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 - [慶節讀經釋義] - (丙年)耶穌建定聖體

慶節讀經釋義
紀念耶穌建定聖體彌撒
2010年4月1日

讀經一:出谷紀 12:1-8,11-14
1. 上主在埃及國訓示梅瑟和亞郎說:「
2. 你們要以本月為你們的正月,為你們算是一年的首月。
3. 你們應訓示以色列會眾,本月十日,他們每人照家族準備一隻羔羊,一家一隻。
4. 若是小家庭,吃不了一隻,家長應和附近的鄰居按照人數共同預備,並照每人的飯量估計當吃的羔羊。
5. 羔羊應是一歲無殘疾的公羊,要由綿羊或山羊中挑選。
6. 把這羔羊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黃昏的時候,以色列全體會眾便將牠宰殺。
7. 各家都應取些血塗在吃羔羊的房屋的兩門框和門楣上。
8. 在那一夜要吃肉;肉要用火烤了,同無酵餅及苦菜一起吃。
9. 肉切不可吃生的或水煮的,只許吃火烤的。頭、腿和五臟都應吃盡。
10. 一點也不許留到早晨;若是早晨還有剩下的,都要用火燒掉。
11. 你們應這樣吃:束著腰,腳上穿著鞋,手裏拿著棍杖,急速快吃:這是向上主守的逾越節。
12. 這一夜我要走遍埃及全國,將埃及國一切首生,無論是人是牲畜都要殺死,對於埃及的眾神,我也要嚴加懲罰:我是上主。
13. 這血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當作你們的記號:我打擊埃及國的時候,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毀滅的災禍不落在你們身上。
14. 這一天將是你們的紀念日,要當作上主的節日來慶祝;你們要世世代代過這節日,作為永遠的法規。
15. 你們應一連七天吃無酵餅。第一天務要從你們家內將酵子除去,因為從第一天直到第七天,凡吃有酵之物的人,都應從以色列中剷除。
16. 第一天和第七天應召開聖會;這兩天一切勞工都不可作,只准你們準備每人吃的東西。
17. 你們應守無酵節,因為這一天我領你們的軍旅出離了埃及國,所以你們要世世代代守這一天,作為永遠的法規。
18. 從正月十四日晚起,到二十一日晚為止,你們應吃無酵餅。
19. 七天內,在你們的家內不准有酵子,因為凡吃了有酵之物的,不論他是外方人或是本地人,都應從以色列會眾內剷除。
20. 任何有酵之物,不准你們吃;在你們所居住之處,都應吃無酵餅。」

出12:1-20 ── 逾越儀式
在這儀式禮節指示的部分中,祭司典(P source)把在古近東在半遊牧民族之間流傳已久的一個節日作出了詳細的敘述。這是一個由這些牧人所作的祭獻,是為當部落出發尋找新牧放地時他們羊群不會受到危害。這是春天的時候,而事實上對羊群的生命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時刻。這是年幼的綿羊和山羊出生的時節。有關這節日的遠古指引是:沒有司祭、沒有聖所、沒有祭台。

其他的細節也跟這牧羊的背景相配合。祭牲是被燒而非水煮(9節),因為部落中只有極少數的煮食器皿。也許這就解釋了為甚麼骨頭不可打斷(9, 46節)。時間是春天首個滿月的前一個黃昏(6節)。時間上,這也與牧人們在一個月最光明的一個晚上回到營地的時間不謀而合。無酵餅(8節)是這些牧人日常食用的餅糧,而苦菜(8節)是沙漠中的植物,也被這些牧人用作香料的。他們的穿著打扮也適合這背景:「束著腰,腳上穿著鞋,手裏拿著棍杖,…」(11節)。塗血禮(7節)是為驅邪而作的,也就是說,在帳幕的竿子上塗上血是為希望部落中人,尤其是部落中將要出生的年幼成員可遠避一切危險。這危險被人格化為「毀滅者」(23節)。於是,血就避免了祂打擊人類和牲畜。

就是這塗血禮在第十災和逾越節(Passover)之間建立起聯繫。「毀滅者」一字現從以色列歷史中出現,並受制於之而衍生出新詮釋。雅威將走遍埃及地域,打擊人類和牲畜的首生(12節)。但當雅威看到住所上的血時,毀滅者將不被批准對之進行打擊。相反,雅威將會越過去(pass over)(13節)。

儘管「逾越」一字的詞源還很不清楚,這一字的意思為以色列來說就再清楚不過。「去逾越」(動詞;to pass over)意即「去免除、去保護、去拯救」(to spare, protect, deliver)。所以,以色列人所曾作的,就是以她自己與雅威的關係來詮釋這些半遊牧牧人的古代節日。為以色列來說,他們要尋找的不再是暫時性的牧放地,而是那片永恆的牧放地──應許之地。因著其改變的焦點,這古代節日有助於詮釋以色列命運的改變。這些牧人們,現在是一個在急趕著的民族(11節)。

答唱詠:詠116:12-13, 15-16, 17-18
【答】:我們就是藉那祝福之杯,共結合於基督的血。(參閱格前10:16)
領:我應該要怎樣報謝上主,感謝他賜給我的一切恩佑?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爵,我要呼籲上主的名號。【答】
領:上主的聖者們的去世,在上主的眼中,十分珍貴。我的上主!我是你的僕役,是你婢女的兒子;你解除了我的鎖鍊。【答】
領:我要向上主獻上讚美之祭,我要呼號上主的名字。我要在眾百姓面前,向上主還我的誓願。【答】

在這一篇結構鬆散的感恩聖詠中,聖詠作者以在聖殿內的誓言和祭獻來回應天主把他從死亡的魔掌中的拯救。然而,聖詠主要想作的讚美,則表現於對天主仁慈的生動描寫和對公眾宣講上主對貧窮人呼號的關注。在上主眼中,令人再痛心疾首不過的,是信者的死亡(17節)。就只有對拯救者上主的經驗才可使一個人能夠開口說:「我是祢的僕人」(16節)。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11:23-26
23. 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主耶穌在衪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24. 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
25. 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行,為記念我。」
26. 的確,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

