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堂區報告] - 2010年7月25日

本週堂區佈告事項如下:

  1. 本年七月廿七日(星期二)為己故林家駿主教逝世一週年. 教區定於該日下午六時正, 在本堂為林主教舉行追思彌撒, 懇請主內弟兄姊妹撥冗參加, 為林主教的安息祈禱.
  2. 同日(七月廿七日, 星期二), 本堂區將於該日上午八時正在本堂為林主教舉行追思彌撒, 歡迎教友參與.
  3. 七月卅一日(星期六)是永援聖母瞻禮, 本堂敦請黎主教於當日上午八時正主持大禮彌撒. 而永援聖母三日敬禮則定於七月廿八日至三十日(星期三至星期五)上午八時正的彌撒後舉行. 請各位教踴躍參加, 恭敬聖母.
  4. 八月五日(下星期五)本堂將舉行首瞻禮六耶穌聖心敬禮彌撒, 由耶穌會神父主持, 歡迎各位教友參加.
          特此
公告!

[讀經釋義] - 求則得, 覓則獲, 叩則為爾開 - 2010年7月25日 - 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2010年7月25日
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主日讀經釋義

讀經一: 創世紀 18:20-32

16. 後來那三人由那裏起身,望著索多瑪前行;亞巴郎送他們,也一同前行。
17. 上主說:「我要作的事,豈能瞞著亞巴郎?
18. 因為他要成為一強大而又興盛的民族,地上所有的民族,都要因他蒙受祝福;
19. 何況我揀選了他,是要他訓令自己的子孫和未來的家族,保持上主的正道,實行公義正道,好使上主能實現他對亞巴郎所許的事。」
20. 上主於是說:「控告索多瑪和哈摩辣的聲音實在很大,他們的罪惡實在深重!
21. 我要下去看看,願意知道:是否他們所行的全如達到我前的呼聲一樣。」
22. 三人中有二人轉身向索多瑪走去;亞巴郎卻仍立在上主面前。
23. 亞巴郎近前來說:「你真要將義人同惡人一起消滅嗎﹖
24. 假如城中有五十個義人,你還要消滅嗎?不為其中的那五十個義人,赦免那地方嗎?
25. 你決不能如此行事,將義人同惡人一併誅滅;將義人如惡人一樣看待,你決不能!!審判全地的主,豈能不行公義?」
26. 上主答說:「假如我在索多瑪城中找出了五十個義人,為了他們我要赦免整個地方。」
27. 亞巴郎接著說:「
28. 我雖只是塵埃灰土,膽敢再對我主說:假如五十個義人中少了五個怎樣?你就為了少五個而毀滅全城嗎?」他答說:「假如我在那裏找到四十五個,我不毀滅。」
29. 亞巴郎再向他進言說:「假如在那裏找到四十個怎樣?」他答說:「為了這四十個我也不做這事。」
30. 亞巴郎說:「求我主且勿動怒,容我再進一言:假如在那裏找到三十個怎樣?」他答說:「假如在那裏我找到三十個,我也不做這事。」
31. 亞巴郎說:「我再放膽對我主進一言:假如在那裏找到二十個怎樣?」他答說:「為了這二十個,我也不毀滅。」
32. 亞巴郎求:「求我主且勿動怒,容我最後一次進言:假如在那裏找到十個怎樣?」他答說:「為了這十個我也不毀滅。」
33. 上主向亞巴郎說完話就走了;亞巴郎也回家去了。

18:16-33 亞巴郎為索多瑪祈求寬赦
這一段聖經顯然並非取自古老傳統,而是由雅威典作者自發創作的。當中我們可找到在兩段簡短對話中所呈現的較為發達的神學思想。在第一段對話中(17-18節),思憶起那許諾(12:2-3),雅威決定告訴亞巴郎有關對索多瑪所作的審判。天主的旨意和行動,之前是隱藏的,而現在就向被揀選的那一位──亞巴郎──所啟示,好使他能教導他的後裔有關天主的正義。因此,索多瑪的毀滅對以後的世代來說是很具告誡意味的。

而第二段對話是發生於亞巴郎與雅威之間的。這充其量是對東方議價技巧的一個富娛樂性的例子而已,但其隱藏的思想則相當嚴重。這是有關正義的問題:因為大多數人都有罪,然後把無論數目多麼少的無辜者一同處理,這是否正義?無辜者是否重要得可抵鎖惡人的懲罰?兩者之間的張力是由亞巴郎所造成的,他儘管順服於雅威,也膽敢進入辯論並步步進迫,把為拯救該城所需的義人最低人數一減再減。在對話中被啟示出來的不單是雅威的耐性,更是祂願意為少數無辜者而把懲罰擱置一旁。

答唱詠: 詠138:1-2, 2-3, 6-7, 7-8

1達味作。上主,我要全心稱謝你,因你俯聽了我的懇祈。我要在眾神前歌頌你,
2朝你的聖所伏地致敬;為了你的仁慈至誠,我必要稱謝你的聖名;因為你把你的名號和你的諾言,在萬物與萬民的面前發揚彰顯,
3我幾時呼號你,你就俯允我,並將我靈魂上的力量增多。
4地上萬君聽你口的諭旨;上主,他們都必來讚頌你,
5並歌頌上主的作為說:上主的光耀偉大無比!
6上主尊高無比,仍垂顧弱小,惟對驕傲的人,卻遠遠旁眺。
7我若處於困難中,你必保全我的性命,你用右手救我,伸手拒抗仇人的憤恨。
8上主必替我完成這工程;上主,你的仁慈永遠常存,求你不要放棄你的作品。

