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主日讀經釋義 - 丙年常年期第四主日


主日讀經釋義
丙年常年期第四主日
2010131

讀經一:耶肋米亞先知書1:4-5,17-19
1: 本雅明地內阿納托特城的司祭中,希耳克雅的兒子耶肋米亞的言行錄。──
2: 上主的話傳給他,是在阿孟的兒子約史雅為猶大王執政第十三年;
3: 以後傳給他,是在約史雅的兒子約雅金為猶大王,直到約史雅的兒子漆德克雅為猶大王第十一年年底,即直到是年五月,耶路撒冷居民被擄去充軍時為止。

4: 上主對我說:
5: 「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選定了你作萬民的先知。」
6: 我回答說:「哎呀! 我主上主! 你看,我還太年輕,不會說話」。
7: 上主對我說:「你別說:我太年輕,因為我派你到那裏去,你就應到那裏去;我命你說什麼,你就應說什麼。
8: 你不要害怕他們,因為有我與你同在,保護你──上主的斷語。」
9: 此後,上主伸出手來,觸摸我的口,對我說:「看,我將我的話放在你口中;
10: 看,我今天委派你對萬民和列國,執行拔除、破壞、毀滅、推翻、建設和栽培的任務。」

11: 上主的話傳給我說:「耶肋米亞,你看見什麼﹖」我回答說:「我看見一棵杏樹枝。」
12: 上主對我說:「你看的對,因為我要警醒,看我的話怎樣實現。」
13: 上主的話二次傳給我說:「你看見什麼﹖」我回答說:「我看見一個沸騰的鍋,它的口由北面傾倒過來。」
14: 上主對我說:「災禍將由北方燒起,一直燒到這地上的一切居民。
15: 看啊,我必召集北方的一切國家──上主的斷語──叫各國前來,在耶路撒冷城門口,在城牆四周以及猶大各城市旁,建立自己的寶座。
16: 我要向各城市的人民宣告我的判決,懲罰他們的一切罪惡,因為他們離棄我,向別的神祗獻香,崇拜了他們手製的作品。

17: 至於你,你要束上腰,起來向他們傳示我命令你的一切。在他們面前,你不要畏懼,免得我在他們面前令你畏懼。
18: 看啊,我今天使你成為堅城、銅牆、鐵壁,以對抗猶大君王和首領,司祭和當地的人民。
19: 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得勝你,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協助你──上主的斷語。」

耶肋米亞先知書約成書於公元前604年,是由他的秘書巴路克協助而成的。因為原本的第一份手稿被當時的君王下令焚燬。可見,耶肋米亞先知跟當時君王的關係真是差的可以。

同樣,我堅持,若只讀彌撒中讀的一小段,我們並不可能把原來的整個聖經段落讀明白的。故此,我都會將整段經文放在這裏,再慢慢細味。但大家仍可有經文之上找到根據禮儀所讀節錄的聖經節段。

1-3節,是整部耶肋米亞先知書的導言。這幾節就總結出了耶肋米亞從公元626年他領受天主召叫到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覆亡為止,他的工作生涯是怎樣的。這幾節也就作了我們現有的耶肋米亞先知書的標題,因為耶肋米亞先知原來的手稿已被焚燬,現有的只是及後的人收集耶肋米亞的寫作及其生平等整合而成。這種先知書導言成了標題的情況也在其他先知書中出現,例如亞1:1;歐1:1;依1:1;和則1:1-3。先知書的編書人所給出的標題,有助讀者找出有關先知所處的歷史狀況,從而明白書中所真正要表達的是甚麼。

而由1:4-10,寫的就是耶肋米亞的召叫。老實說,除非一位先知是真的由天主所召叫,並由天主所派遣到身負盟約的民族之中,否則人們是無需聽他所說的話。講到有關假先知,天主這樣對耶肋米亞說:我並沒有派遣這些先知,而他們卻去了;我並沒有對他們說過話,而他們卻說預言了23:21)。為了建立他作為先知的可信性,耶肋米亞,以及亞毛斯(亞7:14-15)、依撒意亞(依6:1-13),和厄則克耳(則1:4-3:15),都提醒他們的讀者,他們是直接被天主所召叫,並被天主派遣到身負盟約的人們中間,作天主的傳訊者。在耶肋米亞出生前,天主就已認識祝聖,並選定了他成為萬民的先知,這其實是一種象徵的方式,來說明天主不只要他在以色列的歷史擔當一個角色,並要他在列國萬邦的歷史中出任一個重要的角色(5節)。