27. 為此,無論誰,若不相稱地吃主的餅,或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體和主血的罪人。

11:23-27 建立〔聖體聖事〕的傳統
沒有提及到格林多人們忽略了依字面地舉行主的晚餐,保祿在他的禮儀總論中嵌入了建立感恩祭的敘述。為了要強調,保祿在這敘述中重複了「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第一次在舉餅,第二次在舉杯時。對耶穌的記念,即基督徒在他們的禮儀中宣告了祂的自我奉獻和祂的死亡,是對格林多團體內部的派系鬥爭的解藥。耶穌的生活與死亡,不只是一段回憶。在那些承認祂為主的人當中,祂的生活與死亡更可達致團體。

保祿以利用接受和傳遞基督徒傳統(見15:1-3)來開始他的聖事建立敘述。「從主所領受的」一句,不一定指這傳統是保祿在首次神視中見到耶穌的啟示的一部分,即路加記載曾發生於大馬士革的那件事件。這傳統是福音的核心部分。就算這敘述是藉基督徒團體傳達而來的,這敘述的權威,就好像禁止離婚的話(見7:10)一樣,是來自上主的。

保祿鮮有提及耶穌的在世生活的。但這耶穌行動的敘述,具體地發生於祂死前的一晚,因著其獨特性,是尤其重要的。就耶穌的跟隨者而言,被出賣的角度,即屬對觀敘述的一部分的(見谷14:17-31及其相對的敘述),在保祿的敘述中也被強調起來。出賣和人性軟弱為建立感恩祭的敘述(見11:17-22和27-32)提供了脈絡,於其中保祿描述了在格林多團體中有關紀念性慶典的濫用。同樣地,福音報告了門徒們在最後晚餐是的出賣與否認。而尤其是路加,強調了門徒們的不斷誤會,他們就算在感恩祭的時刻,仍互相爭論在天國中誰最大(見路22:24-30)。

耶穌取用了普通日常的麵餅並為之感恩。在它被擘開之後,祂把這麵餅和祂的身體視為同一物。而在與那更原始的馬爾谷敘述一較之下,就可看出保祿的敘述中有一句「為你們」。加上這一句是為強調感恩慶典既永恆而又實在的重要性。無論何時,當信友在分享這個餅和這杯酒時,他們就憶起上主要他們這樣作以紀念祂的那道命令。這樣做的話,隨著他們在等待祂光榮地再來的同時,他們也憶起祂的死亡。時間上的三幕,過去(原本的最後晚餐和耶穌的死亡)、現在(團體當下的慶典),和將來(耶穌的再來;parousia),在這行動中結合為一。任何人不堪當地進行這行動,即從這些角度中把一些分開去,就犯下了不實踐上主命令的罪行。

福音:若望福音 13:1-15
1. 在逾越節慶日前,耶穌知道他離此世歸父的時辰已到,他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2. 正吃晚餐的時候 ──魔鬼已使依斯加略人西滿的兒子猶達斯決意出賣耶穌──
3. 耶穌因知道父把一切已交在他手中,也知道自己是從天主來的,又要往天主那裡去,
4. 就從席間起來,脫下外衣,拿起一條手巾束在腰間,
5. 然後把水倒在盆裏,開始洗門徒的腳, 用束著的手巾擦乾。
6. 及至來到西滿伯多祿跟前,伯多祿對他說:「主!你給我腳嗎?」
7. 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現在還不明白,以後你會明白。」
8. 伯多祿對他說:「不,你永遠不可給我洗腳!」耶穌回答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
9. 西滿伯多祿遂說:「主!不但我的腳,而且連手帶頭,都給我洗罷!」
10. 耶穌向他說:「沐浴過的人,已全身清潔,只需洗腳就夠了。你們原是潔淨的,但不都是。」
11. 原來,耶穌知道誰要出賣他,為此說:你們不都是潔淨的。
12. 及至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穿上外衣,又去坐下,對他們說:「你們明白我給你們所做的嗎?
13. 你們稱我「師傅」、「主子」,說得正對:我原來是。
14. 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
15.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
16.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
17. 你們既知道了這些事,如果實行,便是有福的。
18. 我不是說你們全體,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但經上所記載的必須應驗:『吃過我飯的人,也舉腳踢我。』
19. 就在現在,事未發生以前,我告訴你們,好叫事發生以後,你們相信我就是那一位。
20.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派遣我來的。 」

21. 耶穌說了這些話,心神煩亂,就明明地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要出賣我。」
22. 門徒便互相觀望,猜疑他說的是誰。
23. 他門徒中有一個是耶穌所愛的,他那時斜倚在耶穌的懷裏,
24. 西滿伯多祿就向他示意說:「你問他說的是誰?」
25. 那位就緊靠在耶穌的胸膛上,問他說:「主!是誰?」
26. 耶穌答覆說:「我蘸這片餅遞給誰,誰就是。」耶穌就蘸了一片餅,遞給依斯加略人西滿的兒子猶達斯。
27. 隨著那片餅,撒殫進入了他的心,於是耶穌對他說:「你所要做的,你快去做罷!」
28. 同席的人誰也沒有明白耶穌為什麼向他說了這話。
29. 不過,有人因為猶達斯掌管錢囊,以為耶穌是給他說:「你去買我們過節所需要的」,或者,要他給窮人施捨一些東西。
30. 猶達斯一吃了那一片餅,就立時出去了;那時,正是黑夜。

13:1-30耶穌為門徒洗腳
在若望福音中,我們再度接近逾越節。但這次將是耶穌自己的從此世逾越歸父的逾越節(1, 3節)。在這富戲劇性的畫面中,耶穌──聖父的僕役,成了人類的僕役。祂的時辰已到,而且祂愛祂的朋友「到底」(to the end;1節),這是一個若望著作的雙關語,語義既包括時間性,亦包括度量性。耶穌作了僕役的工作(參見路22:27);所以,祂的門徒們也必須彼此服務。我們全部人都被召叫,去洗彼此的腳。這一切都再也清楚不過,而且宣告這思想的是耶穌,這事實更可掃除一切可能的懷疑(12-17節)。

