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教宗世界和平日文告:克勝冷漠 贏得和平

教宗方濟各
第四十九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二○一六年一月一日

克勝冷漠 贏得和平


1. 天主毫不冷漠!對天主來說,人是重要的,天主是不會放棄人的!在新一年的開始,為世上的每位男女、每個家庭、每個民族和國家,以及各國政府元首和各宗教的負責人的未來,我想以我深深的信念、豐厚的祝福和平安的善願,藉希望的記號,來陪伴大家同行。事實上,我們有望在二零一六年,見證我們堅定而有信心地,在不同層面,致力於成就公義以及為和平的工作。的確,這既是天主的恩賜,也是人的工作。和平乃天主的恩賜,卻託付給所有的人,因為他們都蒙召去實現它。

守護希望的理由

2. 不少戰事和恐怖主義的行動,及其令人悲痛的後果:綁架、基於種族或宗教的迫害、權力的濫用,標誌著去年的開始和終結,並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增長,情況令人痛心,足以使我們稱之為「零碎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在展望來年的時候,過去數年以及去年的一些事情,促使我再一次呼籲大家不要對人的能力失望,尤其不要對人藉天主恩寵的幫助,去克服邪惡以及不向無奈接受和冷漠低頭的能力失望。我所指的事,就是在關鍵的時候,人類以超越個人私利、袖手旁觀和冷漠的心態團結互助地工作的能力。

在這些事之中,我想特別提及為推動世界領袖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所作的努力。該峰會是為尋求新的方法去應對氣候改變以及保護地球──我們共同的家──的福祉。這又指向之前的兩件全球性事件:一)在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譯按:埃塞俄比亞首都]舉行的峰會,以求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籌措資金;二)聯合國採納2030永續發展議程,該議程目的為在該指定年份前確保所有人都能過更有尊嚴的生活,特別是世上的窮人。

2015年,為教會來說是特別的一年,尤其因為它標誌著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的兩份文件公佈五十週年。該兩份文件非常有說服力地表達出教會與世界的團結互助(solidarity)感。教宗若望廿三世,在會議開始的時候,想把教會的窗戶打開,使教會與世界之間有更多開放的、暢通的溝通。那兩份文件──梵二《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成了對話、團結互助和陪伴的新關係的徽章,這新關係乃教會想為人類引入的。在《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的宣言中,教會已被呼召與非基督信仰的宗教開放對話。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的牧民憲章中,由於「今天的人的喜樂與希望、悲傷和憂慮,尤其是貧窮人的和所有受苦者的,也是基督追隨者的喜樂與希望、悲傷和憂慮」【1】,教會想就有關世界的各種問題與人類家庭建立對話,作為團結互助和互敬互愛的標記【2】。

以相同的角度,藉著慈悲禧年,我想邀請教會去祈禱和工作,為使每個基督徒都能使其謙卑的及對別人的受苦感同身受的心發展成熟,能夠宣揚慈悲,並能為慈悲作見證,能夠去「寬恕和給予」,去「為那些活在人生最不可思議的邊緣的人」敞開心懷,「這些邊緣很多是由現代社會所創造;而不要跌進那使人蒙羞的冷漠之中,不要跌進那麻木心思以使之不能發現新奇事物的守舊因循,不要跌進那破壞摧毀的犬儒主義之中」【3】。

相信人類有因團結互助,因明白到他們自己是彼此相連並互相依存的,並心存那些最脆弱的成員以及要保護大眾福祉而共同行動的能力,是有許多原因的。這份心存共同的責任以及團結互助感,乃手足之情和群體生活的基本召叫的根本。成就人之為人的乃是尊嚴和關係。這些是天主意願人擁有的,並存在於身為受造物的我們與我們的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中。因此,我們對他們有一份責任,並與他們一起因團結互助而行動。一旦我們離開這關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會少了點人性。因此,冷漠是人類家庭的一大威脅。所以,隨著我們邁進新的一年,我想邀請每個人覺察到這事實,以戰勝冷漠、贏得和平。

冷漠的一些形式

3. 我們肯定的是,冷漠的態度,使人封閉心胸,置別人於不顧;使人關起雙眼,讓他周遭一切消失於視野之中;使人閃身躲開,以避免被他人的問題所觸碰到。冷漠是個遍及歷史每個時代的人類特性。然而,今時今日,它已遠遠超出個人的層面,達致一個全球性的幅度,產生了所謂「冷漠全球化」的現象。