聖詠138篇
聖詠作者感謝雅威,告訴聖殿中的人民雅威如何聽到他的哀號並從速救援了他。雅威行動不是因為聖詠作者的德行,而是因為雅威自己富憐憫的忠誠(1-3節)。這事件並不是一個以色列子民個體與雅威之間的事;這事偉大得足以驅使世上萬邦讚美天主的榮耀和天主對人民的關顧(4-6節)。得救後,聖詠作者相信雅威將在危難的時刻常伴左右,繼續著祂早前的保護(7-8節)。


讀經二: 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2:12-14

9. 因為是在基督內,真實地住有整個圓滿的天主性,你們也是在衪內得到豐滿。
10. 衪是一切率領者和掌權者的元首,
11. 你們也是在衪內受了割損,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損,而是基督的割損,在乎脫去肉慾之身。
12. 你們既因聖洗與衪一同埋葬了,也就因聖洗,藉著信德,即信使衪由死者中復活的天主的能力,與衪一同復活了。
13. 你們從前因了你們的過犯和未受割損的肉身,原是死的;但天主卻使你們與基督一同生活,赦免了我們的一切過犯:
14. 塗抹了那相反我們,告發我們對誡命負債的債卷,把它從中除去,將它釘在十字架上;
15. 解除了率領者和掌權者的武裝,把他們公然示眾,仗賴十字架,帶著他們舉行凱旋的儀式。

2:9-15 基督傑出卓越
回到較早前的課題,尤其是在1:15-20中基督聖詩中所提到一些主題,《致哥羅森人書》的作者再次談論基督的救世角色。作者在此以較那聖詩更清晰的措詞來闡明,神性天主性的「完滿」具形體地寄居於基督內(見1:19);基督是所有掌權者和宰制者(1:16)的元首(1:18),而對作者所屬的團體來說,這一切說法都具有深遠的後果。他們在基督內「分享這份完滿」(1:9)因為他們就是祂的身體。一如割損禮為猶太人來說是天主盟約的標記,所以藉著洗禮外邦人基督徒成了一個盟約的民族。那麼,洗禮為外邦人來說就是一種靈性的割損,當中他們與基督一樣,一同分享了祂的割損和祂死亡的洗禮,與祂同葬並分享了祂的復活(羅6:3-5)。於此,洗禮與初期教會的信仰宣認條文「天主從死者中使耶穌復活」(得前1:10)相互緊扣,甚至在今天的聖洗禮儀中也包括了對耶穌復活的信仰宣認。

在這篇就洗禮的討論中,保祿與《致哥羅森人書》的作者之間的兩個重要差別就漸漸浮上水面了(按:學界幾乎可以斷定《致哥羅森人書》並非出自保祿)。在《致迦拉達人書》和《致羅馬人書》中,保祿就外邦人毋須受割損提出猛烈的反對,所以他不大可能會以割損禮來與洗禮作正面對比,即《致哥羅森人書》的作者所做的。其次,與保祿相比之下,在《致哥羅森人書》中「現在」和「將來」之間的張長被大為削減。兩位作家都說基督徒已經與基督同葬,但對保祿來說,復活仍然是將來的事,儘管洗禮現在就帶領我們邁向新生命(羅6:4-5)。然而,在《致哥羅森人書》中,在洗禮中我們已經與基督一同復活,而保祿就「將來」的思想在這裏根本就沒有出現。

當這個團體還是異教徒──靈性上死去而且未受割損──天主就藉基督把生命帶給了他們,寬恕了他們所有靈性的罪債(並讓他們分享基督的割損──2:11),天主在靠著基督成事的贖世工程中的角色已被呈現出來。藉著將之與基督一同釘在贖世十架之上,天主已把這份債務表一筆勾消。這樣世俗權力的盔甲已被剝去,而隨著這些俗世力量與得勝的基督一同行進於勝利巡遊之中,它們更被公開地嘲笑戲弄。這幅想像是典型的軍隊勝利遊行,以把落敗的敵人置於勝利者的巡行隊伍之中來羞辱他們。


福音: 路加福音 11:1-13

1.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停止以後,衪的一個門徒對衪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
2. 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
3. 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
4. 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
5.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裏,給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罷!
6. 因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這裏,我沒有什麼可以款待他。
7. 那人從裏面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門已經關上,我的孩子們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來給你。
8. 我告訴你們:他縱然不為了他是朋友的緣故,而起來給他,也要因他恬不知恥地切求而起來,給他所需要的一切。
9.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
10. 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
11. 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
12. 或者求雞蛋,反將蝎子給他呢?
13. 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11:1-13 耶穌教導門徒祈禱
門徒們明白到與天父(以及耶穌)的正確關係是求之於祈禱的。耶穌,跟若翰洗者一樣,必定因著其使命而有著一套對祈禱的獨到見解。為回應門徒們的要求,祂啟示了《天主經》。這裏的故事背景是祈禱的時刻;在《瑪竇福音》中,《天主經》是《山中聖訓》的一部分(瑪6:9-13)。