然而,6-10節卻很混淆。它們似乎有著不同的主旨。耶穌所作的事,要直到將來才可被明白參透(7節)。伯多祿拒絕了耶穌,就如他在谷8:32中拒絕了耶穌僕役般的死亡一樣;是次洗腳,或更好說,是次被洗腳,是多麼的重要,重要得若沒有這洗腳的話門徒們在耶穌內就沒有參與的一份了(8節)。這一段,讀起來不像一幀純粹基督徒服務的模範這麼簡單,並使得許多評注者相信這僕役般的洗腳也是耶穌僕役般的死亡的象徵。再者,8節中洗腳的絕對本質提醒了我們有關洗禮的教導。

這些線索都告訴我們,這裏的神學特別豐富,儘管又有點模糊。
(a) 耶穌僕役般的洗腳是祂僕役般的死亡的象徵。
(b) 參與這救恩的死亡是要透過洗禮,否則「在我內你將沒有產業」(等同「你就與我無分」;8節),並且透過洗禮,我們成為「全身清潔」的,並且無須再洗(10節)。脈絡從被象徵的救恩死亡轉到聖事的準備。
(c) 這一切,都指向僕役的倫理道德角色,即我們必須彼此相關地生活(12-17節)。為藉受洗而進入耶穌的救恩死亡,我們必須度祂的僕役般的生活。「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15節)。這是所有基督徒的先知-行動的描述,尤其是在教會內擁有權力的(如伯多祿)。這必須在天主子民面前,在一個人的膝上方可完成的。伯多祿對基督的僕役角色的困難──多個世紀以來教會當局和普通基督徒都感受過這困難過百萬次──提醒我們他在谷8:32-33所面對的同樣困難。

有一位門徒是不潔淨的。在這「時辰」,在這最後矛盾的開始,他否認了在耶穌內有他的一份,他拒絕相信那位「我就是」(19節;按:這是在出3:14中雅威向梅瑟所啟示的祂的名字)。他也逾越了(pass over),但就越到了撒殫的勢力之中(2, 27節)。依斯加略人猶達斯,是與上主「同枱食飯」(18節,引詠41:9)的人,他現在將要拋棄世界之光。隨著他從光明踰越到黑暗之中,聖史莊重而哀傷地寫道:「那時,正是黑夜」(30節)。

這份對猶達斯的堅持似乎指出了首批基督徒所感受到的一個問題,或許,在他們中要擲毫(按:即擲錢幣以公字定對錯)以作決定。究竟猶達斯的出賣行動就耶穌的智慧和知識說了些甚麼?究竟真正的默西亞有沒有可能作出此等不適合甚至致命的決定?早期教會是多麼強烈地感受到這些問題,致使四部福音都把特別的注意力放在猶達斯身上,甚至連宗1:15-26也不例外。若望堅持,耶穌清楚知道有關出賣的事,而且這事與天主的拯救計劃不謀而合。

23節是若望福音首次稱那位沒有名字的門徒為:「耶穌所愛的」。儘管整部福音都沒有給出他的名字,但他的功能很是重要。斜倚在耶穌的懷裏──就如1:18所描述:聖言在聖父的懷裏──他成了耶穌與伯多祿之間的仲介;在福音中,他後來的出現都與伯多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梁展熙

譯自:
- Bergant, D., Karris, R.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91, 779, 1003, 1122.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信訊下載] - 信訊第148期


  • 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論教會祈禱之一百二十八
    - 人在危急中的熱切禱告 - 注聖詠第116[114]篇
  • 唸一唸, 想一想
    - "正義的功效是和平, 公平的碩果是永恆的寧靜和安全" (依32:17).
  • 大堂堂區議會祝賀黎主教主保瞻禮
  • 大堂為智利及葡國馬德拉島捐款
  • 司鐸年金玉爾音
  • 你的禮儀生活健康嗎? --- 白海豚
  • 望德聖母堂教友捐款
  • 望德堂鳴謝
  • 望德堂候洗者靈修
  • 聖安多尼堂區議會籌備委員會首次大會會議
  • 信者有訊
    - 聖週: 禮儀及靈修的高峰 --- 安鵬浩神父[曾任宗座聖禮部顧問]
  •  榕樹頭
    - 被需要的需要 --- 陳思穎
  • 氹仔嘉模聖母堂區聖周禮儀時間表
  • 二零一零年澳門各堂區及小堂聖週禮儀時間表
下載請按: http://www.mediafire.com/file/w1nmmejgmym/faithnews148.pdf

慶節讀經釋義 - (丙年) 祝聖聖油彌撒

慶節讀經釋義
祝聖聖油彌撒
2010年3月31日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61:1-3a, 6a, 8b-9
1. 吾主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因為上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苦的人傳報喜信,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向俘虜宣告自由,釋放獄中的囚徒,
2. 宣佈上主恩慈的喜年,揭示我們天主報仇的日期,安慰一切憂苦的人,
3. 給熙雍悲哀的人一項冠冕來代替灰塵,喜樂的油以代替喪服,頌讚以代替沮喪的心神。他們將被稱為正義的橡樹,上主為光榮自己所種植的園地。
4. 他們要重建古時的廢址,興建往日的荒域,建造傾覆的城邑,替代荒涼的地方。
5. 外邦人要來為你們牧放羊群,外方人的兒子要作你們的農夫和葡萄園丁。
6. 你們要被稱為「上主的司祭」人要稱你們為「我們天主的侍役;」你們要享用萬民的財物,以他們的財寶而誇耀。
7. 因為他們受了雙重的恥辱,侮辱與唾罵是他們的家業,因此他們要承受雙倍的土地;永遠的喜樂將歸屬於他們。
8. 因為我是愛慕公義的上主,我惱恨不義的搶劫;我要憑忠實賜給他們報酬,與他們訂立一項永久的盟約。
9. 他們的後裔在列國中,他們的苗裔在萬民中,要受人賞識;凡看見他們的,必要承認他們是上主所祝福的後裔。