在人類社會中冷漠的首個徵兆就是,對天主的冷漠,對別人和對天地萬物的冷漠也是由此而來的。這是一個錯誤的人本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加上相對主義的和虛無主義思想,所引致的嚴重後果。人認為他是自己的、他們生命的和社會的來由;他認為他能自給自足,目的不只是要取代天主的位置,而是要完完全全地擺脫祂。結果,人便認為,除了自己之外,他不欠任何人任何東西,因而宣稱人只擁有權利【4】。針對人這錯誤的自我理解,本篤十六提醒我們,無論是人或其發展,都無法給予他其存在的最終意義【5】;在他之前,保祿六世就已說過:「若果不向絕對存在的那位敞開心懷,不承認那給予人生真正意義的召叫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人本主義」【6】。

對別人的冷漠則有不同的面相。有些知識淵博的人,他們聆聽電台,閱讀報紙或觀看電視節目,但他們卻是不冷不熱的,幾乎對一切習以為常的:這些人只是模糊地知道折磨著人類的悲劇,但覺得事不關己,並沒有活出感同身受。這就是那些知道事情的人的心態,他的目光、思想和行動,都只以自己為目的。很不幸,雖然我們自身的時代見證了資訊的暴增,但這並不意味著問題會更加得到人們的注意,除非懷有一個因團結互助精神而一直對世界敞開的良知【7】。相反,資訊爆炸可能導致人對其飽和感到麻木,並在某程度上相對化了不同問題的嚴重性。「一些人簡單地責怪窮人及貧窮國家的問題,作出不當的推論。他們又聲稱他們找到的解決方法就是一種可鎮懾他們、馴服他們和使他們不受傷害的『教育』。假如被社會所排斥的人看到在許多國家中,無論統治者的政治意識形態,以及當中的政府、商界和各類機構中根深柢固的社會癌症──貪污賄賂──不斷增長時,情況則更令人憤慨」【8】。

在其他情況中,冷漠以對身邊的事物──尤其對那些身處遙不可及地方的人與事──缺乏關注來表現出來。有些人選擇不聞不問,刻意不去了解,然後只顧自身福祉而活,對正在受苦的人的痛苦呼號充耳不聞。幾乎在察覺不到的情況下,我們已變得不再懂得甚麼是感同身受,尤其是別人的慘況。我們根本沒興趣去關心他們,就好像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我們毋須負半點責任去幫忙,一切與我們無關【9】。「當我們一切安好,感覺舒適時,我們當然地忘卻別人(這是天父永遠不會做的),我們對他們的難題、他們的痛苦和他們所遭受的不公義漠不關心……那麼,我們的心就墮進冷漠之中:當我相對地安好和舒適時,我忘卻了那些不幸的人」【10】。

正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共同的家中,我們不能不關心她的健康,這正是我在《願祢受讚頌》中嘗試做的。水和空氣的污染,對林木恣意的過度開發,對環境的破壞,也常是人對其他人、事和物冷漠的結果,畢竟萬物是彼此相連的。尤有甚者,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也影響到人與其他人之間關係【11】,更不要說那些膽敢在其他地方作一些他們在祖國卻不敢作的事的人【12】。

在這些及其他情況下,冷漠尤其導致自我封閉以及對一切人與事漫不經心,最終促使人與天主、與別人和與天地萬物之間失去和平。

受全球化冷漠所威脅的和平

4. 對天主的冷漠超越個人的私人和精神層面,衝擊公共和社會層面。正如本篤十六所重申:「在天主的光榮和在大地上的人類的平安之間,有著一份緊密的關係」【13】。的確,「當人缺乏對超性事物的開放,便很容易成為相對主義的犧牲品,難以履行公義、為和平工作」【14】。對天主的忽視和否認,使人不再承認任何自己以外的標準,而只視為自己為規範,這已產生了無可計量的殘忍和暴力【15】。

在個人及群體的層面,對近人的冷漠──這是對天主冷漠的產物──以袖手旁觀和不聞不問的形式出現,並助長不公義和嚴重社會失衡的情況持續;這一切又將導致衝突,至少無論如何,這都會產生使不滿氣氛遲早引發暴力和不穩的風險。