把兩款《天主經》稍作比較便可發展兩者的結構和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反映出耶穌原來的教導。它們都在很早期就受著不同團體的傳統所影響。《瑪竇》的文本,是為禮儀所用的修改版,在禮儀中備受採用,直到今天;《路加》的較精簡的文本,儘管看起來不大熟悉,卻可能跟耶穌原本的措詞更相近。兩者都以耶穌對天主的獨特稱呼開始──「父親」(希伯來語:Abba),並首先為天主聖名的光榮和天主國的完整建立而祈禱。然後才轉向門徒們的需要:天主日復一復的保守看顧,以及在末世時要面對的「最後考驗」所需的祂的支持。儘管措詞稍有不同,兩者都把天主對我們的寬恕與我們對別人的寬恕連繫起來。

《睡夢中的訪客》的故事以及接下來的訓言都是對堅毅祈禱的強烈告誡。天主常以最適合我們的方式來回應我們祈禱,儘管這或許不是我們所期待或所喜歡的方式。《睡夢中的訪客》和《把蛇蝎給予子女的父親》這兩個故事內容看似過份的故事,就把以天父為難纏殘忍的思想說個明白。天主想要把為我們最好的給予我們──這最終就是聖神、末日的恩寵(見宗2:17)。「求…找…敲」是對求恩祈禱的三種不同的描寫;但「找」也意味著尋找天主國和與天主父的結合。


譯自:
Bergant, Dianne; Karris, Robert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58, 783, 957, 1184.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信訊下載] - 信訊第156期

  • 教宗本篤十六世論教會祈禱之八
    - 上主看顧, 並拯救義人! - 注聖詠124[123]篇
  • 唸一唸, 想一想
    - "人若不控制自己的脾氣, 就如一座無牆無防的城市." (箴25:28)
  • 主教座堂上智班主日學結業禮溫馨隆重
  • 主教座堂慶祝永援聖母瞻禮
  • 聖羅格聖像遊行
  • 林主教逝世週年追思彌撒
  • 望德堂鳴謝
  • 師資培訓班 -- 課後感想 --- 司徒秋芳
  • 聖安多尼堂基督奧體之母支團活動
  • 聖安多尼堂區議會拜訪社會工作局
  • 司鐸年金玉爾音
    - 教宗在主日念經活動中為司鐸年的成果感謝天主
  • 聖人小傳
    - 聖依納爵主教殉道
下載請按: http://www.mediafire.com/file/pbb1r77mkancnok/faithnews156.pdf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堂區報告] - 2010年7月18日

本週堂區報告事項如下:

  1. 最新一期的《信訊雙週刊》經已出版, 歡迎各位教友於聖堂門口取閱.
  2. 為慶祝八月四日堂區司鐸主保聖維雅納瞻禮, 香港教區視聽中心於今天(7月18日)彌撒結束後於聖堂門派發由教廷推介的《你是司祭.你是祭品》DVD; 內容以聖維雅納靈修為中心, 由教宗, 司鐸分享牧職生活和使命. 歡迎各位教友索取並作自由捐獻.
  3. 本年7月27日(星期二)為已故林家駿主教逝世一週年. 教區定於當日(27日)下午六時正於主教座堂為他舉行追思彌撒. 懇請各位教友參加, 為林主教的安息祈禱.
  4. 今年是來華傳教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逝世400週年. 教區青年牧民中心應香港教區恩保德神父邀請, 將於7月31日晚上8時假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禮堂, 聯合舉行「利瑪竇福傳晚會」, 誠邀各位教友出席.
  5. 本堂將於8月2日至8月23日於本堂辦事處舉辦為期十堂的韓語初班, 由韓裔李憲俊修士主持, 上課時間逢星期一, 三, 五, 下午3時半至5時. 名額20人, 學費澳門幣100元正. 有興趣的教友可於大堂辦事處報名, 截止報名日期為本月28日.
  6. 現於本堂區服務的李憲俊修士將於本年8月29日(星期日)下午三時半於主教座堂晉昇執事, 誠邀各位教友出席, 並為他祈禱.
          特此
公告!

[讀經釋義] - 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 - 丙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2010年7月18日
丙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讀經一: 創世紀 18:1-10

1. 天正熱的時候,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上主在瑪默勒橡樹林那裏,給他顯現出來。
2. 他舉目一望,見有三人站在對面。他一見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
3. 說:「我主如果我蒙你垂愛,請不要由你僕人這裏走過去,
4. 我叫人拿點水來,洗洗你們的腳,然後在樹下稍事休息。
5. 你們既然路過你僕人這裏,讓我拿點餅來,吃點點心,然後再走。」他們答說:「就照你所說的做罷!」
6. 亞巴郎趕快進入帳幕,到撒辣前說:「你快拿三斗細麵,和一和,作些餅。」
7. 遂又跑到牛群中,選了一頭又嫩又肥的牛犢,交給僕人,要他趕快煮好。
8. 亞巴郎遂拿了凝乳和牛奶,及預備好了的牛犢,擺在他們面前;他們吃的時候,自己在樹下侍候。
9. 他們對他說:「你的妻子撒辣在那裏?」他答說:「在帳幕裏。」
10. 其中一位說:「明年此時我必回到你這裏。那時,你的妻子撒辣要有一個兒子。」撒辣其時正在那人背後的帳幕門口竊聽。
11. 亞巴郎和撒辣都已年老,年紀很大,而且撒辣的月經早已停止。
12. 撒辣遂心裏竊笑說:「現在,我已衰老,同我年老的丈夫,還有這喜事嗎?」
13. 上主對亞巴郎說:「撒辣為甚麼笑?且說:像我這樣老,真的還能生育?
14. 為上主豈有難事?明年這時,我必要回到你這裏,那時撒辣必有一個兒子。」
15. 撒辣害怕了,否認說:「我沒有笑。」但是那位說:「不,你實在笑了。」