10. 我要萬分喜樂於上主,我的心靈要歡躍於我的天主,因為他給我穿上救恩的衣服,給我披上義德的外衣,使我有如頭戴花冠的新郎,有如佩帶珍珠的新娘。
11. 正如大地怎樣產生苗芽,田園怎樣使種子發芽,吾主上主也要怎樣在萬民前產生正義和讚揚。

這一段讀經開首的數節跟在依42和49章的那所謂「僕人之歌」十分相似。先知視自己為那僕人的使命的執行者。當中提到的囚徒(1節)是被放逐於巴比倫的猶太人。上主恩慈的喜年是即安息年,傳統上這是勾消債項和釋放希伯來奴隸的一年(見申15章;試比較肋25章)。傅油(1節)很可能是個比喻(差不多就是「指派」的意思)。一般來說,先知是不會受傅油的,儘管在列上19:16中,厄里亞受命替厄里叟傅油。

以第三依撒意亞的脈絡來說,這一段再度展示出先知對貧窮人的關注,這一關注在依58和59章都相當重要。然而,這段讀經的重要性已超越了其歷史背景。這段讀經呈現出,在任何時代中一位天主僕人的使命的精簡總結。這是把社會中的低下階層提升的一份使命。路加福音在耶穌事業的開始前,鋪排祂去讀這段讀經(路4:17-19),儘管有少許用字的變化,恐怕也是為此。

這裏的先知是福音的攜帶者,有如在依40:9的熙雍。4-9節複述了依60章的普世視野,但就加上了在第8節中對公義的關注,以及一份對永恆盟約的承諾,很可能是對達味的許諾的一次更新,一如在依55:3。現在,整個民族都成了那許諾的受惠者。再者,整個民族都被稱為上主的司祭(6節)。先知視整個猶太民族為天主與外邦之間的中保。這司祭職的延展無可避免地削弱了宗教官方等級制度,並與則44章──給予司祭非常特別的角度──作出一個強烈的對比。(試比較民16章,科辣黑背叛梅瑟和亞郎,主張整個民族都是神聖的,然後因為他的傲慢無禮,大地就把他生吞了!)聖經保存了對這主題的雙方討論,而並沒有解決到這問題。在新約中,默20:6說,所有在首次復活中的殉道者都會以司祭的身份服侍天主一千年,而並沒有從他們當中特別分出一個司祭的階級。當然,這是復活後的生命,但這就向天主的子民呈現出一個理想。


答唱詠:詠89:21-22, 25 & 27
【答】:我要永永遠遠歌詠上主的恩寵,要世世代代親口稱揚你的忠誠。(2節)
領:我揀選達味做我的忠僕,也給他傅抹了聖油。我的雙手必常扶持衪,我的臂膀必常堅固衪,【答】
領:我的忠信與仁慈與他共處,他的頭角因我的名而得高舉。他要稱讚我說:『你是我的大父,是我救恩的磐石,是我的天主。』【答】

整篇聖詠第89節是一篇對君王敗北的團體哀歌,君王是雅威對世界及其居民的統治的代表。那統治在天主創世的成功中得以展示。雅威在世的代理──君王──被打敗了,引致人們都在問雅威是否真的是強有力的神。2-5節以聖詩讚美那在一次創世工程中就把天庭和達味王朝奠定的天主。好像其他的共同哀歌一樣,6-38節重述使以色列得以存在的事件──在這篇聖詠中,就是戰勝了史前大水、透過一對對的創世元素(光、暗;晝、夜;日、月等)來創造大地,以及引領人民進入應許之地(9-19節)。這建定世界的勝利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創立了達味王,在一莊嚴的承諾中(20-38節)雅威跟他分享了這普世勝利之果。但現在,在他們的日子,整個團體都在控訴,他們的君王沒有受到保護;敵人穿牆而入(39-52)。這個團體,儘管仍在陰霾之中,對雅威原本的承諾還有足夠的信德。

讀經二:默示錄 1:5-8
4. 若望致書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願恩寵與平安由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者,由在他寶座前的七神,
5. 並由那原為忠實的見證,死者中的首生者,和地上萬王的元首耶穌基督賜與你們。願光榮與權能歸於那愛我們,並以自己的血解救我們脫離我們的罪過,
6. 使我們成為國度,成為侍奉他的天主和父的司祭的那位,直到萬世萬代。阿們。

7. 看,他乘著雲彩降來,眾目都要瞻望他,連那些刺透了他的人,也要瞻望他,地上的各種族都要哀悼他。的確這樣。阿們。
8. 「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的全能者上主天主這樣說。

這一段是以一封書信的標準格式來開始的。這裏有接下來多封書信的見證。若望(譯者按:現在學界一般已肯定《默示錄》並非出自若望手筆,亦非若望學派的作品)是天主和耶穌的喉舌。「恩寵與平安」是早期基督徒信首的通用問候語。整部《默示錄》的結尾祝福將再用到起首的相同措詞:「願主耶穌的恩寵與眾聖徒同在」(22:21)。這問候以5節上作結。緊接的是光榮頌(5下-6節)和兩則先知性神諭。

信的開頭就寫出信的作者──天主和耶穌。這份著作所採用的並不是形容天主的標準句式「今在、昔在,以及將來常在的」(is, was, and always will be),取而代之,天主被形容為「今在、曾在以及將要來的」(who is and who was and who is to come)那位。而那標準句式或許被誤解了。人們或許會誤解了天主將不會就在邪惡之上彰顯祂的統治。那寶座前的七神,這描寫是利用了猶太教的禮儀圖象。這圖象有相當數目的詮釋:七位總領天使;天主的七隻眼(見匝4:10);七燭台(見猶太教的啟示著作伊諾克二書6, 11節)。耶穌名號的三部分跟天主名號的三部分成對比。「忠實的見證」或許是指耶穌的所有見證,不僅是祂的死亡,因為在《默示錄》中「見證」一字常作更普通廣泛的字義。「死者中的首生者」指的是耶穌的復活。這一字出現於哥1:18中一段慶祝耶穌統治宇宙的聖詩體段落。最後,「地上萬王的元首」一字是要開始引進訊息中具政治色彩的弦外之音。耶穌已經統治那些用他們自己的權力來不斷騷擾祂的追隨者的人。緊接著5上節的光榮頌呼召基督徒因著他們所接受的救恩來光榮耶穌。光榮頌和讚美詩是對《默示錄》的先知性見解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們教導基督徒,因為祂的勝利和救恩,我們應該給天主感謝,因為這是我們欠了祂的。就勝利而言,我們無須等到邪惡的最後殲滅。

