沒工作,有人找不到工作以及有人無法給家裡帶回麵包,我便難過。每當我看到政府官員努力創造工作機會,設法使人人都有工作,我便喜悅萬分。工作是神聖的,工作為家庭帶來尊嚴。我們必須祈禱,使每個家庭都不缺乏工作。

因此,工作和節假日一樣,都是造物主天主計劃中固有的成分。在《創世紀》中,大地被描繪為樂園,被委託於人的呵護與勞作(參:2:8,15),有關大地之前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在上主天主創造天地時,地上還沒有灌木,田間也沒有生出蔬菜,因為上主天主還沒有使雨降在地上,也沒有人耕種土地,有從地下湧出的水浸潤所有地面2:4b-6a)。這不是一幅浪漫的景象,而是天主的啓示;我們有責任去徹底理解及領會這啓示。論述整體生態的《願祢受讚頌》通諭也包含這訊息:大地的美妙與工作的尊嚴生來就彼此結合。二者並駕齊驅:人若耕種土地,大地就變得美麗。當工作脫離天主與人的盟約時,當工作失去人的精神品質時,當工作被掠為利潤至上邏輯的抵押品,當它輕視生命的情感時,靈魂的墮落將污染一切:空氣、水、草地、食物等等。市民生活敗壞,生活環境變質。其後果是窮人和貧困家庭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現代企業常常表現出一種危險的傾向,認為家庭對勞動生產率而言是一種阻礙、一個負擔、一個負面因素。我們不禁要問:哪種生產率?為誰生產?所謂的智慧城市無疑能提供豐富的服務和安排;然而,舉例來説,它卻常常敵視兒童和老年人。

有時,制定計劃的人關心的只是一個人的工作能力,依據經濟利益來決定是否予以安排、利用或丟棄。家庭則是一張大檢驗台。若工作的安排拿家庭作抵押品,甚至阻礙家庭的生活經歷,那我們便能肯定地說,人類社會已開始與自己作對!

在這種形勢下,基督徒家庭面臨著一項巨大挑戰,領受了一份艱巨使命。她們推行實踐天主的創造原則:人的身份、人際關係、繁衍子嗣,以及透過工作化土地為家園、化世界為可居之所。失去這些原則將是十分嚴重的事,我們的共同家園中已有太多裂痕!我們任重而道遠。有時候,基督徒家庭面對目前的社會就猶如達味面對巨人哥肋雅,但我們知道這場戰鬥的結局!這需要信德和機智。在此歷史性艱困時刻,願天主引領我們以喜悅和希望回應祂的召喚,祂召喚我們去工作,好使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家人享有尊嚴。


2015819

載於:信訊雙週刊第287期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家庭——家庭和貧困

教宗方濟各週三要理講授論家庭之十七

家庭——家庭和貧困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晨!

在最近幾次週三要理講授中我們反思了家庭,我們繼續這個主題,反思家庭。從今天起,我們的要理講授將藉著省思談及家庭在面臨生活考驗時的脆弱性。家庭會遇到諸多問題,受到這些問題的考驗。

其中一個考驗是貧窮。我們想到擁擠在大城市周圍以及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許多家庭。他們多麼貧寒、處境多麼艱難!此外,在某些地方,戰爭使他們的境況更為惡化。戰爭總是一件兇惡的事。戰爭尤其損害平民及家庭。戰爭的確是一切貧困的根源,戰爭使家庭變得貧窮,它是掠奪生命、心靈和最神聖最親切情感的禍首。

儘管面臨這一切,仍有許多貧困家庭不卑不亢地度日,常常公開信賴天主的祝福。然而我們不應該以這堂課為我們的漠不關心辯護,而應增加我們的羞愧感,因為有如此多的貧困狀況!家庭在貧困中仍然能不斷地塑造自己,甚至盡可能地保存家庭成員的特殊人性,這真是個奇跡。這一事實激怒了那些福利生活的規劃者們,他們視情感、生兒育女、家庭關係為生活品質一個可變的次要方面。他們什麽都不懂!相反地,我們該當跪在這些家庭面前,它們是保護社會不受殘暴侵害的一所真正的人性學校。