在這意義上,冷漠,以及隨之而來的袖手旁觀,構成了每個人本身要去履行的責任的缺失,這責任就是各按其能力及其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公共利益──尤其和平,即人的最寶貴的利益之一──作出貢獻【16】。

當人在制度的層面,對別人、對其尊嚴、對其基本人權和自由冷漠不顧的時候,加上一個只求利益和享樂的文化,就會偏好甚至合理化一些最終對和平構成威脅的行動和政策。這冷漠的心態甚至會達致把一些令人痛恨的經濟政策,以及不公義、分裂和暴力的先兆合理化的地步,以求成就他們的或國家的好處。事實上,並不罕見的是,人的經濟和政治計劃是以獲取或保留權力和財富為目的,即使要以踐踏別人的基本權利和需要作為代價。當人民得不到他們的基本權利,如食物、水、健康保障或工作,他們唯有冒以武力來取得這權利的風險【17】。

此外,包括砍伐森林、污染,加上自然災害,把一個又一個的社區從他們原本的生活環境中的連根拔起,把他們推向危險與不安;上述這些對自然環境的冷漠,創造新的貧窮,以及新的不公義情況,其災難性結果時常是與安全和社會和平尤關。因為資源匱乏,或者為了回應一個對自然資源貪得無厭的需求,人已打過了多少場戰爭!又還有多少場戰爭要打!【18

從冷漠到慈悲:心的改變

5. 在一年前的世界和平日文告《不再是奴隸,而是弟兄姊妹了》中,我呼喚了《聖經》中首個手足之情的圖像:加音和亞伯爾(見創4:1-16),是為了要大家注意到這首段手足之情是如何被摧毀的。加音和亞伯爾是兄弟,他們來自同一母胎,他們尊嚴相等,都是以天主的肖像和模樣受造;但他們受造的手足之情破裂了。加音不單沒有忍受他的兄弟亞伯爾,而且他還出於嫉妒殺了他【19】。弒兄殺弟便成了背叛的一種,而加音回絕了亞伯爾的手足之情就成了家庭關係中的手足之情、團結互助和互相尊重的首次破裂。

然後,天主干預了。祂呼喚那要為他的同胞負責的人,就好像祂對亞當和厄娃──破壞了與造物主共融的原祖父母──所做的。「然後,上主便對加音說:『你的兄弟,亞伯爾,在哪裏?』他回答說:『我不知道。難道我是我兄弟的守護人?』祂便回答說:『你究竟作了甚麼?你兄弟的血的聲音從地上向我呼號!』」(創4:9-10)。

加音說他不知道他兄弟發生了甚麼事,他說他不是他的守護人。他並不覺得他要為他的性命、他的命運負責。他並不感到有所牽連,他對他的兄弟是冷漠的,即使他們有同一源頭。何等悲哀!這真是個手足的、家庭、人類的悲劇!這是弟兄之間的冷漠首次彰顯於世。天主,相反,是毫不冷漠的:在祂眼中,亞伯爾的血彌足珍貴;祂要加音交代。由此,從人類的開始,天主就顯示出自己關心人類的命運。後來,當以色列子民在埃及受奴役時,天主再次插手。祂對梅瑟說:「我已注視到我的人民在埃及所受的苦,我聽見了他們因為他們的監工而發出的呼號聲;我確實知道了他們的痛苦。我已下來了,為從埃及人手中解放他們使其得自由,為把他們帶離那地,帶進一塊美好而廣闊的、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出3:7-8)。要留意的,是用來描寫天主行動的動詞:祂注視、祂聽到、祂知道、祂下來、祂解放使得自由。天主並不是冷漠的。祂注意,並行動。

同樣,藉著耶穌、祂的兒子,天主下來人中間。祂取了肉軀,顯示出祂在一切事上與人的團結一致,除了罪之外。耶穌視自己為人類的一員:「許多弟兄姊妹中的首生者」(羅8:29)。他並不僅僅滿足於教導群眾,而更是關心著他們,尤其當他看見挨饑抵餓的人(見谷6:34-44)和失業的人(見瑪20:3)的時候。他的目光並不只是注視著人類,也注視到海裏的魚、空中的鳥、植物和樹木,無論大小;他的目光環抱天地萬物。當然,他不單是看見了,因為他也接觸人,與人說話,做為他們好的事,並為那些有需要的人做好事。不只如此,他讓自己被人所感動,他哭泣(見若11:33-44)。他行動,是為結束痛苦、悲傷、悽慘和死亡。