耶肋米亞推卻天主的藉口:我還太年輕,不會說話6節),也使我們記起梅瑟是如何想要逃避先知職這份艱苦的工作(見出4:10-13)。耶肋米亞明白到當先知是多麼的孤獨,常被蔑視、迫害,並幾乎無一倖免的在有生之年都不被接納。然而,天主還是命令了耶肋米亞出任先知(7節)。耶肋米亞唯一的安慰,就只是天主的承諾:有我與你同在,保護你8節)。值得安慰的是,天主每每會承諾與那些身受艱苦使命的人「同在」(見出4:12;蘇1:5, 9;民6:16;撒上3:19; 16:13;瑪28:20)。

在第9節中,天主觸摸了耶肋米亞的口,這是在以比喻的方式來表達,耶肋米亞所宣講的一切真的是天主的話,而非人的話(試比較依6:6-7;則3:1-4, 10-11)。而第10節則指出了耶肋米亞的預言的範圍:他不單會處理有關以色列的事,也會處理別的國的事,他的訊息就會是苦樂參半的。他將要預言舊約和當時存在的達味王朝的終結,但他也將要預言一個新的盟約(見30-33章),以及一位新的達味。

而第11-16節的內容,是兩個異象。警醒之樹(杏樹)和沸騰之鍋的神視,應該是在耶肋米亞出任先知以後的事。它們被置於先知書的導言,是為預示耶肋米亞有關巴比倫入侵和耶路撒冷及猶大國的被毀的預言。耶肋米亞可能是在初春之際散步田園,看到乍暖還寒時的初開杏花。天主也在「警醒」──祂在警醒祂的話要在世上實現(11-12節)。向北面傾倒的沸騰之鍋指出當巴比倫人圍攻耶路撒冷(14-16節;見39章)時,他們的來軍方向(13節)。

在最後一段中(17-19節),天主鼓勵耶肋米亞。天主提醒他,在面對敵人時他並非孤軍作戰(17節),天主的德能要堅強他(18節),並因天主與他同在,他最後要勝過他的敵人(19節)。耶肋米亞對天主的保證的需要,可見於他著名的《懺悔錄》(見12:1-6; 15:10-21; 17:14-18; 18:19-23; 20:7-18)。

答唱詠:詠71:1-2, 3-4, 5-6, 15,17
 1上主,我託庇於你,使我永不受羞恥!
 2求你照你的正義解救我,求你側耳聽我,並拯救我。
 3求你作我避難的石壁,獲救的堡壘;因為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堡壘,
 4我的天主,求你由邪惡人的手中將我救出,由兇蠻橫暴者的掌中將我救走。
 5因為,我主上主,你是我的期望,你是我自幼唯一的仰仗。
 6我自從在母胎中,就仰賴了你,尚在母懷中,你就是我的託庇;我全心的希望,時時寄托於你。
 7許多人都把我視作妖怪,你卻作了我有力的仰賴。
 8我要滿口讚頌你,我要終日稱揚你。
 9在我年老時,求你不要拋棄我,在我氣力衰弱時,不要遠離我。
10不然,我的仇敵必要對我說,窺伺我命的人,互相私議說:
11「天主已經捨棄了他,你們追擊他,捕捉他!因為無人再來救他。」
12天主,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天主,請快來救我。
13願那些謀殺我命的人,走頭無路,願那些設法害我的人,蒙受恥辱!
14我仍不斷地期望你,每日加倍地讚美你。
15我的口要傳述你的寬仁,終日不斷宣揚你的救恩,因為我不知它們的數額。
16我要稱揚我天主的偉大奇能,上主,我要傳述你獨有的寬仁。
17天主,遠自我幼年時,你已教導了我。直至今日,我仍宣示你的微妙。
18天主,即我髮白年老,求你也不要離棄我,直至我將你的威力宣示給這一代,將你的奇能傳述給下一代。
19天主,你的仁慈直達天際,天主,你行大事誰可比你﹖
20你曾使我經歷許多困苦艱難,現今仍然是你使我生活安全,並提拔我脫離了地下的深淵。
21求你增加我的尊位,求你再來給我安慰。
22我的天主,我要彈琴,歌頌你的忠誠,以色列的聖者,我要鼓瑟,向你歌頌。
23當我歌頌你時,我的雙唇要歡騰,我那為你所救的靈魂,也要歡騰。
24我的舌頭也要終日伸述你的仁慈,因為謀圖傷害我的人蒙受了羞恥。