事實上,如果我們屈服於凱撒和財神、暴力和金錢的要脅,如果我們放棄親情,我們還剩下些什麼?只有當公眾生活的負責人士整頓社會關係,抵拒在家庭與貧窮之間不斷增長,使我們陷入深淵的惡行,一種新的公民道德才會到來。

當代經濟常專長於引人只顧享受個人幸福,普遍利用家庭成員的關係。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矛盾!家庭的巨大工作並未在預算中受到重視,這很自然!經濟和政治在認可這方面的問題上相當刻薄。然而,人的内心培育和情感的社會交流正是以家庭的工作為支柱。若除去這支柱,一切都會坍塌。

這不僅是麵包的問題。我們談的是工作,是教育,是醫療。明白這點很重要。當看到世界很多地方的那些營養不良和患病兒童的照片時,我們總會深受觸動。同樣地,許多一無所有的兒童在簡陋的教室驕傲地展示他們的鉛筆和寫字本時眼中散發的光芒,也會令我們感動不已。孩子們是如何以愛的目光來注視著他們老師的!孩子們確實知道人不單靠餅生活!也靠家庭的愛。若家庭貧困,孩子們就受苦,因為他們希望有愛和家庭親情。

我們這些基督徒應該越來越親近那些受貧困考驗的家庭。你們想想,你們大家肯定認識某個人:沒有工作的爸爸,沒有工作的媽媽……,他們的家庭在受苦,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變得脆弱。這太糟糕了。事實上,社會貧窮影響到家庭,有時將家庭摧毀。沒有工作或失去工作,或嚴重缺乏工作沉重響著家庭生活,使家庭關係經受嚴峻考驗。最艱困社區的生活環境,那裡的居住和交通問題以及社會服務、醫療和學校費用的縮減,在在導致更惡劣的困境。除了這些物質因素外,還受到家庭偽模範的侵害,媒體中常常出現的基於消費主義和外在崇拜的偽模範,對社會貧困階層影響更大,擴大家庭成員之間的裂痕。當家庭面臨貧困考驗時,我們要呵護家庭,呵護親情!

教會是母親,不應該忘記她子女的這悲劇。教會也必須是貧窮的,好結出豐碩的果實,對許多困境作出回應。一個貧窮的教會是自願度簡樸生活的教會,在她本身的體制、她成員的生活模式上均如此,好能推倒各種使人隔離的圍牆,尤其是將窮人隔離的圍牆。這需要祈禱和行動。讓我們熱切地祈求上主,求祂喚醒我們,讓我們的基督徒家庭成為這場關愛家庭革命中的主角。這場革命對我們而言是如此地必要!教會從一開始就是為它,為了這場關愛家庭革命而生的。我們不要忘記,有需要的人、弱小者和窮人的審判預先展示了天主的審判(參:瑪25:31-46)。不要忘記這點,我們應盡自己的所能幫助家庭,使其在貧窮和苦難的考驗之路上前行。窮困和苦難有損于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和關係。我願意再誦讀一遍我們剛才聽到的聖經選段,經上這樣記載:我兒,不要拒絕救濟窮人生活的急需,也不要使急難人的眼目長久望著你。不要加增饑餓人的悲苦,也不要激怒困苦中的人。不要擾亂憂苦人的心靈,也不要遲延接濟有急難的人。不要拒絕痛苦而哀求的人,也不要轉臉不顧窮困的人。不要讓那有求於你的人,背後咒罵你(德4:1-5a)。福音上說,若我們不做這些事,就要受到天主的咒罵。


201563

載於:《信訊雙週刊》第284期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教宗世界和平日文告:克勝冷漠 贏得和平

教宗方濟各
第四十九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二○一六年一月一日

克勝冷漠 贏得和平


1. 天主毫不冷漠!對天主來說,人是重要的,天主是不會放棄人的!在新一年的開始,為世上的每位男女、每個家庭、每個民族和國家,以及各國政府元首和各宗教的負責人的未來,我想以我深深的信念、豐厚的祝福和平安的善願,藉希望的記號,來陪伴大家同行。事實上,我們有望在二零一六年,見證我們堅定而有信心地,在不同層面,致力於成就公義以及為和平的工作。的確,這既是天主的恩賜,也是人的工作。和平乃天主的恩賜,卻託付給所有的人,因為他們都蒙召去實現它。

