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主日讀經釋義 - (丙年)聖家節

(丙年)聖家節: 讀經釋義

讀經一: 撒上1:20-22, 24-28
20: 亞納就懷了孕, 生了一個兒子, 給他起名叫撒慕爾, 說: "因為他是我向上主求得的."
21: 她的丈夫厄耳卡納和全家上史羅去, 向上主奉獻年祭, 並還所許的願,
22: 亞納卻沒有上去, 因她對丈夫說: "等孩子斷了乳, 我要帶他去, 將他奉獻給上主, 以後他永住在那裏."

24: 斷乳後, 她便帶著小孩和一頭三歲的牛, 一"厄法"麵和一皮囊酒, 來到史羅上主的聖殿; 孩子還很小.
25: 他們祭殺了牛以後, 孩子的母親來到厄里前,
26: 對他說: "我主, 請聽: 我主, 就如你活著那樣真實, 我就是曾在你旁邊祈求上主的那個婦人,
27: 那時我為得到這孩子的祈禱, 上主就賞賜了我所懇求的,
28: 所以我現在把他獻於上主, 他一生是屬於上主的." 亞納便把他留在上主那裏.

"撒慕爾紀上下卷"本是單一的一本著作, 記述以色列子民君主政制的開始, 以及他們首兩位君王, 撒烏爾和達味的一生. 而在古希臘文譯文(即七十賢士譯本; 按: 舊約原文乃希伯來文)中就把此書一分為二. 此(兩)書以撒慕爾為名, 首先是因為撒慕爾在當中擔當重要角色, 甚有傳他就是作者. 然而, 這樣起名實不甚堪當, 因為撒慕爾在"撒慕爾紀上卷"完結之前就已離世.

根據文中的主要角色, "撒慕爾紀上卷"被分成三部分:第1-7章(撒慕爾), 第8-15章(撒烏耳), 和第16-31章(達味). 撒慕爾乃處於改朝換代中的一號人物, 他既是最後一位民長, 又是先知, 他替撒烏耳傅了油, 又宣佈他為上主所棄而另替達味傅油, 以取替其位置. 撒烏耳乃一號悲劇人物 -- 本身寂寂無名, 就那麼的被推上權位, 最後才發現他根本並不是適合人選. 達味是"撒慕爾紀上卷"的焦點人物, 撒慕爾和撒烏耳兩位都是在替他鋪路. 達味, 就好像撒烏耳一樣, 在文中都被描寫成一個謙遜, 且不貪慕權位的人. 然而, 儘管起初撒烏耳是天主所揀選的統治者, 最後他失去了天主的歡心, 然後"上主與達味同在" -- 這就是此書的最重要主題.

當亞納懷著她的胎兒時, 就給他起名叫"撒慕爾", 並解釋起此名字的原因, 是因為"他是我向上主求得的"(20節). 然而, ""撒慕爾"本解作"他那來自天主的", 而不是"他那向上主求得的". "撒烏耳"的本義反而更切合於後者. 是故一些學者認為, 這故事原本是寫撒烏耳的誕生, 而非撒慕爾的誕生. 又或者, 作者以此為暗示, 撒烏耳將要成為以色列的首位君主.

厄耳卡納豁免亞納無需一同到史羅作年祭三年, 直到撒慕爾斷奶為止, 此決定於當時來說是非常體貼大方的了. 這對父母對上主的崇拜的重視在故事中非常突出, 也可見於當時(公元前第十一世紀)祭禮的嚴格規定.

最後, 當亞納帶同撒慕爾到聖殿去時, 她讓厄里知道她的禱告已蒙應允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因他曾支持她這樣祈禱 (見民第13章和瑪第1章). 文中的關鍵字: "求", "賜", 和"祈禱", 將於撒上1:17-28和2:1再度重現, 用以證明天主俯聽懇切的祈禱. 其實, 亞納她有少許懷疑, 這男孩撒慕爾不單是滿全她要成為母親的需要, 且也滿足了以色列對一位把天主的話帶給人民的先知的需要.