這是一篇出自一位老人(9節)之口的哀歌,他是要在聖殿中尋求庇護。備受敵人壓迫的他,把衰老視為天主的懲罰,聖詠作者轉向公義的天主,他從年青就一直在歌頌的祂。1-4節是對天主──永不動搖的避難磐石──的誠切呼喊。5-9節是一生對天主的讚美所成的希望。10-13節生動地表達出敵人的威脅並祈求他們敗北。而14-21節則在進而發展出一篇向天主祈求拯救的禱詞。天主會否讓這讚美之聲在敵人的攻擊下消失?22-24節是一個讚美之誓;聖詠作者在聖殿中的司祭的保證神諭下,將會繼續那從他年輕時就一直進行的對天主的讚美。

讀經二:格前12:31-13:13
  31. 你們該熱切追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在把一條更高超的道路指給你們。
   1. 我若能說人間的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語言, 但我若沒有愛,我就成了個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
   2. 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
   3. 我若把我所有的財產全施捨了,我若捨身投火被焚;但我若沒有愛,為我毫無益處。

   4.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
   5. 不作無禮的事, 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
   6. 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 愛永存不朽,而先知之恩,終必消失;語言之恩,終必停止;知識之恩,終必消逝。
   9. 因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局部的;我們作先知所講的,也只是局部的;
  10. 及至那圓滿的一來到,局部的,就必要消逝。
  11. 當我是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看事像孩子,思想像孩子;幾時我一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2. 我們現在是藉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的觀看了。我現在所認識的,只是局部的,那時我就要全認清了,如同我全被認清一樣。
  13. 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

我們今天的讀經二,是接著上兩週的。這格前12:31-13:13,是非常著名的一段,我相信常參與主日彌撒你對這一段定必耳熟能詳。而這一段讀經的重心,不外乎就是「愛.最大」。要讀懂這段著名的讀經,我們必須緊記保祿在寫這愛的上文下理,是團體中的恩寵。這是最好的,也是最基本的,是為每一個人的。「天主的愛」,保祿這樣說,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5:5)。沒有愛,其他的一切恩寵都只是徒然。保祿是在暗示。他在格林多城中的聽眾會明白這是盡然徒勞的意思。保祿宗徒於上文才剛討論過多種的神恩。保祿現在正討論最可取的三個。然而沒有愛,所有的神恩都歸零。

保祿首先考慮的是格林多人珍而重之的恩寵,了得的口才,就是以人類的甚至超人類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可是沒有了愛,這也儘是茫然。事實上,沒有愛(lovelessness),根據保祿,就使自我成了虛無。在14:7-8中,保祿就以音樂作例子。在13:1,他就好像在安排這比喻。鑼或鈸,儘管可增進別的樂器的和音,但自身卻只是噪音而已。所以這就只是口才而缺乏愛。

甚至是說先知話,保祿他自己把這神恩置於口才(或多種語言)的(14:1-5),沒有了愛也成了虛無。信德也是一樣。信德看起來本就僅僅與人與天主之間的關係有關。然而,對保祿來說,若有信德而沒有一個由愛所滋養的團體,這也是虛無。沒有了愛,就算是施捨和殉道也不算甚麼。

愛的特質就是相反自我尋求,那正是知識的特質。格林多人的價值觀系統促成了黨派之爭。但基督徒團體是相反這些的。並不像那些強者詛咒弱者般的,愛是含忍的。不像那些弱者責斥強者,愛是慈祥的。那些知識份子和名人會擺架子或期望別人的趨之若鶩,但這並不是愛。那些貧窮人、無家可歸的人、或那些備受忽視的人為他們所受的傷害而憂傷,但愛會教曉他們無限的寬恕和無盡的希望。並不是愛能使格林多人從錯誤中重獲喜樂,就如那些亂倫的人(見5:1-13)。或許保祿並不是要以他的愛之歌來解決格林多人放在他面前的所有問題。但顯然保祿要強調的是,假若格林多人明白到愛的首席地位,在格林多人團體間的分裂或許就不會發生。

愛永不止息。說先知話、操多種語言、知識等,都有盡頭,但愛卻沒有。這一章以這三種神恩的列表來開始,而結尾的列表只剩下兩種(說先知話和知識,13:9)。保祿將會在第14章就說先知話和講多種語言作比較,以展示出說先知話的優越性。因此,保祿現在就集中討論餘下的神恩──知識,這與愛相比,當然相形見拙。