守護希望的理由

2. 不少戰事和恐怖主義的行動,及其令人悲痛的後果:綁架、基於種族或宗教的迫害、權力的濫用,標誌著去年的開始和終結,並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增長,情況令人痛心,足以使我們稱之為「零碎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在展望來年的時候,過去數年以及去年的一些事情,促使我再一次呼籲大家不要對人的能力失望,尤其不要對人藉天主恩寵的幫助,去克服邪惡以及不向無奈接受和冷漠低頭的能力失望。我所指的事,就是在關鍵的時候,人類以超越個人私利、袖手旁觀和冷漠的心態團結互助地工作的能力。

在這些事之中,我想特別提及為推動世界領袖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所作的努力。該峰會是為尋求新的方法去應對氣候改變以及保護地球──我們共同的家──的福祉。這又指向之前的兩件全球性事件:一)在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譯按:埃塞俄比亞首都]舉行的峰會,以求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籌措資金;二)聯合國採納2030永續發展議程,該議程目的為在該指定年份前確保所有人都能過更有尊嚴的生活,特別是世上的窮人。

2015年,為教會來說是特別的一年,尤其因為它標誌著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的兩份文件公佈五十週年。該兩份文件非常有說服力地表達出教會與世界的團結互助(solidarity)感。教宗若望廿三世,在會議開始的時候,想把教會的窗戶打開,使教會與世界之間有更多開放的、暢通的溝通。那兩份文件──梵二《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成了對話、團結互助和陪伴的新關係的徽章,這新關係乃教會想為人類引入的。在《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的宣言中,教會已被呼召與非基督信仰的宗教開放對話。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的牧民憲章中,由於「今天的人的喜樂與希望、悲傷和憂慮,尤其是貧窮人的和所有受苦者的,也是基督追隨者的喜樂與希望、悲傷和憂慮」【1】,教會想就有關世界的各種問題與人類家庭建立對話,作為團結互助和互敬互愛的標記【2】。

以相同的角度,藉著慈悲禧年,我想邀請教會去祈禱和工作,為使每個基督徒都能使其謙卑的及對別人的受苦感同身受的心發展成熟,能夠宣揚慈悲,並能為慈悲作見證,能夠去「寬恕和給予」,去「為那些活在人生最不可思議的邊緣的人」敞開心懷,「這些邊緣很多是由現代社會所創造;而不要跌進那使人蒙羞的冷漠之中,不要跌進那麻木心思以使之不能發現新奇事物的守舊因循,不要跌進那破壞摧毀的犬儒主義之中」【3】。

相信人類有因團結互助,因明白到他們自己是彼此相連並互相依存的,並心存那些最脆弱的成員以及要保護大眾福祉而共同行動的能力,是有許多原因的。這份心存共同的責任以及團結互助感,乃手足之情和群體生活的基本召叫的根本。成就人之為人的乃是尊嚴和關係。這些是天主意願人擁有的,並存在於身為受造物的我們與我們的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中。因此,我們對他們有一份責任,並與他們一起因團結互助而行動。一旦我們離開這關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會少了點人性。因此,冷漠是人類家庭的一大威脅。所以,隨著我們邁進新的一年,我想邀請每個人覺察到這事實,以戰勝冷漠、贏得和平。

冷漠的一些形式

3. 我們肯定的是,冷漠的態度,使人封閉心胸,置別人於不顧;使人關起雙眼,讓他周遭一切消失於視野之中;使人閃身躲開,以避免被他人的問題所觸碰到。冷漠是個遍及歷史每個時代的人類特性。然而,今時今日,它已遠遠超出個人的層面,達致一個全球性的幅度,產生了所謂「冷漠全球化」的現象。

在人類社會中冷漠的首個徵兆就是,對天主的冷漠,對別人和對天地萬物的冷漠也是由此而來的。這是一個錯誤的人本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加上相對主義的和虛無主義思想,所引致的嚴重後果。人認為他是自己的、他們生命的和社會的來由;他認為他能自給自足,目的不只是要取代天主的位置,而是要完完全全地擺脫祂。結果,人便認為,除了自己之外,他不欠任何人任何東西,因而宣稱人只擁有權利【4】。針對人這錯誤的自我理解,本篤十六提醒我們,無論是人或其發展,都無法給予他其存在的最終意義【5】;在他之前,保祿六世就已說過:「若果不向絕對存在的那位敞開心懷,不承認那給予人生真正意義的召叫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人本主義」【6】。