耶穌教導我們,要像天父般慈悲(見路6:36)。在善良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中(見路10:29-37),他譴責不去幫助那些有急需要的近人的缺失:「他看見,卻繞路走了」(見路10:31, 32)。同時,透過這例子,他邀請聆聽他的人,特別是他的門徒們,學習在這世界的痛苦面前停下來,去減輕這些痛苦,以及醫治別人身上的傷口,以現有的資源,花一點他們的時間,無論他們有多忙。事實上,冷漠時常尋找不同的藉口:要守禮儀規定、要做的事數量之多、要我們彼此保持距離的敵意、要我們遠離近人的各種偏見。

慈悲就是天主的心。因此,慈悲也必須是那些視自己為祂子女大家庭的成員的心;慈悲是一顆只要關乎人類尊嚴──天主面容在祂受造物中的反映──的地方就在那裏跳動的心。耶穌告訴我們:對別人──陌生人、病人、囚犯、無家可歸的人,甚至敵人──的愛,就是天主對我們行動的量度。我們永恆的命運,全繫於此。無怪乎保祿宗徒呼籲羅馬的基督徒要去與那些歡樂的人一同歡樂,與哭泣的人一同哭泣(見羅12:15);他又呼籲格林多的基督徒基於與教會中正在受苦的成員團結互助的精神而組織一次募捐(見格前16:2-3)。聖若望又寫道:「如果任何人擁有世間的物品,又看見自己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但卻無動於衷,那麼天主的愛又豈會在他內?」(若一3:17;見雅2:15-16)。

那就是何以「教會親身活出慈悲,並為之作見證,對教會及其宣講的可信性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她的言辭以及她的各種姿態和行動都必須傳達出慈悲,以進入人的心,從而激起他們自己去尋找那條回到天父那裏的路。教會的首項真理,就是基督的愛。這份愛導向寬恕和把自我給出的愛,而教會就是這份愛的僕人,是這份愛與人之間的中介。因此,凡是教會臨在的地方,那裏就必須要有天父慈悲的確證。簡言之,在我們的各堂區、各團體、各善會和各運動中,只要是有基督徒的地方,任何人都應能夠找到慈悲的綠洲」【20】。

因此,我們也被呼喚召去使愛、感同身受、慈悲和團結互助成為真正的人生規劃,成為我們在彼此關係中的行為風格【21】。這需要具備一次心的改變:即天主的恩寵把我們的鐡石之心轉化為血肉之心(見則36:26),使之能夠以真正的團結互助而向別人敞開。事實上,團結互助,遠超於一種模糊的感同身受或因為無論遠近都有那麼多人的不幸而產生的膚淺苦惱【22】。團結互助,「是為公共利益耗費自己的心力時間的堅毅決心;而所謂公共利益,就是為所有人和每個人的好處,因為我們全都真的要為所有人負責」【23】,因為感同身受源於手足之情。

這樣理解的話,團結互助構成了一種倫理和社會態度,此態度能更好地回應對我們時代的災禍的覺醒,以及那無可否認的,尤其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個人生活與其在具體地方的社區生活之間,以及世上其他人的生活之間的互相依存正日益增長【24】。

促進團結互助和感同身受的文化以克勝冷漠

6. 團結互助,作為一種倫理德行和社交心態、個人皈依的成果,所要求的是負責教育和培育的各持份者都要致力參與。

我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家庭蒙召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家庭是活出和傳達愛和手足之情、共同生活和共享一切、關心及照顧別人的首個地方。家庭也是傳遞信仰的優越氛圍,從母親教導子女的首個簡單敬禮行動開始【25】。

至於在學界或各種小童和青年中心裏從事教育和培育的人,由於他們富挑戰性的任務就是教育孩童和青少年,他們要察覺到自己有責任照顧到人的倫理、精神和社交層面。自由、互相尊重和團結互助的價值,能從小都得到傳承。本篤十六曾對一些負責教育的機構說:「每個教育環境都能成為一個對超性事物和對別人放開懷抱的地方,都能成為一個對話、同心合意和用心聆聽的地方,在其中青少年感受到他們因自己的個人潛能和內心富有而被欣賞,並學習尊重他們的弟兄姊妹。願年青人能夠學會品嚐那份喜樂,是來自日復一日的活出愛德和為近人的感同身受,以及主動參與建構一個更人性化的和更富手足之情的社會」【26】。