兩道先知預言就完結了這部分。首道預言是達7:13和匝12:10的結合。早期基督徒以這預言作為審判神諭來對付那些拒絕耶穌的人(瑪24:30;若19:37)。審判神諭,好像這一個一樣,有雙層的角度,因為它們也指向對信友承諾了的救恩。啟示本身必須從這角度來閱讀。對邪惡及其力量所作的審判代表著信友的救恩。

這聖經段落的最後說話提醒聽眾,這啟示來自那位真天主。《默示錄》中用了「亞爾法和奧默加」(Alpha and the Omega),即希臘字母表的首字母和末字母,用以形容天主及基督(1:17; 2:8; 21:6; 22:13)。全能者(希臘語:pantokratōr)是一個給天主的名號(4:8; 11:17; 15:3; 16:7, 14; 19:6, 15; 21:22)。在往後的神視中,這名號使天主以君王的身份來應對帝國宣稱的權力。這部分的禮儀圖象清楚告訴我們,這啟示是來自天主的全部權能。

福音:路加福音 4:16-21
14: 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衪的名聲傳遍了臨近各地。
15: 衪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受到眾人的稱揚。
16: 衪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們的慣例,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
17: 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衪;衪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
18: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衪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
19: 宣佈上主恩慈之年。』
20: 衪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衪。
21: 衪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22: 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
23: 他回答他們說:「你們必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治你自己吧!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鄉這裡行吧!」
24: 衪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
25: 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里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飢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
26: 厄里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
27: 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
28: 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
29: 起來把衪趕出城外,領衪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衪推下去。
30: 衪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耶穌返到家鄉的一段敘述,可算是整個福音事件的縮影。起初,耶穌受到的是熱情的款待,但人們的反應變得真快,款待轉而成了嫉妒、懷疑,甚至奪命。作為守法的猶太人,耶穌跟隨習俗,到猶太會堂中作崇拜。在安息日的禮儀中,是有兩篇讀經的(當然只讀舊約,因為耶穌時代還沒有新約!),第一篇取自《梅瑟五書》,第二篇則從多部的先知書中取出。耶穌負責第二篇讀經,這多該是預先安排好的,祂把書卷打開到依61:1-2,並讀出一段天主所作的對復興以色列的許諾。原本的寫作背景,是在為一位先知傅油,但因為耶穌自己於些也用了這段讀經,使之帶有應許的默西亞、那位受傅的王者的意味。祂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天主之神的附有者(依11:2),祂就是那位要開創自由和天主恩慈的新時代的先知和默西亞。

當耶穌坐下來要解釋祂的讀經的時候(猶太會堂的老師是或坐或站的),有一段寂靜的等待時間(一如在祂的受洗3:15)。祂宣告許諾的實現之日已經來到。祂所說的「今日」正是那「上主恩慈之年」的開始之日。那一天將要繼續,直到耶穌受光榮(升天)的日子,那時它將成日救恩的永恆之日。聽眾都被祂的宣講所感動,但這時就有一句十分刺耳的話:「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這納匝肋之旅的馬爾谷版本,疑雲被描寫得更徹底(谷6:2-3)。路加對馬爾谷的描寫的順序作出了修改,把這個故事放在加里肋亞傳教生活的開端。因此,對在葛法翁中所行之事的描寫(事實上是還須被行之事),就更顯突兀。

耶穌把自己和兩位古以色列的先知相比,並指出他們都服務非以色列民,因為他們的同胞都不願意接受這兩位先知。這裏的暗示是,祂這位也不為自己的同胞所接受的先知,將要把祂的訊息帶給外人。這前景威脅到祂的聽眾,從而激起了他們的殺機。對以色列作同樣的判斷的保祿,也將要受到差不多的結果(宗22:21)。這份敵意暫時還敵不過耶穌;為實現天主的計劃,祂還有祂未完成的〔傳教〕使命。在那份帶來耶穌的死亡的拒絕之中,耶穌將看似被消滅了,但勝利最終會來到(路24:26)。

梁展熙

譯自:
- Bergant, D., Karris, R.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449, 773, 945, 1271.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聖週各禮儀時間

本堂區聖週禮儀(粵語)時間如下:

  • 聖枝主日 (三月廿八日, 星期日)
    - 上午七時半
    - 上午九時正
  • 祝聖聖油彌撒 (三月卅一日, 星期三)
    - 下午六時正 (粵葡雙語)
  • 耶穌建定聖體 (四月一日, 星期四)
    - 下午六時正 (粵葡雙語)
  • 紀念耶穌苦難 (四月二日, 星期五) 當守大小齋
    - 下午三時正 (粵; 在玫瑰聖母堂舉行)

    * 聖屍遊行將於下午四時(在大堂舉行)的葡語禮儀後舉行
  • 復活前夕守夜 (四月三日, 星期六)
    - 晚上九時正 (粵葡雙語)
  • 復活主日彌撒 (四月四日, 星期日)
    - 早上七時半
    - 早上九時正
        敬希
垂注!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大堂善款

上主日, 奉主教諭, 本堂區特為智利地震和葡國馬德拉雨災收集第二次獻儀,善款如下:

MOP 32,869.80
HKD    8,031.70
USD            1.00
PHP          20.00 (Philippine Peso)
RMB       216.00

亦請大家為災民祈禱!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主教瞻禮日

堂區議會特為黎主教的瞻禮日(三月十九日, 大聖若瑟瞻禮)向他致送禮品.