對別人的冷漠則有不同的面相。有些知識淵博的人,他們聆聽電台,閱讀報紙或觀看電視節目,但他們卻是不冷不熱的,幾乎對一切習以為常的:這些人只是模糊地知道折磨著人類的悲劇,但覺得事不關己,並沒有活出感同身受。這就是那些知道事情的人的心態,他的目光、思想和行動,都只以自己為目的。很不幸,雖然我們自身的時代見證了資訊的暴增,但這並不意味著問題會更加得到人們的注意,除非懷有一個因團結互助精神而一直對世界敞開的良知【7】。相反,資訊爆炸可能導致人對其飽和感到麻木,並在某程度上相對化了不同問題的嚴重性。「一些人簡單地責怪窮人及貧窮國家的問題,作出不當的推論。他們又聲稱他們找到的解決方法就是一種可鎮懾他們、馴服他們和使他們不受傷害的『教育』。假如被社會所排斥的人看到在許多國家中,無論統治者的政治意識形態,以及當中的政府、商界和各類機構中根深柢固的社會癌症──貪污賄賂──不斷增長時,情況則更令人憤慨」【8】。

在其他情況中,冷漠以對身邊的事物──尤其對那些身處遙不可及地方的人與事──缺乏關注來表現出來。有些人選擇不聞不問,刻意不去了解,然後只顧自身福祉而活,對正在受苦的人的痛苦呼號充耳不聞。幾乎在察覺不到的情況下,我們已變得不再懂得甚麼是感同身受,尤其是別人的慘況。我們根本沒興趣去關心他們,就好像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我們毋須負半點責任去幫忙,一切與我們無關【9】。「當我們一切安好,感覺舒適時,我們當然地忘卻別人(這是天父永遠不會做的),我們對他們的難題、他們的痛苦和他們所遭受的不公義漠不關心……那麼,我們的心就墮進冷漠之中:當我相對地安好和舒適時,我忘卻了那些不幸的人」【10】。

正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共同的家中,我們不能不關心她的健康,這正是我在《願祢受讚頌》中嘗試做的。水和空氣的污染,對林木恣意的過度開發,對環境的破壞,也常是人對其他人、事和物冷漠的結果,畢竟萬物是彼此相連的。尤有甚者,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也影響到人與其他人之間關係【11】,更不要說那些膽敢在其他地方作一些他們在祖國卻不敢作的事的人【12】。

在這些及其他情況下,冷漠尤其導致自我封閉以及對一切人與事漫不經心,最終促使人與天主、與別人和與天地萬物之間失去和平。

受全球化冷漠所威脅的和平

4. 對天主的冷漠超越個人的私人和精神層面,衝擊公共和社會層面。正如本篤十六所重申:「在天主的光榮和在大地上的人類的平安之間,有著一份緊密的關係」【13】。的確,「當人缺乏對超性事物的開放,便很容易成為相對主義的犧牲品,難以履行公義、為和平工作」【14】。對天主的忽視和否認,使人不再承認任何自己以外的標準,而只視為自己為規範,這已產生了無可計量的殘忍和暴力【15】。

在個人及群體的層面,對近人的冷漠──這是對天主冷漠的產物──以袖手旁觀和不聞不問的形式出現,並助長不公義和嚴重社會失衡的情況持續;這一切又將導致衝突,至少無論如何,這都會產生使不滿氣氛遲早引發暴力和不穩的風險。

在這意義上,冷漠,以及隨之而來的袖手旁觀,構成了每個人本身要去履行的責任的缺失,這責任就是各按其能力及其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公共利益──尤其和平,即人的最寶貴的利益之一──作出貢獻【16】。

