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微地生王 絕處逢生

古經今讀
丙年將臨期第四主日

微地生王 絕處逢生

讀經一:米5:1-4a

  今天的讀經一,大家可能會感到有點耳熟。但並不是因為禮儀時常重覆讓我們聆聽這段先知書,而是有一段福音引用了這段讀經中的一句,但那段福音卻是我們每年都會在主顯節讀到的。換言之,我們對這段先知書熟悉,是因為我們較常聽到另一段讀經。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段先知書呢?我們快要進入相關章節。但一如常見,禮儀選讀把截段的頭尾刪去,但我們會把段落整全的讀一遍。

***

4:14】現在,妳正在割傷自己,備受攻擊的女子。他已圍困了我們。他們以棍棒擊打在面頰上,[擊打]以色列的民長[*1]
5:1】而你,厄弗辣大的白冷[=伯利恆],在猶大眾地區中是最微不足道的,從你之中將要為我生出一位在以色列統治的人,他的起源來自亙古,來自恆久的日子。
2】因此,祂將放棄他們,直到產婦生產的時候。他餘下的兄弟[=同胞]將回到以色列子民那裏。
3】他要站起來,他要以上主的力量、以上主他的天主名字的崇高來放牧。他們要[安]居[*2],因為現在,他將成為偉大的,直到大地的盡頭。

[*1]希伯來動詞分詞「šōp̄ēṭ」(judging),本義:正在裁判、審理;名詞化(substantival use)後解作「執行裁判、審理的人」(the one who judge)。見《Difusora Bíblica》:o juiz。而《思高》慣將此義意譯為「民長」,故上譯。
[*2]希伯來句子wǝyāšāḇûlit. and they shall dwell.)。「安」為譯者所補。

  這是一段救恩神諭。但其終始點乃學界爭論之所在。舊約學者史勒夫(Smith, 1984:43)認為4:14是這段神諭的開始。這節描寫耶路撒冷居民的困境。耶城正被入侵,而其當時的領袖正受掌摑之辱。但一位新的領袖將在白冷出生,他的血脈可追溯到一段長時間之前:達味一脈的開始(見1節)。現時的慘況將會持續,直到一位將要生產的女子(耶路撒冷新君王的母親;見4:9),誕下她的嬰孩(見2節)。那麼,他的同胞將從塞外歸來。學界一般認為,文字的思路止於第3節。上述的新君王將藉上主的光榮和名號而加冕。人民將安居樂業,而這位新君王將成為偉大的人物,直到大地盡頭(見3節)。史勒夫認為,的確,「直到大地的盡頭」是一道神諭再自然不過的結語。下一節提到亞述被征服之後的和平,但在下一段神諭中,從未提及那位新達味。

  問題是,耶城居民何割傷自己呢?自殘又有何益?原來,這裏動詞「割傷自己」(「g-d-d」;動詞幹:hithpolel),又見於《申命紀》(14:1)和《耶肋米亞先知書》(16:6),指的是外邦人膜拜或喪哭死者的儀式之一。由此看來,這裏的意思大概是,耶城居民感到走投無路,唯有像巴耳的膜拜者一樣自殘,認為這樣做就可能救到自己。熙雍正被攻擊。她的統治者(=民長)被敵人羞辱。史勒夫認為,米該亞先知稱耶城的統治者為『民長』,是諷刺他的無能。在早期以色列史中的民長,都是充滿神恩的拯救者。但現在的耶城君王,連自己也救不了。

  不過,世間總有希望。拯救將會來自人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厄弗辣大的白冷是猶大中最細小的、最微不足道的村落。其實,希伯來形容詞「ṣāʿîr」並非「細、小」的常用字;它較罕見,意思是「瑣碎的、微不足道的」(見詠68:27)。但從這名不經傳的白冷地方,一位新「統治者」(môšēlthe one who rules)將要來到世間,他將強有力地統治。

  他「來自亙古,來自恆久的日子」。學界並不肯定,米該亞心目中認為這位這統治者的來源有多古老。但我們至少可以肯定,米該亞視他為一個新達味。與米該亞同期的亞毛斯先知,也曾稱達味的時代為「恆久的日子」(亞9:11)。

  這位拯救者尚未來臨。直到他來之前,上主會把猶大的子民置於他們敵人的手中,直到那快將生產的女子「為我」(見5:1)生出一個嬰孩(措辭與依7:14的厄瑪奴爾有點接近)。這嬰孩要成為屬於上主的統治者(見5:1)。他的遺民同胞將回到以色列子民之中。

***

4】這將是和平[*3]。因為亞述將要入[侵]我們的土地,將踐踏我們的堡壘[*4]。我們將對他興起七位牧人,八位人的領袖[*5]
5】他們將以刀劍來放牧亞述的土地,以她的利刃[來放牧]默洛得的土地。只要亞述入侵我們的土地的話,只要他踐踏我們的領土的話,他必會拯救我們。

[*3]希伯來句子「wǝhāyāh zeh šālôm」(lit. And this shall be peace)。句子的主語就只有指示代名詞:「這」(this)。慣見的譯本中的「人」字,屬該譯者所加。
[*4]希伯來名詞「ʾarmôn」(lit. fortified palace, citadel),本義:設訪宮殿、要塞;參見Difusora Bíblicao palácio。「領土」之譯,大概來自舊約古希臘譯本《七十賢士本》:χώρα, ας, ἡlit. country, land)。
[*5]希伯來名詞組「nǝsîḵê ʾādām」(lit. leaders of [hu]man)。於此我目的是想指出,ʾādām一字本義並非專有名詞──天主所造的第一個人的名字,而是個普通名詞:人。

  接下來的這段也是救恩神諭。不少譯本(包括禮儀的讀經選段)視第四節的第一句為上一段神諭的結束。但學界普遍認為該句中的「這」字,所指的並非那位將要來的君王,而是在亞述被征服後的一段時間。畢竟4:14–5:35:4-5之間有太多重要的分別了。首先,4:14–5:3是對白冷說的,內容是有一位新君王將要在那裏誕生;但在5:4-5中,以色列卻是說話之人,而內容則是亞述的陷落。

***

  相信這數節(尤其禮儀中會讀到的5:1-4a)是各位對《米該亞先知書》最熟悉的章節。事實上,在禮儀年三年循環中,這主日是唯一會讀到《米》的。換言之,如果只從禮儀中聽聖經的話,這數節就是唯一可聽到的《米》。雖然《瑪竇福音》的「耶穌誕生敘述」中有引用到《米》的這段神諭,但就作了些少改動。《米》的「在猶大眾地區中是最微不足道的」,在《瑪》中卻變成了「在猶大的群邑中,『決不是』最小的」(見瑪2:6)。《瑪》又把「厄弗辣大」刪去了。

  簡言之,米該亞認為眼前的君王既無能而又丟人現眼。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等一個新君王的誕生──不可以在耶路撒冷,因為對米該亞來說,耶城太敗壞了,而要在達味一脈開始的地方──白冷。米該亞甚至認為,天主國度的新開始,甚至會延伸整個大地。
  願上主祝福你、守護你,願上主使祂的臉光照你,施恩於你,願上主仰起臉眷顧你,賜你平安!(戶6:24-26

梁展熙

參考書目:
  • Koehler, Ludwig, Walter Baumgartner, M. E. J. Richardson, and Johann Jakob Stamm.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9.
  • Smith, Ralph L. Micah–Malachi.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2. Dallas: Word, 1984.


原載於:信訊雙週刊第283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