完美會消除不完美,而且完美會使不完美完美。愛會使那不完美的知識達到完美。格林多人對知識趨之若鶩,但保祿告訴他們這正正是他們不成熟的病徵。甚至最清楚明白的知識,與愛相比都不過是影子,因為愛是面對面的。格林多人的理性思想,猶如小孩。隨著他們基督徒智慧的增長,他們將慢慢的學會放下這些小孩子的東西轉而把愛看作是最偉大的智慧來追求。他們看不起他們所不愛的,但當他們成熟了後,他們將明瞭只有愛才恆久。這三個會持續的神恩,還不及愛來的長久。

世上當然有眾多的神恩,但唯有愛才使這團體堪當的被稱為基督徒。愛是衡量所有其他神恩的標準,因為所有神恩都是為建立不同團體(14:1-5)。保祿然後發展他對這概念的理解,利用沒有理智的聲音猶如沒有愛的語言之音(14:6-19)。在團體中的愛的證據對不信者來說是最具影響力和最富見證性的(14:20-25)。最後,保祿為了能使愛能在團體中更能具體的實踐出來而定下了一些規則(14:26:40)。

福音:路4:22-30
14: 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衪的名聲傳遍了臨近各地。
15: 衪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受到眾人的稱揚。
16: 衪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們的慣例,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
17: 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衪;衪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
18: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衪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
19: 宣佈上主恩慈之年。』
20: 衪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衪。
21: 衪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22: 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
23: 他回答他們說:「你們必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治你自己吧! 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鄉這裡行吧!
24: 衪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
25: 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里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飢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
26: 厄里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
27: 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
28: 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
29: 起來把衪趕出城外,領衪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衪推下去。
30: 衪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不知為甚麼教會的禮儀安排要把這個事件分拆成兩部分,在兩個主日作福音讀經。無論如何,我也認為把這個事件一氣呵成的讀完,並稍作淺釋,會較分開來讀更有俾益。

耶穌返到家鄉的一段敘述,可算是整個福音事件的縮影。起初,耶穌受到的是熱情的款待,但人們的反應變得真快,款待轉而成了嫉妒、懷疑,甚至奪命。作為守法的猶太人,耶穌跟隨習俗,到猶太會堂中作崇拜。在安息日的禮儀中,是有兩篇讀經的(當然只讀舊約,因為耶穌時代還沒有新約!),第一篇取自梅瑟五書,第二篇則從多部的先知書中取出。耶穌負責第二篇讀經,這多該是預先安排好的,祂把書卷打開到依61:1-2,並讀出一段天主所作的對復興以色列的許諾。原本的寫作背景,是在為一位先知傅油,但因為耶穌自己於些也用了這段讀經,使之帶有應許的默西亞、那位受傅的王者的意味。祂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天主之神的附有者(依11:2),祂就是那位要開創自由和天主恩慈的新時代的先知和默西亞。

當耶穌坐下來要解釋祂的讀經的時候(猶太會堂的老師是或坐或站的),有一段寂靜的等待時間(一如在祂的受洗3:15)。祂宣告許諾的實現之日已經來到。祂所說的今日正是那上主恩慈之年的開始之日。那一天將要繼續,直到耶穌受光榮(升天)的日子,那時它將成日救恩的永恆之日。聽眾都被祂的宣講所感動,但這時就有一句十分刺耳的話: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這納匝肋之旅的馬爾谷版本,疑雲被描寫得更徹底(谷6:2-3)。路加對馬爾谷的描寫的順序作出了修改,把這個故事放在加里肋亞傳教生活的開端。因此,對在葛法翁中所行之事的描寫(事實上是還須被行之事),就更顯突兀。

耶穌把自己和兩位古以色列的先知相比,並指出他們都服務非以色列民,因為他們的同胞都不願意接受這兩位先知。這裏的暗示是,祂這位也不為自己的同胞所接受的先知,將要把祂的訊息帶給外人。這前景威脅到祂的聽眾,從而激起了他們的殺機。對以色列作同樣的判斷的保祿,也將要受到差不多的結果(宗22:21)。這份敵意暫時還敵不過耶穌;為實現天主的計劃,祂還有祂未完成的〔傳教〕使命。在那份帶來耶穌的死亡的拒絕之中,耶穌將看似被消滅了,但勝利最終會來到(路24:26)。

梁展熙

參考資料:
-          Ellis, Peter F.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14: Jeremiah Baruch.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          Clifford, Richard J.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22: Psalm 1 - 72.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          Kodell, Jerom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3: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          Getty, Mary Ann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7: First Corinthians Second Corinthians.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