當人在制度的層面,對別人、對其尊嚴、對其基本人權和自由冷漠不顧的時候,加上一個只求利益和享樂的文化,就會偏好甚至合理化一些最終對和平構成威脅的行動和政策。這冷漠的心態甚至會達致把一些令人痛恨的經濟政策,以及不公義、分裂和暴力的先兆合理化的地步,以求成就他們的或國家的好處。事實上,並不罕見的是,人的經濟和政治計劃是以獲取或保留權力和財富為目的,即使要以踐踏別人的基本權利和需要作為代價。當人民得不到他們的基本權利,如食物、水、健康保障或工作,他們唯有冒以武力來取得這權利的風險【17】。

此外,包括砍伐森林、污染,加上自然災害,把一個又一個的社區從他們原本的生活環境中的連根拔起,把他們推向危險與不安;上述這些對自然環境的冷漠,創造新的貧窮,以及新的不公義情況,其災難性結果時常是與安全和社會和平尤關。因為資源匱乏,或者為了回應一個對自然資源貪得無厭的需求,人已打過了多少場戰爭!又還有多少場戰爭要打!【18

從冷漠到慈悲:心的改變

5. 在一年前的世界和平日文告《不再是奴隸,而是弟兄姊妹了》中,我呼喚了《聖經》中首個手足之情的圖像:加音和亞伯爾(見創4:1-16),是為了要大家注意到這首段手足之情是如何被摧毀的。加音和亞伯爾是兄弟,他們來自同一母胎,他們尊嚴相等,都是以天主的肖像和模樣受造;但他們受造的手足之情破裂了。加音不單沒有忍受他的兄弟亞伯爾,而且他還出於嫉妒殺了他【19】。弒兄殺弟便成了背叛的一種,而加音回絕了亞伯爾的手足之情就成了家庭關係中的手足之情、團結互助和互相尊重的首次破裂。

然後,天主干預了。祂呼喚那要為他的同胞負責的人,就好像祂對亞當和厄娃──破壞了與造物主共融的原祖父母──所做的。「然後,上主便對加音說:『你的兄弟,亞伯爾,在哪裏?』他回答說:『我不知道。難道我是我兄弟的守護人?』祂便回答說:『你究竟作了甚麼?你兄弟的血的聲音從地上向我呼號!』」(創4:9-10)。

加音說他不知道他兄弟發生了甚麼事,他說他不是他的守護人。他並不覺得他要為他的性命、他的命運負責。他並不感到有所牽連,他對他的兄弟是冷漠的,即使他們有同一源頭。何等悲哀!這真是個手足的、家庭、人類的悲劇!這是弟兄之間的冷漠首次彰顯於世。天主,相反,是毫不冷漠的:在祂眼中,亞伯爾的血彌足珍貴;祂要加音交代。由此,從人類的開始,天主就顯示出自己關心人類的命運。後來,當以色列子民在埃及受奴役時,天主再次插手。祂對梅瑟說:「我已注視到我的人民在埃及所受的苦,我聽見了他們因為他們的監工而發出的呼號聲;我確實知道了他們的痛苦。我已下來了,為從埃及人手中解放他們使其得自由,為把他們帶離那地,帶進一塊美好而廣闊的、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出3:7-8)。要留意的,是用來描寫天主行動的動詞:祂注視、祂聽到、祂知道、祂下來、祂解放使得自由。天主並不是冷漠的。祂注意,並行動。

同樣,藉著耶穌、祂的兒子,天主下來人中間。祂取了肉軀,顯示出祂在一切事上與人的團結一致,除了罪之外。耶穌視自己為人類的一員:「許多弟兄姊妹中的首生者」(羅8:29)。他並不僅僅滿足於教導群眾,而更是關心著他們,尤其當他看見挨饑抵餓的人(見谷6:34-44)和失業的人(見瑪20:3)的時候。他的目光並不只是注視著人類,也注視到海裏的魚、空中的鳥、植物和樹木,無論大小;他的目光環抱天地萬物。當然,他不單是看見了,因為他也接觸人,與人說話,做為他們好的事,並為那些有需要的人做好事。不只如此,他讓自己被人所感動,他哭泣(見若11:33-44)。他行動,是為結束痛苦、悲傷、悽慘和死亡。