祝願主教身體健康, 主寵日隆!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信訊下載] - 信訊第147期


  • 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論教會祈禱之一百廿七
    - 那些征服了撒殫和死亡的人   - 論默示祿中的頌歌(11:17; 12:10, 12)
  •  唸一唸, 想一想
    - "正義的功效是和平, 公平的碩果是永恆的寧靜和安全." (依32:17)
  • 建立聖伯多祿宗座瞻禮 (二月二十二日)
  • 司鐸年金玉爾音
  • 望德堂候洗者靈修日
  • 望德聖母堂聖週禮儀備忘錄
  • 聖安多尼堂2010年聖週禮儀時間表
  • 聖安多尼堂春茗暨主任司鐸陳寶存神父壽宴
  • 聖安多尼堂青年會探訪仁慈堂安老院暨燒烤團拜活動
  • 聖安多尼輔祭會 - 送牛迎虎探訪安老院之旅
  • 信者有訊
    - 禮儀: 社會轉變之源 ---梁展熙 (轉錄安鵬浩神父[曾任宗座聖禮部顧問]的禮儀講座)
  • 榕樹頭
    - 為甚麼 --- 榕樹頭的同窗小熊
  • 聖教冷知識
    - 主教座堂
 下載請按: http://www.mediafire.com/file/nynz2ljky5y/faithnews147.pdf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 失而復得了! -- 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主日讀經釋義
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2010年3月14日

讀經一:若蘇厄書 5:9,10-12
2: 那時上主對若蘇厄說:「你應製造火石刀,再給以色列子民行割損。」
3: 若蘇厄就製造了火石刀,在阿辣羅特山丘給以色列子民行了割損。
4: 若蘇厄行割損的原因,是因為由埃及出來的眾百姓,所有能作戰的男子,出埃及後,都死在曠野的路上。
5: 出離埃及的百姓,都受過割損,但在離開埃及以後,生於曠野路途的百姓,都沒有受過割損。
6: 以色列子民在曠野裏漂泊了四十年,直到全民眾,即出離埃及能作戰的男子都去了世,因為他們沒有聽從上主的話,所以上主曾向他們起誓,決不許他們看到上主向他們的祖先起誓,要賜給我們的那流奶流蜜的地方。
7: 但為接替他們,上主興起了他們的子孫,若蘇厄就給他們行了割損,──他們仍有包皮,因為他們在路上沒有受過割損。
8: 民眾全受了割損以後,便住在營中,直到痊癒。
9: 上主於是對若蘇厄說:「今天我由你們身上割去了埃及的羞恥。」因此,那地方直到今天叫作基耳加耳。

10: 以色列子民在基耳加耳紮了營;正月十四日晚上,在耶里哥平原舉行了逾越節。
11: 逾越節次日,他們吃了當地的出產,即在那一天,吃了無酵餅和烤的麥子。
12: 他們吃了當地出產的次日,「瑪納」就停止了。以色列子民既沒有了「瑪納」,那年就以客納罕地的出產為生。

在5:2-9的割禮故事,被置於此是為神學原因多於歷史原因。出12:48解釋了只有受了割損的人才可參加逾越慶節。然而,不知怎的(而文中就沒有給出任何原因),從出離埃及後流落於曠野四十年時出生的孩子都未受割損。由此,為適當地慶祝逾越節,割損是必需的。文中提到「第二次」(2節)割損,是要指出在基耳加耳(Gilgal)所舉行的逾越慶節是出離埃及時的儀式(見出12章)的重覆。舉行割禮的地方被稱為阿辣羅特山丘(Gibeath-haaraloth),意解:「包皮之丘」(Hill of the Foreskins),是要指出基耳加耳曾舉行過割禮。留意聖經作者需要解釋那些從埃及出來的戰士之死(見戶14章),或許是要向流徙者解釋他們為何喪失了他們的土地,即因為他們的不服從。在9節中,作者嘗試解釋基耳加耳(Gilgal)這名字。此處被如此命名,是因為上主於「曾割去」,或就字面解「曾滾開了」,以色列的羞恥。「gilgal」一字的字根的其中一解為滾開了(如:他把石頭滾開了)。而「埃及的羞恥」的意思則不明。

聖經脈絡的這剖分(4:19-5:12)以逾越慶典(10-12節)作結,是為出離埃及的事件而設宴歡慶。第一個月的第十四天是這慶典的準確日期(見出12:1-6)。就如「出埃及」是以逾越慶典開始,所以進入應許之地,即把這拯救的一幕奏終曲的部分,亦是以逾越慶典作結。第二天,人們就吃當地出產之物,而瑪納(見出16章和申8:3)亦隨之而停止,因為人們已不再需要瑪納了。這確是一個時代的完結。

答唱詠:詠34:2-3, 4-5, 6-7
【答】: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上主是何等的和藹慈善!(詠34:9)
領:我要時時讚美上主,我的口舌不斷讚頌上主;願我的心靈,因上主而自豪。願謙卑的人聽到,也都歡喜雀躍。【答】
領:請你們同我一起讚揚上主,讓我們齊聲頌揚他的名字。我尋求了上主,他俯聽了我的祈求:由我受的一切驚惶中,將我救出。【答】
領:你們瞻仰他,要喜形於色,你們的面容,絕不會羞愧。卑微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並且救拔他,脫離一切艱辛。【答】

這是一首以離合詩體(各行首字母或尾字母或其他特定處的字母能組合成詞或句的一種詩體)寫成的感恩詩,每行都以前行完結的字母的下一個字母開始。聖詠作者,由於從危險中被上主拯救的情況還歷歷來目(5, 7節),呼召所有「謙卑的人」(3下-4節)讚美上主,祂拯救信實的貧窮人。「謙卑的人」就是那些毫無反抗之力的人,他們只可轉目於上主。只有那些毫無反抗之力的人一旦祈求,上主立刻俯允並使那人成為有能力的(7-11節)。凡有智慧的人會都會,靠著正義的行徑,加入義人的行列,從而享受天主的慈愛。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5:17-21
11. 我們既然知道主的可畏,遂盡力使人相信我們;我們在主前是顯明的,我也盼望在你們的良心前也是顯明的。
12. 這並不是我們又向你們舉薦自己,而是為給你們一個有為我們誇耀的機會,使你們有以對付那些只憑外貌,而不憑內心誇耀的人們,
13. 因為如果說我們是發狂,那是為了天主;如果說我們是清醒,那是為了你們。
14. 因為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因我們曾如此斷定:既然一個人替眾人死了;
15. 那麼眾人就都死了;衪替眾人死,是為使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生活,而是為替他們死而復活了的那位生活。
16. 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再按人的看法認識誰了;縱使我們曾按人的看法認識過基督,但如今不再這樣認識衪了。
17. 所以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
18. 這一切都是出於天主,衪曾藉基督使我們與衪自己和好,並將這和好的職務賜給了我們:
19. 這就是說:天主在基督內使世界與自己和好,不再追究他們的過犯,且將和好的話放在我們的口中。
20. 所以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與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罷!
21. 因為衪曾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衪內成為天主的正義。