答唱詠: 詠84:2-3; 5-6; 9-10
[答]: 上主, 居住在你的殿宇, 真是有福! (詠84:5)
- 萬軍的上主, 你的居所是多麼可愛! 我的靈魂渴慕及緬懷上主的宮殿. 我的心靈及我的肉身, 歡躍於生活的天主.
- 上主, 居住在你的殿宇, 常讚美你的, 真是有福! 那以你作為自己的助佑, 一心嚮往你的人, 真是有福!
- 萬軍的上主, 求你俯允我的請求; 雅各伯的天主, 求你側耳傾聽! 天主, 我們的護盾, 求你眷顧, 請垂顧你的受傅者.

聖詠第84篇是一首表達出朝聖者往耶路撒冷朝聖的喜樂的聖詩, 朝聖的原因可能是帳棚節(參見 詠81). 如同聖詠第42和63篇, 此篇聖詠表達出崇拜者對可居於聖殿, 這最接近天主的地方, 的長久而來的渴望.

答唱詠第1節(2-3節)就表達出朝聖者對聖殿的美的渴慕之情(詠42:1-2; 63:1-2). 而答唱詠第3節(9-10節)中提到的我們的護盾, 指的是達味王作為人民的護衛; 君王和熙雍相被緊密的連繫在一起(78:67-72).

讀經二: 若一: 3:1-2, 21-24
1: 請看父賜給我們所等的愛情, 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 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 世界所以不認識我們, 是因為不認識父.
2: 可愛的諸位, 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 但我們將來如何, 還沒有顯明; 可是我們知道, 一顯明了, 我們必要相似他, 因為我們要看見他實在怎樣.

21: 可愛的諸位, 假使[按: 譯作"假若"則更為準確]我們的心不責備我們, 在天主前便可放心大膽;
22: 那麼我們無論求甚麼, 必由他獲得, 因為我們遵守了他的命令, 行了他所喜悅的事.
23: 他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 並按照他給我們所出的命令, 彼此相愛.
24: 那遵守他命令的, 就住在他內, 天主也住在這人內. 我們所以知道他住在我們內, 是藉他賜給我們的聖神.

作者在第1節中充分強調我們就是天主的眾子女(Children of God), 值得大家玩味的是耶穌身為天主子(Son of God)與我們作為天主的眾子女(Children of God)的分別與關係. 不要少看這個問題, 要認真思考的話, 這可以是一篇論文般長的討論. 而作者在第2節中所用的比喻實在引人入勝. 眼望著天主就如眼望著鏡子一樣, 被反映出來的是我們的面容, 但就加上了神聖的成份. 誠如作者所講, 身為天主的眾子女, 在我們身上多多少少也帶有與天主之關相似的微妙的家族特徵.

而在讀經二的第二部分, 尤其是第23節, 就給予我們整部"若望一書"的縮影: 我們必須相信天主子, 耶穌基督, 並彼此相. 信與愛, 根本上除此兩者外"若望一書"並沒有再探討過任何主題. 只要懷有此兩者, 與天主間的彼此互居就成為事實, 這就是聖神所作證的事.

福音: 路:2:41-52
41: 耶穌的父母每年逾越節[都]往耶路撒冷去.
42: 祂到了十二歲時, 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
43: 過完了節日, 他們回去的時候, 孩童耶穌卻留在耶路撒冷, 祂的父母並未發覺.
44: 他們只以為祂在同行的人中間, 遂走了一天的路程; 以後就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祂.
45: 既找不著, 便折回耶路撒冷找祂.
46: 過了三天, 才在聖殿裏找到了祂. 祂正坐在經師中, 聆聽他們, 也詢問他們.
47: 凡聽見祂的人, 對祂的智慧和對答, 都驚奇不止.
48: 他們一看見祂, 便大為驚異, 祂的母親就向祂說: "孩子, 為甚麼你這樣對待我們? 看, 你的父親和我, 一直痛苦的找你."
49: 耶穌對他們說: "你們為甚麼找我? 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裏嗎?"
50: 但是, 他們不明白祂對他們所說的話.
51: 祂就同他們下去, 來到納匝肋, 屬他們管轄. 祂的母親把一切默存在心中.
52: 耶穌在智慧和身量上, 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 漸漸地增長.