耶穌教導我們,要像天父般慈悲(見路6:36)。在善良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中(見路10:29-37),他譴責不去幫助那些有急需要的近人的缺失:「他看見,卻繞路走了」(見路10:31, 32)。同時,透過這例子,他邀請聆聽他的人,特別是他的門徒們,學習在這世界的痛苦面前停下來,去減輕這些痛苦,以及醫治別人身上的傷口,以現有的資源,花一點他們的時間,無論他們有多忙。事實上,冷漠時常尋找不同的藉口:要守禮儀規定、要做的事數量之多、要我們彼此保持距離的敵意、要我們遠離近人的各種偏見。

慈悲就是天主的心。因此,慈悲也必須是那些視自己為祂子女大家庭的成員的心;慈悲是一顆只要關乎人類尊嚴──天主面容在祂受造物中的反映──的地方就在那裏跳動的心。耶穌告訴我們:對別人──陌生人、病人、囚犯、無家可歸的人,甚至敵人──的愛,就是天主對我們行動的量度。我們永恆的命運,全繫於此。無怪乎保祿宗徒呼籲羅馬的基督徒要去與那些歡樂的人一同歡樂,與哭泣的人一同哭泣(見羅12:15);他又呼籲格林多的基督徒基於與教會中正在受苦的成員團結互助的精神而組織一次募捐(見格前16:2-3)。聖若望又寫道:「如果任何人擁有世間的物品,又看見自己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但卻無動於衷,那麼天主的愛又豈會在他內?」(若一3:17;見雅2:15-16)。

那就是何以「教會親身活出慈悲,並為之作見證,對教會及其宣講的可信性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她的言辭以及她的各種姿態和行動都必須傳達出慈悲,以進入人的心,從而激起他們自己去尋找那條回到天父那裏的路。教會的首項真理,就是基督的愛。這份愛導向寬恕和把自我給出的愛,而教會就是這份愛的僕人,是這份愛與人之間的中介。因此,凡是教會臨在的地方,那裏就必須要有天父慈悲的確證。簡言之,在我們的各堂區、各團體、各善會和各運動中,只要是有基督徒的地方,任何人都應能夠找到慈悲的綠洲」【20】。

因此,我們也被呼喚召去使愛、感同身受、慈悲和團結互助成為真正的人生規劃,成為我們在彼此關係中的行為風格【21】。這需要具備一次心的改變:即天主的恩寵把我們的鐡石之心轉化為血肉之心(見則36:26),使之能夠以真正的團結互助而向別人敞開。事實上,團結互助,遠超於一種模糊的感同身受或因為無論遠近都有那麼多人的不幸而產生的膚淺苦惱【22】。團結互助,「是為公共利益耗費自己的心力時間的堅毅決心;而所謂公共利益,就是為所有人和每個人的好處,因為我們全都真的要為所有人負責」【23】,因為感同身受源於手足之情。

這樣理解的話,團結互助構成了一種倫理和社會態度,此態度能更好地回應對我們時代的災禍的覺醒,以及那無可否認的,尤其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個人生活與其在具體地方的社區生活之間,以及世上其他人的生活之間的互相依存正日益增長【24】。

促進團結互助和感同身受的文化以克勝冷漠

6. 團結互助,作為一種倫理德行和社交心態、個人皈依的成果,所要求的是負責教育和培育的各持份者都要致力參與。

我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家庭蒙召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家庭是活出和傳達愛和手足之情、共同生活和共享一切、關心及照顧別人的首個地方。家庭也是傳遞信仰的優越氛圍,從母親教導子女的首個簡單敬禮行動開始【25】。

至於在學界或各種小童和青年中心裏從事教育和培育的人,由於他們富挑戰性的任務就是教育孩童和青少年,他們要察覺到自己有責任照顧到人的倫理、精神和社交層面。自由、互相尊重和團結互助的價值,能從小都得到傳承。本篤十六曾對一些負責教育的機構說:「每個教育環境都能成為一個對超性事物和對別人放開懷抱的地方,都能成為一個對話、同心合意和用心聆聽的地方,在其中青少年感受到他們因自己的個人潛能和內心富有而被欣賞,並學習尊重他們的弟兄姊妹。願年青人能夠學會品嚐那份喜樂,是來自日復一日的活出愛德和為近人的感同身受,以及主動參與建構一個更人性化的和更富手足之情的社會」【26】。