即使文化工作者以及社交媒體也負有教育和培育的責任,尤其在當代社會中,當中接觸資訊和傳播工具正日益普及。它們的首要任務,是為真理服務,而不是為特定的利益。的確,傳播媒體「不單傳遞資訊,也塑造其目標讀者(或觀眾和聽眾)的思想,因而能夠為教育青年人作出可觀的貢獻。必須指出的是,教育與溝通的關係是相當緊密的:事實上,教育就是透過溝通媒介發生的。因此,後者能夠正面或負面地影響人的培育」【27】。文化工作者和媒體也應確保他們取得和發佈資訊的方式總是合法和合乎道德的。

和平:團結互助、慈悲和感同身受的文化的結果

7. 儘管察覺到冷漠全球化的威脅,我們不能不承認,在上述的處境中,也有不少倡儀和積極行動,去證明了人還是能夠感同身受、慈悲和團結互助。我將指出幾個值得稱讚的例子來說明,只要人選擇不去對他的近人轉面不顧,每個人都能夠克勝冷漠,而這就構成在邁向一個更人性化社會道路上的美好實踐。

有許多非政府和慈善組織,無論是在教會內外的,在各次傳染病大流行、天災和武裝衝突期間,面對著重重險阻,他們仍前去醫治傷病、殮葬死者。除了他們之外,我也想提及不少人和組織,他們救助那些為尋找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橫渡沙漠和重洋的移民。這些行動就是身體上(或物質上的)的和精神上的(或靈性上的)慈悲行動(舊譯:形哀矜和神哀矜)。在我們人生終結時,我們就是按其獲判的。

我想起記者和攝影師,他們把那些挑戰人類良知的困境告知大眾;我也想起那些致力保護人權的人,尤其是那些少數民族和宗教、原住民、婦女和孩童,以及所有活在最易受傷害的情況中的人的人權。在他們中也有不少神父和傳教士,他們有如善牧,留在他們的信友身邊支持他們,無懼困難險阻,特別是在武裝衝突期間。

可見,有多少家庭,在眾多的勞動與社會困難之中,具體地教導他們的子女去「逆流而上」,他們犧牲了許多作為代價,來教導他們團結互助、感同身受和手足之情的價值!有多少家庭向那些有需要的人打開了他們的心扉和他們的家門,例如難民和移民!我想特別感謝所有的人、家庭、堂區、修會團體、隱修院和朝聖地,所有這些馬上回應我的呼籲,接收了一個難民家庭的【28】。

最後,我想提及那些聯合起來實行團結互助計劃的年青人,以及那些伸開雙手去幫助那些在他們自己的城市內、在他們自己的國家中或在世界別的地區中的有需要的人的年青人。我想感謝和鼓勵所有致力於這類行動的人,儘管他們沒有得到廣泛報導:他們對正義的饑渴將得到滿足;他們的仁慈(misericordia / mercy=慈悲)使他們會找到仁慈;作為締造和平的人,他們將被稱為天主的子女(見瑪5:6-9)。

在慈悲禧年標記中的和平

8. 因著慈悲禧年的精神,每個人都被呼召去辨認出冷漠是如何在他們人生出彰顯出來,並作出具體承諾去改善其身處的環境,從他自己的家庭、鄰里近人或工作環境開始。
各國也被呼喚去作具體的行動,去鼓勵在他們社會中最脆弱的人,如囚犯、移民、失業人士和病人。

至於羈留人士,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在羈留所中的生活條件是急需具體地改善的,尤應關注那些失去自由,等候出庭應訊的人的情況【29】,特別要緊記刑法處罰的目的是改過自新,並要考慮把監禁以外的判刑選項立法是否可行。在這思路上,我想再次呼籲在仍執行死刑的國家政府機關廢除死刑,並考慮大赦是否可行。