這段聖經選段的主旨, 顯而易見的, 是在第49節, 耶穌自己公告了祂與聖父的關係. 可跟這段福音作類比的, 是有關撒慕爾, 厄耳卡納和亞納所生的兒子(即今天讀經一的主角). 但此類比並非來自聖經, 而是來自公元一世紀史學家若瑟夫的著作: "猶太人的古代典章制度"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Jews, 5.10.4, section348), 當中記載撒慕爾自十二歲開始說預言, 儘管"撒慕爾紀上卷"第三章並無提及他開始說預言的年歲就是了.

逾越節(第41節), 其規定可見於出23:17; 34:23; 肋23:4-14. 這暗示著厄耳卡納和亞納所作的年祭(見撒上1:3, 21; 2:19). 他們照節日的慣例上[耶路撒冷]去了(第42節): 此處要強調的是耶穌一家虔心遵守法律, 這也是耶穌成長時所處的環境. 這故事預示了往後耶穌再上耶路撒冷(9:51-19:27), 此處祂明明白白的跟聖母和大聖若瑟表明祂與聖父的關係, 而在9:51-19:27中, 祂則以言以行向門徒們表明了祂與聖父之間的關係. 在聖殿裏(第46節), 路加以聖殿作為福音序言(1:5-25)的開幕場景, 也以聖殿作退場場景. 福音序言首尾呼應, 也準備了這整部福音的首尾呼應, 因在福音結尾時, 就是門徒在聖殿中讚美天主(24:53). 而在第49節中, 耶穌所說的話, 就成了整段福音最有力的一句, 也是路加福音中耶穌首次開口親自說話. 無論加俾額爾, 或瑪利亞, 或匝加利亞, 或眾天使, 或西默盎, 都再沒有宣告耶穌是誰, 而是耶穌親自宣告祂自己是誰. 而必須一字, 希臘文(dei)原意是需要, 在"路加福音"中也頗常見(18次), 而在"宗徒大事錄"中則出現了(22次). 而"在我父親那裏", 希臘原文(en tois tou patros mou), 是較難作精準翻譯的一句, 此句也可譯作"[參與]在我父親的事務中"或"在那些屬於我父親[的人或事物]之中". "[聖母和聖若瑟]不明白[耶穌]對他們所說話"(第50節), 明顯地, 耶穌的父母不明白耶穌和聖父的關係比耶穌跟他們的關係高太多了. "屬他們管轄"(第51節), 天主子自願的服從. 而於此, 瑪利亞, 信者之模範, 隨著她繼續就她兒子的命運及其意義反覆思量, 她亦繼續在她的信仰路上前進.

其實有關耶穌兒時的故事, 在聖家從"獻聖嬰於主殿"處作結已經非常完美. 但路加仍在結尾加上這在四福音中獨有的一段. 當然, 加插這故事的用意是要展示小耶穌身懷的智慧與恩寵, 好使祂特別使命與命途更明顯.

聖家這趟到訪耶京, 為的是逾越節. 而當路加再次寫到耶穌上耶京, 也將將是逾越節; 而那一次將是祂"人"生中最後一次到訪耶路撒冷, 猶太民族的逾越節與祂自己的逾越節同時發生. 這裏, 耶穌失蹤三天. 那時, 耶穌也將從人世間"失蹤"三天.

當耶穌被獻於主殿時, 嬰孩耶穌無從替自己說話; 所以別的人就替祂詮釋了祂的身份與使命. 而現在則是祂自己在宣告自己生命的意義. 祂指出, 在祂的使命中, 天主的意旨放於首位. 祂的生命有著一個超越祂人間父母關係的意義. 連看顧著耶穌一起成長的祂的人間父母都未明瞭祂的身份與使命, 看來這一切要再祂的死亡復活以後, 人們才可完全理解.

梁展熙

參考資料:
Coogan, Michael D., Marc Z. Bretter, Carol A. Newsom, Pheme Perkins, ed., 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Augmented Third Edition: with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Brown, Raymond E. S.S., Joseph A. Fitzmyer S.J. and Roland E. Murray, O.Carm., eds. The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Avon, Great Britain: The Bath Press, 1990.
Bowes, Paula J.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8: First Samuel, Second Samuel.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Kodell, Jerom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3: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Flanagan, Neal M.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4: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and The Johannine Epistles.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