即使文化工作者以及社交媒體也負有教育和培育的責任,尤其在當代社會中,當中接觸資訊和傳播工具正日益普及。它們的首要任務,是為真理服務,而不是為特定的利益。的確,傳播媒體「不單傳遞資訊,也塑造其目標讀者(或觀眾和聽眾)的思想,因而能夠為教育青年人作出可觀的貢獻。必須指出的是,教育與溝通的關係是相當緊密的:事實上,教育就是透過溝通媒介發生的。因此,後者能夠正面或負面地影響人的培育」【27】。文化工作者和媒體也應確保他們取得和發佈資訊的方式總是合法和合乎道德的。

和平:團結互助、慈悲和感同身受的文化的結果

7. 儘管察覺到冷漠全球化的威脅,我們不能不承認,在上述的處境中,也有不少倡儀和積極行動,去證明了人還是能夠感同身受、慈悲和團結互助。我將指出幾個值得稱讚的例子來說明,只要人選擇不去對他的近人轉面不顧,每個人都能夠克勝冷漠,而這就構成在邁向一個更人性化社會道路上的美好實踐。

有許多非政府和慈善組織,無論是在教會內外的,在各次傳染病大流行、天災和武裝衝突期間,面對著重重險阻,他們仍前去醫治傷病、殮葬死者。除了他們之外,我也想提及不少人和組織,他們救助那些為尋找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橫渡沙漠和重洋的移民。這些行動就是身體上(或物質上的)的和精神上的(或靈性上的)慈悲行動(舊譯:形哀矜和神哀矜)。在我們人生終結時,我們就是按其獲判的。

我想起記者和攝影師,他們把那些挑戰人類良知的困境告知大眾;我也想起那些致力保護人權的人,尤其是那些少數民族和宗教、原住民、婦女和孩童,以及所有活在最易受傷害的情況中的人的人權。在他們中也有不少神父和傳教士,他們有如善牧,留在他們的信友身邊支持他們,無懼困難險阻,特別是在武裝衝突期間。

可見,有多少家庭,在眾多的勞動與社會困難之中,具體地教導他們的子女去「逆流而上」,他們犧牲了許多作為代價,來教導他們團結互助、感同身受和手足之情的價值!有多少家庭向那些有需要的人打開了他們的心扉和他們的家門,例如難民和移民!我想特別感謝所有的人、家庭、堂區、修會團體、隱修院和朝聖地,所有這些馬上回應我的呼籲,接收了一個難民家庭的【28】。

最後,我想提及那些聯合起來實行團結互助計劃的年青人,以及那些伸開雙手去幫助那些在他們自己的城市內、在他們自己的國家中或在世界別的地區中的有需要的人的年青人。我想感謝和鼓勵所有致力於這類行動的人,儘管他們沒有得到廣泛報導:他們對正義的饑渴將得到滿足;他們的仁慈(misericordia / mercy=慈悲)使他們會找到仁慈;作為締造和平的人,他們將被稱為天主的子女(見瑪5:6-9)。

在慈悲禧年標記中的和平

8. 因著慈悲禧年的精神,每個人都被呼召去辨認出冷漠是如何在他們人生出彰顯出來,並作出具體承諾去改善其身處的環境,從他自己的家庭、鄰里近人或工作環境開始。
各國也被呼喚去作具體的行動,去鼓勵在他們社會中最脆弱的人,如囚犯、移民、失業人士和病人。

至於羈留人士,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在羈留所中的生活條件是急需具體地改善的,尤應關注那些失去自由,等候出庭應訊的人的情況【29】,特別要緊記刑法處罰的目的是改過自新,並要考慮把監禁以外的判刑選項立法是否可行。在這思路上,我想再次呼籲在仍執行死刑的國家政府機關廢除死刑,並考慮大赦是否可行。

至於移民問題,我想邀請大家重新思考有關移民的立法,使得這些法例是從願意接納出發,在尊重互惠的義務和責任的同時,促進移民融入社會。從這角度來看,我們應特別關心移民的生活條件,尤應緊記秘密的、不見天日的生活很容易把人強行拉扯往犯罪行為那邊去。
在這禧年中,我也想向各國領袖作出緊急呼籲,去為我們那些因失去工作、土地和遮頭片瓦的弟兄姊妹做些具體行動。我認為要以創造得體的工作去應對失業這社會問題。畢竟,此問題影響著數量龐大的家庭和年青人,並為整個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沒有工作沉重地影響著尊嚴感和希望,補助只可抵銷部分影響;縱然對失業人士及其家庭來說,補助仍是必需的。我們也應特別關心婦女──很不幸,在職場上她們仍然受到歧視──以及某些種類的工人,他們的工作條件是不穩定和危險的,而他們的工資卻與他們在社會中的使命的重要性毫不相稱。