18:1-15 預告依撒格誕生
這是雅威典(譯按:Yahwist,即《梅瑟五書》四大寫作來源之一)中最可愛的故事之一。雅威典作者取材自一個常用的民間故事主題──獲款待的陌路人竟是來自天上的旅客的這麼一個故事。神聖的旅客們當然就賞賜了那些讓他們賓自如歸的人。以此主題,並緊靠著曠野待客之道的傳統,雅威典作者把對依撒格即將誕生的預告也交織在一起,使這故事向天主許諾的實現邁進一步。

在這段經文中的唯一真正問題,就是雅威與那三位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文中說雅威出現在亞巴郎面前,然後,突然間亞巴郎看見三人。這雅威與三客之說之間的遊走貫穿整個故事。我們很難決定作者的意思是甚麼。雅威是三者其中一位,或是三個全部才是雅威?或許作者取材自多神的來源,並且被迫不可改動太多。又或者,雅威典作者保持故事中的模糊性質,以告訴我們在世上圍繞著天主臨在的奧秘。

在閱讀這故事時,我們必須緊記,亞巴郎是位老人,而撒辣是位老婦。儘管準確的歲數,亞巴郎九十九,撒辣九十,是來自較晚期的司祭典傳統,但甚至連雅威典作者也認為亞巴郎和撒辣都衰老(12節)。而故事發生在瑪默勒橡樹林,這可是很適合天主顯現的神聖地方。在天氣酷熱之時,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這可是正午時份當曠野中大陽火燒地面人的唯一可處之所,尤其是一位很老、很老的人。在此不尋常時份,三人旅客突然造訪。誰會在這火灼之熱下走過?同樣令人驚奇的是,故事細節講到這老人跑上前去並跪伏至地。亞巴郎的所有行動都是過量的,指出他在懷疑他訪客身份不凡,並希望藉著展現他的好客之道以討得對他們的垂愛。

這是,亞巴郎變得極度嘮叨,與他後來的行為(9節)相去甚遠。他所提供的一口麵餅(文中「一點餅」)是極度數量的「客氣」描寫,因為他要撒辣把三斗細麵弄成餅,而三斗則相當於現在逾卅五升的容量,他也從牛群中選了最好的牛犢,並在餐中同時奉上凝乳(譯按:算是生芝士般的東西吧,或是可在義順買到的鮮牛乳片,只是不是一片片,而是一大塊的就是了)和牛奶。這可不是一點水和一口餅,而是皇帝進餐的排場。作為一位好的東道主,亞巴郎當然要侍奉左右,而一如傳統,撒辣並不在場,因為女人不可與男人同食。但她卻在這帳幕中的附近,一如故事後來的發展告訴我們的一樣。

餐後,客人們問了一道使故事的聽眾愕然的問題(9節)。根據曠野待客之道,一位客人的任何要求都必須得到應允。這包括與主人的妻子尋歡。當然,這樣的要求相當無禮,但一位客人的要求不可拒絕。亞巴郎突兀的回答正好指出了這點。正在帳幕門口竊聽的撒辣,定必也覺得這要求相當幽默。她或許過去曾是位可人兒(12:10ff.),可現在她已年華老去。

原來那並不是一個使人愕然的要求,而是要引出亞巴郎期待已久的後裔的誕生的宣告。客人們留意到撒辣的暗笑和內心的思想肯定已使她心緒不寧,因她立刻否認她曾笑了。但客人們不容她的否認存在,而故事中的最後一句:「你實在笑了」或許能提醒懂希伯來語的讀者,那應許的兒子的名字──依撒格(Isaac)──意指「笑聲」(Laughter)。

答唱詠 詠15:2-3,3-4,5

1達味詩歌。上主,誰能在你的帳幕裏居住?上主,誰能在你的聖山上安處?
2只有那行為正直,作事公平,從自己心裏說誠實話的人,
3他不信口非議,危害兄弟,更不會對鄰里,恃勢詆欺,
4對作惡犯罪的人睥睨,對敬畏天主的人重視;宣誓雖損己,亦不作廢,
5從不放債,貪取重利,從不受賄,傷害無罪;這樣行事,永定不移。

聖詠15篇
這篇聖詠,像聖詠24篇,就容許以色列民進入聖殿的儀式作出反省。聖殿並不像聖堂一樣,人人可隨時進入。那是天主的家,只可在某一定時間,在一些相應的條件下才可內進。人必須由司祭批准進入。訪客必須回答由看門司祭所提的問題:「誰可逗留在『你的帳幕』裏?」(「你的帳幕」是耶路撒冷聖殿的傳統稱呼)。在2-5節的回答是一連串十二道條文,總結出盟約的守則。沒有對盟約(譯按:指舊約)的承諾,沒有皈依,人不能進入上主的臨在。這篇聖詠展示出與上主的相近不只是有關外在的儀式;也要求從心而來的承諾。