至於移民問題,我想邀請大家重新思考有關移民的立法,使得這些法例是從願意接納出發,在尊重互惠的義務和責任的同時,促進移民融入社會。從這角度來看,我們應特別關心移民的生活條件,尤應緊記秘密的、不見天日的生活很容易把人強行拉扯往犯罪行為那邊去。
在這禧年中,我也想向各國領袖作出緊急呼籲,去為我們那些因失去工作、土地和遮頭片瓦的弟兄姊妹做些具體行動。我認為要以創造得體的工作去應對失業這社會問題。畢竟,此問題影響著數量龐大的家庭和年青人,並為整個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沒有工作沉重地影響著尊嚴感和希望,補助只可抵銷部分影響;縱然對失業人士及其家庭來說,補助仍是必需的。我們也應特別關心婦女──很不幸,在職場上她們仍然受到歧視──以及某些種類的工人,他們的工作條件是不穩定和危險的,而他們的工資卻與他們在社會中的使命的重要性毫不相稱。

最後,我想邀請大家去採取有效行動去改善病人的生活條件,確保每個人都得到醫療照顧以及生存所需的藥物,以及居家照顧。

各國元首也被呼召,要讓其眼光超越國界,去更新他們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關係,容許所有人有效地參與和包容在國際社會的生活中,以確保在各國大家庭中的這份手足之情得以實現。
由這觀點來看,我想作一個三重呼籲,(一)不要把其它國家拖入衝突和戰爭之中;戰爭不單破壞物質上的、文化上的和社會上的財富,也會──長期來說──破壞精神上的和道德上的完整性;(二)註銷最貧困國家的國際債項,或對之作可持續管理;(三)採取某些政治上的合作,為使我們不向某些意識形態低頭,反而尊重本地居民的價值觀,並無論如何不要傷害尚未出生的孩子的基本而且不可剝奪的權利。

我把以上的反思,以及新一年的最美好願望,都交託給至聖瑪利亞轉禱,她是關心人類需要的母親,為使我們可從她兒子耶穌、和平王子(Principe della Pace / the Prince of peace)身上獲得我們懇求的實現,以及我們每天致力於構築一個富手足之情和團結互助的社會的祝福。

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2015128日,
榮福童貞瑪利亞無染原罪瞻禮
慈悲特別禧年開啟日

--------------------------
1】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喜樂與希望》牧民憲章,第1段。
2】見:同上,第3段。
3】慈悲特別禧年手諭,《慈悲面容》,第14-15段。
4】見:教宗本篤十六,《在真理中的愛德》通諭,第43段。
5】見:同上,第16段。
6】《各民族的進步》通諭,第42段。
7】「隨著社會日漸全球化,它使我們成了近人、鄰居,但它卻不會使我們成為弟兄姊妹。單靠理性,雖然能夠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並建立其在公民社會中的共存,但它卻無法建立手足之情」(本篤十六,《在真理中的愛德》,第19段)
8】《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第60段。
9】見:同上,第54段。
102015年四旬期文告。
11】見:《願祢受讚頌》通諭,第92段。
12】見:同上,第51段。
13】《與聖座認可的外交團問候時之演辭》,201317日。
14】同上。
15】見本篤十六,《在為世界和平及公義反省、對話及祈禱日期間的講話》,亞西西,20111027日。
16】見《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第217-237段。
17】「除非社會之中的,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排斥和不公平得以消除,否則是不可能杜絕暴力的。窮人,尤其是最貧窮的,常被指控他們訴諸暴力;但是,只要沒有平等機會的話,不同形式的敵意和戰爭終會找到肥沃的土地,遲早引爆。當社會──不論本地的、國家的、或是全球的──離棄自身的一部分,將之拋棄到邊緣去,那麼,就沒有任何政治規劃、法律或情報力量能夠確保絕對的穩定。這情況的發生,不只是因為不平等導致那些被拒於制度之外的人作暴力反應,而更是因為那社會和經濟制度根本就不公平。正如美善(bene)有傳播開去的傾向,人對邪惡的默許,即不公義,有擴展其傷害力量的傾向,並靜悄悄地蠶食社會和政治制度的根基,儘管它外表仍看似穩固」(《福音的喜樂》,第59段)。
18】見《願祢受讚頌》通諭,第31, 48段。
19201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第2段。
20】慈悲特別禧年手諭,《慈悲面容》,第12段。
21】見:同上,第13段。
22】若望保祿二世,《關懷社會事務》通諭,第38段。
23】同上。
24】見:同上。
25】見201517日週三公開會見教友的要理講授。
262012年世界和平日文告,第二段。
27】同上。
28】見201596日三鐘經講道後辭。
29】見:對國際刑法協會代表團致辭,20141023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