最後,我想邀請大家去採取有效行動去改善病人的生活條件,確保每個人都得到醫療照顧以及生存所需的藥物,以及居家照顧。

各國元首也被呼召,要讓其眼光超越國界,去更新他們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關係,容許所有人有效地參與和包容在國際社會的生活中,以確保在各國大家庭中的這份手足之情得以實現。
由這觀點來看,我想作一個三重呼籲,(一)不要把其它國家拖入衝突和戰爭之中;戰爭不單破壞物質上的、文化上的和社會上的財富,也會──長期來說──破壞精神上的和道德上的完整性;(二)註銷最貧困國家的國際債項,或對之作可持續管理;(三)採取某些政治上的合作,為使我們不向某些意識形態低頭,反而尊重本地居民的價值觀,並無論如何不要傷害尚未出生的孩子的基本而且不可剝奪的權利。

我把以上的反思,以及新一年的最美好願望,都交託給至聖瑪利亞轉禱,她是關心人類需要的母親,為使我們可從她兒子耶穌、和平王子(Principe della Pace / the Prince of peace)身上獲得我們懇求的實現,以及我們每天致力於構築一個富手足之情和團結互助的社會的祝福。

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2015128日,
榮福童貞瑪利亞無染原罪瞻禮
慈悲特別禧年開啟日

--------------------------
1】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喜樂與希望》牧民憲章,第1段。
2】見:同上,第3段。
3】慈悲特別禧年手諭,《慈悲面容》,第14-15段。
4】見:教宗本篤十六,《在真理中的愛德》通諭,第43段。
5】見:同上,第16段。
6】《各民族的進步》通諭,第42段。
7】「隨著社會日漸全球化,它使我們成了近人、鄰居,但它卻不會使我們成為弟兄姊妹。單靠理性,雖然能夠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並建立其在公民社會中的共存,但它卻無法建立手足之情」(本篤十六,《在真理中的愛德》,第19段)
8】《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第60段。
9】見:同上,第54段。
102015年四旬期文告。
11】見:《願祢受讚頌》通諭,第92段。
12】見:同上,第51段。
13】《與聖座認可的外交團問候時之演辭》,201317日。
14】同上。
15】見本篤十六,《在為世界和平及公義反省、對話及祈禱日期間的講話》,亞西西,20111027日。
16】見《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第217-237段。
17】「除非社會之中的,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排斥和不公平得以消除,否則是不可能杜絕暴力的。窮人,尤其是最貧窮的,常被指控他們訴諸暴力;但是,只要沒有平等機會的話,不同形式的敵意和戰爭終會找到肥沃的土地,遲早引爆。當社會──不論本地的、國家的、或是全球的──離棄自身的一部分,將之拋棄到邊緣去,那麼,就沒有任何政治規劃、法律或情報力量能夠確保絕對的穩定。這情況的發生,不只是因為不平等導致那些被拒於制度之外的人作暴力反應,而更是因為那社會和經濟制度根本就不公平。正如美善(bene)有傳播開去的傾向,人對邪惡的默許,即不公義,有擴展其傷害力量的傾向,並靜悄悄地蠶食社會和政治制度的根基,儘管它外表仍看似穩固」(《福音的喜樂》,第59段)。
18】見《願祢受讚頌》通諭,第31, 48段。
19201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第2段。
20】慈悲特別禧年手諭,《慈悲面容》,第12段。
21】見:同上,第13段。
22】若望保祿二世,《關懷社會事務》通諭,第38段。
23】同上。
24】見:同上。
25】見201517日週三公開會見教友的要理講授。
262012年世界和平日文告,第二段。
27】同上。
28】見201596日三鐘經講道後辭。
29】見:對國際刑法協會代表團致辭,201410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