讀經二: 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1:24-28

24. 如今我在為你們受苦,反覺高興,因為這樣我可在我的肉身上,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
25. 我依照天主為你們所授與我的職責,作了這教會的僕役,好把天主的道理充分地宣揚出去,
26. 這道理就是從世世代代以來所隱藏,而如今卻顯示給祂的聖徒的奧祕。
27. 天主願意他們知道,這奧祕為外邦人是有如何豐盛的光榮,這奧祕就是基督在你們中作了你們得光榮的希望。
28. 我們所傳揚的,就是這位基督,因而我們以各種智慧,勸告一切人,教訓一切人,好把一切人,呈獻於天主前,成為在基督內的成全人;
29. 我就是為這事而勞苦,按祂以大能在我身上所發動的力量,盡力奮鬥。

1. 我實願意你們知道:我為你們和那些在勞狄克雅以及所有未曾親眼看見過我的人,作如何的奮門,
2. 為使他們的心受到鼓勵,使他們在愛內互相連結,充分的得到真知灼見,能認識天主的奧秘──基督,
3. 因為在衪內蘊藏著智慧和知識的一切寶藏。


1:24-2:3由宗徒傳下來的啟示的奧秘
《致哥羅森人書》的作者,以保祿的身份,告訴我們福音職務的本質、內容和潛在危險。作者呈現出一幅理想化的圖畫,模糊地置身於保祿職務的歷史背景之中。由此,為基督徒團體所受苦的身負職務者滿懷喜樂來承受這一切,緊隨著保祿的榜樣(斐1:18; 2:17)。他們的肉身承受著基督復活前所承受著的同樣磨難,因為這些磨難都沒有以祂的死亡為終止。因此,可以說,是身負祂職務的人在填補基督苦難中缺少的部分。跟基督一樣,他們的受苦都是為祂的身體──教會(見18上節)。身負這普世教會職務的人,浸入這宗徒傳統之中──也正正是作者託保祿之名寫作的原因──是由天主所派遣以使天主聖言完滿地為世人所知(保祿不大可能說他是「為你們」被派遣宣講,若根據他在2:1所述,他們還未曾見過他!)。這天主聖言被稱為奧秘,是那現在已向眾聖者所啟示的(見2節)但從前是隱藏的。更具體地說,這奧秘就是基督自己,祂透過人的宣講而在聽者中、在外邦人中臨在,一如天主所計劃的。天主想要使光榮的富饒、光榮的希望──即基督──都獲萬民所知。這是身負職務者所宣講的同一的基督,而這宣講則藉著以「所有」智慧勸化和教導「每個」人,好使「每個」人都作為完美的人。(類似措詞可見於9-11節)。完美只來自「基督之內」,即來自祂身體之內而非之外(斐3:12-15上)。在基督內獲得完美是宣講的目標,而這目標自身就是一項工作和一項掙扎,但這更是在位於身負祂職務者之內工作的基督能量的強大力量之下所必須完成的。

在這宗徒職務普遍化的圖畫之後,作者簡短地觸碰一下歷史背景,提及了哥羅森人、勞狄克雅人,以及其他許多保祿沒有親身遇見的人(1:7-8)。那非個人的語調幾乎立刻就出現了,然而當作者祝願「他們的」(而不是「你們的」)心要堅強,而且這份堅強是要伴以他們在愛內的團結和進入「所有」預定的明理的財富之中。說到底,這就是對天主奧秘的知識,也就是基督本身,因為就「所有」智慧和知識的寶藏都隱蔽在祂內。

福音: 路加福音 10:38-42

38.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
39. 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衪講話。
40. 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吧!」
41. 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妳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
42. 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10:38-42 瑪爾大和瑪利亞
從好撒瑪黎雅人故事來作判斷,瑪爾大本該因著她對耶穌作的實際服侍而備受讚賞。她的行動,事實上,既沒被讚賞亦沒被斥責,但她卻被要求重新審視她的對事物的輕重判別。整個福音並不單單裝載於對別人的愛德服務之內,無論這是多麼重要。基督徒的門徒身份,其首要就是對耶穌的順服。我們必須留有時間聽祂的「話」(39節中取用希臘語單數);向耶穌奉獻是所「需要的唯一一件」。這份關係以愛德服務來展現自身,但若沒有祈禱,對別人所需的關注就或許不是愛了。

那麼,好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和瑪爾大與瑪利亞的故事,是要以相反的次序來說明那道雙重命令的(10:27):那撒瑪黎雅人的行動是強調對鄰人的愛;瑪利亞的行動是強調對天主的愛。


譯自:

Bergant, Dianne; Karris, Robert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57, 758, 957, 1183.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信訊下載] - 信訊第155期


  • 教宗本篤十六世論教會祈禱之七
    - 回目憐視 --- 注聖詠123[122]篇
  • 唸一唸, 想一想
    - 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 人看外貌, 上主卻看人心." (撒上16:7)
  • 慶祝符泉神父晉鐸金禧
  • 大聖羅格聖像巡遊
  • 聖安多尼堂區議會拜訪文化局長
  • 第十屆澳門長者書晝展
  • 主教座堂 韓語初班
  • 信者有訊 --- 梁展熙
    - 風隨意向那裏吹, 你聽到風的響聲, 卻不知道風從那裏來, 往那裏去 (若3:8)
  • 榕樹頭
    - 天職
  • 司鐸年金玉爾音
下載請按: http://www.mediafire.com/file/3ucduzozgjj/faithnews155.pdf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堂區報告] - 2010年7月4日