藉著把自己置於在基督判官──他真誠的唯一裁決者──面前(見5:10),保祿繼續他的自辯(見格前4:1-5)。同時,他繼續剷除格林多人用以批判他們的牧者的錯誤標準。保祿只是向上主負責的,但他仍願意他的尊嚴能獲格林多人的認同。他再度提到對他自薦的指控(見格後3:1)。保祿現在邀請格林多人去重新審視他們的負面批判,並根據保祿所描寫的他的資歷,不僅只是接受他和他的職務,而且要以他為榮。這將使他們有能力去回應那些只以外在事物為榮的人。

保祿自己的生命,就是天主奇妙作為的一個比喻,一個顛倒人類標準的比喻。乍看之下,保祿是在遊走於他的神秘經驗和他非常「腳踏實地的」、他的軟弱的經驗之間。這也是因為他是身負新約的職務者──一方面通曉天主的道路,另一方面是一位萬民的僕人。激勵著他的,是天主自己的愛德。恩寵(charis)為保祿的生命提供了指導思想,就是因為基督死了,所以所有的人都死了──死於罪過、追逐私利、對權力名望等各項自我擴張等。就我們的罪過而言,基督的死亡也是一個承諾:藉著祂,所有人都真的會被提起來(復活)。

「復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一份可復興萬物的屬神的視野。若果,在取效於復活的皈依之前,我們以格林多人認為重要的標準來判斷基督和其他人的話,現在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就變得不再一樣。在基督內,所有的人都獲得更新。我們的優次考慮已改變了。重要的是,一個人成了新造的人(見迦6:15)。從虛無中創造的同一個天主,當然能夠重新創造我們,而且無論我們如何貧窮、如何沒出息、如何不堪當,都能使我們成為祂化工的分享者。在基督在,天主使世界與祂和好。再者,在基督內,天主克勝了我們犯罪的這障礙物,好使我們能夠成為修和職務的伙伴。不僅只是宗徒們,而是在基督內的所有人,被託以單一個訊息並被派遣到世界上去:你們悔改罷!這既是命令,亦是授權。為了我們的緣故,天主使毫無罪污的那位成了罪,好使救恩能滲透到我們人類經驗的最黑暗、最險惡、最孤立,以及最不人類的部分。這就是天主如何在基督內能使我們成聖。

福音:路加福音 15:1-3,11-32
1. 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
2. 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
3. 耶穌遂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說:
4. 「你們中間有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
5. 待找著了,就喜歡的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6. 來到家中,請他的友好及鄰人來,給他們說:你們與我同樂罷!因為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
7. 我告訴你們:同樣,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義人。」

8. 「或者那個婦女,有十個『達瑪』,若遺失了一個『達瑪』,而不點上燈,打掃房屋,細心尋找,直到找著呢﹖
9. 待找著了,她就請好友及鄰人來說:你們與我同樂罷!因為我失去的那一個『達瑪』又找到了。
10. 我告訴你們: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主的使者前,也是這樣歡樂。」

11.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12. 那小的向父親說: 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份家產給我罷!父親遂把產業給他們分開了。
13. 過了不多幾天,小兒子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來,就往遠方去了。他在那裏荒淫度日,耗費他的資財。
14. 當他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那地方正遇著大荒年,他便開始窮困起來。
15. 他去投靠當地的一個居民;那人打發他到自己的莊田去放豬。
16. 他恨不得拿豬吃的豆莢來果腹,可是沒有人給他。
17. 他反躬自問:我父親有多少傭工,都口糧豐盛,我在這裏反要餓死!
18. 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裏去,並且要給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
19. 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罷!
20. 他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
21. 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
22. 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
23. 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
24. 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他們就歡宴起來,
25. 那時,他的長子正在田地裏,當他回來快到家的時候,聽見有奏樂及歌舞的歡聲,
26. 遂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這是什麼事。
27. 僕人向他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為見他無恙歸來,便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
28. 長子就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遂出來勸解他。
29. 他回答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歡宴;
30. 但你這兒子同娼妓耗盡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你倒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
31. 父親給他說: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32. 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這一章是以失而復得的喜樂為主線的。這三個比喻都應用於悔改罪人的皈依;浪子回頭的故事發展出天主的愛的主題,並加上大兒子的敵意這份對比。耶穌被「稅吏和罪人」所包圍,導致經師和法利塞人之間的竊竊私語(見7:39)。

耶穌直接地跟祂的聽眾說話:「你們中間有那個人…?」祂所提出的,牧人去尋回一隻迷途羔羊,事實上並非我們一般人所時常會做的,但這「過份的」對個體的關懷所具有的吸引力,則可使聽眾想要認同。霎時間,我們被淹沒於天主的世界之中,看事物和行動的方式都如祂的一般。那牧人的喜樂如同天主的喜樂;祂對個體羔羊的奉獻,把牠帶回羊棧之中,是天主的愛的反映。法蘭斯.湯信(Francis Thompson)的著作《天堂獵犬》(Hound of Heaven)或許是這比喻的評注:天上的喜樂只是在於罪人的心的改變(metanoia:見3:3; 5:32)。「無需悔改」既是反話,更是悲劇。