本週堂區報告如下:

  1. 最新一期的信訊雙週刊經已出版, 歡迎各位教友於彌撒後在聖堂門口取閱.
  2. 自本週起, 下午三時至五點的朝拜聖體暫停, 直到九月.
    敬希
垂注!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讀經釋義] - 那裏如有平安之子, 你們的平安就要停留在他身上 - 丙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主日讀經釋義
丙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2010年7月4日

讀經一 依撒意亞先知書 66:10-14

7. 還未受痛便已分娩,陣痛尚未來到她身上,就生了一個男孩。
8. 誰曾聽過這樣的事?誰曾見過這樣的事?一個國家豈能在一天之內產生嗎?一個民族豈能在一時之間誕生嗎?但熙雍剛一覺痛就產生了她的兒子!
9. 「我既開了母懷,難道不使她生產嗎?」上主說:「我既使人生產,難道封閉母胎嗎?」你的天主這樣說。
10. 凡愛慕耶路撒冷的,你們都應同她一起快樂,因她而歡喜!凡為她而憂傷的,你們都要同她盡情歡樂!
11. 如此你們能從她那安慰的懷裏吃奶而得飽飫,你們能從她那豐滿的乳房吸乳而得快樂。
12. 因為上主這樣說:看!我要在她身上廣賜和平,有如河流一般;我要賜給她萬國的財寶,好似氾濫的江河;她的乳兒將被抱在懷中,放在膝上搖擺。
13. 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
14. 你們見到這種情形,你們的心必要歡樂,你們的骨骸必要如青草一般的茂盛;那時,上主的手將顯示於祂的僕人,祂的憤恨必加於祂的敵人。
15. 因為!看哪!上主乘火降來,祂的車好似暴風;祂要在狂風中發洩祂的怒氣,在火燄中施展祂的威赫,
16. 因為上主要用火審判大地,用刀審判所有血肉的,許多人將被上主消滅。
17. 凡聖化又潔淨了自己的,一個跟著一個到園子裏去,吃豬肉、爬蟲和鼠肉的人,他們的行為和他們的思念都要被消滅:這是上主的話。

18. 我要來聚集萬民及各種語言的民族,他們都要來觀看我的榮耀。
19. 我要在他們中施行奇事,並派遣免難的人到外邦人那裏去,即往塔爾史士、普特、路得、默舍客、洛士、突巴耳、雅汪,遼遠的海島上,即沒有聽過我的聲譽,沒有見過我的光榮的地方。
20. 他們要從各民族中用馬、車、轎子、騾子、獨峰駝,把你們的弟兄送到我的聖山耶路撒冷來,當作獻於天主的獻儀,好像以色列子民用潔淨的器皿將供物獻於上主的殿中一樣:這是上主說的。
21. 我要從他們中間選拔司祭和肋未人:這是上主說的。
22. 實在,我將創造的新天新地怎樣在我面前存在,你們的後裔與你們的名字也要怎樣存在:上主的斷語。
23. 將來每逢月朔,每逢安息日,凡屬血肉的,都要來我面前跪拜:上主說。
24. 他們要出去看那背叛我的人的屍體;他們的蟲決不會死,他們的火總不會滅;他們為一切有血肉的人將是可憎之物。

66:7-24 萬民都要知道上主的德能
《依撒意亞先知書》以一個雙層幅度的神諭審判來作結。積極的一面就是,先知指出流徙後團體(postexilic community)已走得多遠。天主把他們帶到那麼遠,難道只是為了要擯棄他們嗎?先知以多種產子和母愛的比喻來粉飾他的訊息。然而,在14節,這次審判消極的一面出現。天主僕人的德能就是對天主敵人的憤怒。這裏上主如火般的來臨,與在拉3:2中天主使者的來臨非常相似:「因為衪像煉金者用的爐火」。

那麼,這個總結,就有著兩個角度。流徒者將從各國回歸。當中有些人甚至要以司祭和肋末的身份服事上主。全人類將要在耶路撒冷朝拜天主。這光明的期盼亦有其黑暗的一面。邪惡的人的屍首將要燃燒,並永遠為屍蟲所食,並要示眾。邪惡的人將不會再活起來以感受這懲罰所帶來的痛楚。地獄這概念並不存在於猶太傳統之中,直到第三依撒意亞之後的三百年才開始出現,然而這段經文可正確地被視為地獄的先例,因為這是嘗試描寫為邪惡的人的永無止境的懲罰。

作為《依撒意亞先知書》的結束,66:24中恐怖的示眾可算是另一個令人不安的因素。這概念肯定是出於先知的追隨者的怨恨,因為他們被拒於流徒後團體的權力之外。這示眾表達出他們期望正義,但在其對死者遺體的拖長酷刑看來是有點過火。然而,這的確為《依撒意亞先知書》提供了一幀強力的結束圖象。書中大部分都對在熙雍山上的救恩非常關心。這主題在65-66章中重複了幾遍,並以新創造的主題來予以強化。在最終的圖象中,這些主題並沒有減損,但卻補充了一點,沒有審判,救恩則不可達成。除非人類的邪惡已連根拔起,否則豺狼不可於羔羊同卧。悶燒著的地獄之火提醒我們有關邪惡的這一事實,及其無可避免的令人不悅的後果。

答唱詠 詠66:1-3, 4-5, 6-7, 16,20


1詩歌,交與樂官。普世的大地廣土,請你們歡呼天主!
2請歌頌祂聖名的光榮,請獻給祂輝煌的讚頌。
3請你們向天主說:「你的作為是何等驚人!因著你威赫的大能,你的仇敵都向你奉承。」
4普世都要朝拜你,向你歌頌,全球也都要歌頌你的聖名。
5請你們前來觀看天主的作為,祂對世人所作的事實在可奇。
6祂曾經使海洋乾涸,使人徒步走過江河,叫我們因祂而喜樂。
7祂以自己的大能,永遠統治著萬邦,祂的眼鑒察萬民,不使叛逆者狂妄。
8萬民,請你們讚美我們的天主,請傳揚祂應受到的榮譽。
9祂曾使我們的性命存活,沒有讓我們的腳步滑倒。
10天主,因為你曾考驗了我們,像鍊銀子一般,也鍊了我們;
11你曾引領我們墮入了網羅,曾將鐵索繫在我們的身腰;
12你曾使異民騎在我們的頭上,使我們經過水深火熱的中央,最後你仍然使我們獲得解放。
13我帶著全燔祭進入你的聖殿,我要向你償還我的各種誓願:
14就是我從前在困厄中間,我口所許,我唇所發的願。
15我要以肥大牲畜作全燔祭,又要把公羊的馨香獻與你,還要將牛犢和山羊祭奠你。
16凡敬畏天主的人,請你們前來靜聽,我要敘述祂為我靈魂的所作所行。
17我曾親口呼號過祂,我的舌頭稱揚過祂。
18如果我真存心作惡,上主決不會俯聽我;
19然而天主終於俯聽了我,也傾聽了我哀號的祈禱,
20天主應受讚美:因祂從未拒絕我的哀懇,祂也從來沒有從我身上撤回他的慈憫。

聖詠66篇
就其文章體裁來說,這首禮儀用詩歌,在1-12節與一首聖詩類似,在13-20節中則與一道個人感恩祈禱類似;現在這是一個整合的禮儀。1-2節是在邀請世界明認,唯獨以色列的天主深具德能。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雅威曾破壞海洋的權能,為使以色列民能在乾地走過;讓列國敬仰這位正義的天主(5-7節)。以色列的歷史,即她受羞辱和被舉揚的故事(大抵是指巴比倫流徙和及後的復國),見證著天主的正義與信實──正義,是因為天主懲罰了以色列的罪過;信實,是因為天主並沒有永遠置祂的子民於不顧(8-12節)。

這個有罪但已被救贖的子民中的任何成員都可透過適當的祭獻承認那仁慈的天主(13-16節)。如常在感恩儀式中一樣,那曾體驗過天主仁慈的人以教師的身份走到人前;天主已準備好對任何悔改的人施展仁慈(16-20節)。

讀經二 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6:14-18

11. 你們看,我親手給你們寫的是多麼大的字!
12. 那些逼迫你們受割損的人,是想以外表的禮節來圖人稱讚,免得因基督的十字架遭受迫害;
13. 其實,他們雖然受了割損,卻也不遵守法律;他們只是願意你們受割損,為能因在你們的肉身上所行的禮儀而誇耀。
14. 至於我,我只以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來誇耀,因為藉著基督,世界於我已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我於世界也被釘在十字架上了。
15. 其實,割損或不割損都算不得甚麼,要緊的是新受造的人。
16. 凡以此為規律而行的,願平安與憐憫降在他們身上,即降在天主的新以色列身上!
17. 從今以後,我切願沒有人再煩擾我,因為在我身上,我帶有耶穌的烙印。

18. 弟兄們!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常與你們的心靈同在!亞孟。

6:11-18 保祿個人的總結和評注
跟其他書信(格前16:21)一樣,保祿現在親身寫上他個人的評注。在這封書信中他最後一次重申他就那些強迫迦拉達人受割損以使他們自己因服從整套《妥拉》而失足的猶太基督徒所作的批評。他們只對個人滿足和他們所能遠近誇耀的事感興趣。

保祿的誇耀和驕傲全在於藉耶穌的苦難和死亡所獲得的救贖之上。靠著與這件事件相結合並擁抱其重要性,保祿拒絕了以對律法的外在服從而量度的生活,他卻反而被新造而更新。那才是真正重要的。凡以這種生活方式為有意義的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天主的選民、天主的以色列、真正的基督徒團體。保祿向他們送上和平(完全的幸福)和憐憫(天主的仁慈)的祝願。

他的終句與這封書信的致候詞同樣精簡。他的身體已展示出在傳教職務上他的勞役和受苦所帶來的影響(格後11:23-25)。他懇求那些迦拉人不要再增加對他的煩擾。結尾的祝福是不尋常的簡短而正式,儘管因著他深情的「弟兄們」使之聽起來有點點溫暖。儘管在結尾,保祿仍嘗試使讀者對他所宣講的福音有情感上的寄託。