在第二個比喻中,用的是不同的形象,但異曲同工。那位女人遺失了她十個達瑪(drachmas,即希臘銀幣)中的一個。她反轉她的屋子,就是為尋找這十個銀幣中的一個。或許這是她嫁妝的一部分,所以有著一些情感的價值。她的喜樂,就好像天上為一個悔改的罪人的喜樂一樣。這份喜樂需要分享。為一個人來說,這份喜樂是太大、太多了。她和那位牧人都邀請他們的朋友和鄰人一起參與感恩盛宴。那麼,其餘的九個銀幣和九十九隻羊呢?──難道它/牠們就不重要嗎?當然不是,它/牠們當然重要。但天主國的喜樂常打破一般理性的常規。失去了的,現在就找回了。就像是一條新生命、一次復活,是必須慶祝的。

而這浪子回頭的故事想必是耶穌的眾多比喻中最知名的一個。除了富經典靈修獨到眼光外,這更是文學上的一大瑰寶。透過這故事,耶穌展現出天主國驚天動地的接受能力。這故事的傳統標題太根深柢固,難以更改,但它(浪子回頭;the prodigal son)其實是一次錯誤的起名。這故事是關於一個父親和兩個兒子,而故事的重心是父親對他兩個兒子的極度慷慨的愛(prodigality in love),而非小兒子的揮霍無度。

根據猶太律法,長子(首生子)可享雙倍遺產(申21:17)。所以在這情況下,小兒子只可分得三分之一的財產。「分身家」的這行動通常會等到父親的離世之後才進行的,而且法律中也有規定,若「分身家」於規定時間之前就進行的話,是要被懲罰的。但在這裏,這些都不重要。因著要求他自己的一份財產並離家,小兒子是斷絕他與他家庭之間的關係,好像「堂前三擊掌」。他把所有東西都帶在身上;父親沒有任何合理的希望,認為小兒小會回來。小兒小帶同他自身的一份家產離開,對他父親和兄長來說,也是一份損失,並為後者增添一份仇恨。

我們的想像力可以填充精簡的故事行文:浪費錢財、酒肉朋友,然後破產。對於猶太人來說,照顧豬隻會使小兒子覺得自己叛教(根據猶太律法,豬是不潔的),以及他作為他家庭和天主子民的一份子的身份的喪失。他的身份甚至比豬隻還要低──牠們都可吃豆莢(豬餿),而他連豬餿也沒有得吃。不幸終於使他醒覺。他要回家,至少作一個受僱的傭工。他小心翼翼的就他將要講的話作綵排,他所期望的就只是冷淡的回應和懷疑。但他的父親仍然愛他。他父親日以繼夜地守望,「他離得還遠的時候」父親就看見了他。沒有冷淡的回應,父親跑上前去迎接他的兒子,擁抱他和親吻他。小兒子甚至因此沒有辦法完成他早就綵排好的對話。這次重聚跟厄撒烏與雅各伯的重聚(創33:4)非常相似。雅各伯仍記著他對他兄長所犯下的罪行,並驚怕被奪去性命。但厄撒烏,好像這故事中的父親一樣,只是希望修和。父親的反應是快得不可再快了。他準備好上等的袍、一隻戒指和鞋子,這些都表示出小兒子是家族中的一個兒子而非傭工。父親連想也沒有想過指控斥責,也沒有要求小兒子再證明他堪當這身份。唯一重要的是,他仍活著。那兒子本身就比他曾作的一切都更重要。

若果故事就此停止,即浪子回頭以及父親的真摯的接受,故事看上去已經很完整。但另一個故事緊扣著發生。大兒子的憤怒和自以為是使他忿恨;連他兄弟的歸來也不能使他好好的參與家庭慶祝聚會。讓我再度重申,父親的愛才是故事的主線。父親出去見大兒子,就如他也曾出去見小兒子一樣。父親想他們兩人都開心幸福。大兒子並不可看穿財富,並被自己的自以為是所牽累。父親並沒有否認大兒子的忠誠。父親暗示出,在這特別的時刻,一切都不再重要。一件重要得多的事情正在發生:「我們應當歡宴喜樂!」雅各伯的故事又再浮現眼前。雅各伯後來都發現,好像厄撒烏一樣,重聚的重要。當他發現他兒子若瑟仍然生存時,他忘記了指摘,而只是歡樂:「只要我兒若瑟還在,我就心滿意足了」(創45:28,“It is enough. My son Joseph is still alive!”)。

一個比喻並不是一個寓言(換言之,在比喻中並非每一部分都有其作用),但我們除了透過對小兒子的接受經驗到天上的喜樂外,我們更可把比喻中的父親視為天主,並我們置於故事之中。我們像那位父親嗎?或是大兒子或是小兒子?還是三者都有一點?這麼豐富比喻盡可為每位讀者、為每次的閱讀都發展出新的意思。

梁展熙

參考資料:
- Bergant, D., Karris, R.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235, 761, 963, 1142.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信訊下載 - 第146期








  • 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論教會祈禱之一百廿六
     - 基督乃貧窮人和受壓迫者的護衛
                                                      - 評注聖詠第72[71]:12-19
  • 司鐸年金玉爾音
  • 唸一唸, 想一想
    - '上主說: "你的忿怒合理嗎?"' (納4:4)
  • 主教座堂四旬期拜苦路時間
  • 四旬期退省
  • 大堂堂區新春花絮
  • 望德堂區庚寅年新春花絮
  • 望德聖母堂仁愛行動 --- 探訪 "清安醫所" 花絮
  • 聖安多尼堂舉行新春團拜
  • 教宗本篤十六世 - 2010年四旬期文告
    "天主的正義已因對耶穌基督的信德而顯示出來" (見羅3:21-22)
  • 信訊看世界
    - 中國甘肅省蘭州教區舉辦學習聖經及信仰培育課程
    - 2010年聖座年鑑顯示全球天主教徒和司鐸人數上升,亞洲和非洲情況尤其樂觀
  • 信者有訊   -  梁展熙
    - 藉著對基督的信德, 天主的正義已顯示出來
  • 榕樹頭   -   陳思穎
    - 說與詩人仔細吟
  • 聖教冷知識
    - 四旬期
 下載請按:http://www.mediafire.com/file/dintvymmtmm/faithnews14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