福音 路加福音 10:1-12,17-20

1. 此後,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衪之先,到衪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
2. 衪對他們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衪的莊稼。
3. 你們去吧!看,我派遣你們猶如羔羊往狼群中。
4. 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路上也不要跟人問候。
5. 不論進了那一家,先說:「願這一家平安!」
6. 那裏如有平安之子,你們的平安就要停留在他身上;否則,仍歸於你們。
7. 你們要住在那一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你們不可從這一家挪到那一家。
8. 不論進了那座城,人若接納你們,給你們擺上甚麼,你們就吃甚麼。
9. 要醫治城中的病人,並給他們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了。
10. 不論進了那座城,人如不接納你們,你們就出來,到街市上說:
11. 連你們城中黏在我們腳上的塵土,我們也要給你們拂下來;但是你們當知道: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了。
12. 我告訴你們:在那一日,索多瑪所受的懲罰,要比這座城容易忍受。」

13. 「苛辣匝因啊,你是有禍的了!貝特賽達啊,你是有禍的了!因為在你們那裏所行的異能,如果行在提洛和漆冬,她們早已披上苦衣,坐在灰塵中,而改過自新了。
14. 但是在審判時,提洛和漆冬所受的懲罰,要比你們容易忍受。
15. 還有你,葛法翁啊!莫非你要被高舉到天上嗎?將來你必被推下陰府。
16. 聽你們的,就是聽我;拒絕你們的,就是拒絕我;拒絕我的,就是拒絕那派遣我的。」

17. 那七十二人歡喜地歸來,說:「主,因著你的名號,連惡魔都屈服於我們。」
18. 耶穌向他們說:「我看見撒殫如同閃電一般自天跌下。
19. 看!我已經授於你們權柄,使你們踐踏在蛇蠍上,並能制伏仇敵的一切勢力,沒有甚麼能傷害你們。
20. 但是,你們不要因為魔鬼屈服於你們的這件事而喜歡,你們應當喜歡的,乃是因為你們的名字,已經登記在天上了。」


10:1-20 七十二傳教士
在諸位聖史之中,只有路加告訴我們有關第二次派遣門徒的事。他這樣寫,或許是對在耶穌離開後的教會中的傳教事業給予一份特別的重要性。根據辣彼們的教導,世上共有七十二個國家(基於希臘文的《舊約》──《七十賢士本》中創10章的內容)。門徒們是「在祂之先」去的,因此他們不是去宣講他們自己的訊息,而是替耶穌預備道路。這是基督徒宣講者的從不間斷的責任。傳教士以兩人一組的方式被派遣,是要就耶穌和天主國作正式的見證(見瑪18:16)。耶穌促請讀者祈禱,以求有更多的工人進行收穫(harvest)的工作。當然,豐收之主(the Lord of harvest)對收穫工作的進度非常關心,但祂使得祂自己對這需要的回應有點依賴於那些被派往傳教的人的主動關注。

這裏沒有幻想的空間。門徒們將成為狼中之羊,毫無保護,就他們之所需而言,他們只有完全依靠那豐收之主。對這些門徒所作的囑咐之中,許多都重覆著祂對「那十二位」的指示(9:1-5)。不要跟任何人問好的這項囑咐是就福音工作的迫切性的另一種強調。他們所提供的平安似乎是一種可觸摸的禮物,或甚至是一種心靈上的活存實體。這「平安」的概念是取自聖經中天主聖言不單是一項訊息而是天主自己及其德能的化身的概念(依55:10-11;耶20:8-9)。基督徒傳教士的這個平安祝願是多於一個善意的表達──這是從天主而來的一份禮物,是那些身為天主聖言職務者和傳達者的恩典(見1:2;宗6:4)。那些帶著靈性禮物的人可以預期他們身體上的需要會由那些受益人所照料(7節;見迦6:6)。

因為福音的宣講就是天主聖言,故此不可將之純粹的當成是一道人的訊息──「取之或棄之」。那些對天主國的訊息關閉耳朵和心靈的人,後果堪虞。為了那些祂職務焦點所在的數個位於加利肋亞的冥頑不靈的城市,耶穌做了個強烈的對比。苛辣匝因和貝特賽達的下場跟索多瑪相比好不了多少。而驕傲的葛法翁,耶穌在加利肋亞的「總部」,就為默西亞的來臨作準備而言,並沒有從猶太人的文化遺產中學會了甚麼。提洛和漆冬,外邦人的城市,還有可能讀懂葛法翁所忽略的記號。這道訓示的結尾是就傳教使命的更深層的幅度作一次提醒:門徒們是在把耶穌和聖父帶給他們的聆聽者。

他們回來時,那七十二位被藉耶穌的名字而來的德能所吃驚。他們驅逐魔鬼,延續了耶穌就撒旦在此世的統治的攻擊。透過他們的職務,耶穌好像看見撒旦向天跌下的情景,這實是善與惡之間的最終或末世之戰的另一說法;勝利因著耶穌的名而來(若12:31;羅16:20)。但門徒們決不能失去他們的視野。這勝利的戰利品並非透過對權力的恐懼而來的人類的光榮,而是透過跟隨耶穌步向耶路撒冷,步向加爾瓦略而來的天上的光榮。在天上的登記冊是猶太文學的一種主題(出32:32;達12:1)。

譯自: Bergant, Dianne; Karris, Robert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451, 768, 956, 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