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慶節讀經釋義 - (丙年) 祝聖聖油彌撒

慶節讀經釋義
祝聖聖油彌撒
2010年3月31日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61:1-3a, 6a, 8b-9
1. 吾主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因為上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苦的人傳報喜信,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向俘虜宣告自由,釋放獄中的囚徒,
2. 宣佈上主恩慈的喜年,揭示我們天主報仇的日期,安慰一切憂苦的人,
3. 給熙雍悲哀的人一項冠冕來代替灰塵,喜樂的油以代替喪服,頌讚以代替沮喪的心神。他們將被稱為正義的橡樹,上主為光榮自己所種植的園地。
4. 他們要重建古時的廢址,興建往日的荒域,建造傾覆的城邑,替代荒涼的地方。
5. 外邦人要來為你們牧放羊群,外方人的兒子要作你們的農夫和葡萄園丁。
6. 你們要被稱為「上主的司祭」人要稱你們為「我們天主的侍役;」你們要享用萬民的財物,以他們的財寶而誇耀。
7. 因為他們受了雙重的恥辱,侮辱與唾罵是他們的家業,因此他們要承受雙倍的土地;永遠的喜樂將歸屬於他們。
8. 因為我是愛慕公義的上主,我惱恨不義的搶劫;我要憑忠實賜給他們報酬,與他們訂立一項永久的盟約。
9. 他們的後裔在列國中,他們的苗裔在萬民中,要受人賞識;凡看見他們的,必要承認他們是上主所祝福的後裔。

10. 我要萬分喜樂於上主,我的心靈要歡躍於我的天主,因為他給我穿上救恩的衣服,給我披上義德的外衣,使我有如頭戴花冠的新郎,有如佩帶珍珠的新娘。
11. 正如大地怎樣產生苗芽,田園怎樣使種子發芽,吾主上主也要怎樣在萬民前產生正義和讚揚。

這一段讀經開首的數節跟在依42和49章的那所謂「僕人之歌」十分相似。先知視自己為那僕人的使命的執行者。當中提到的囚徒(1節)是被放逐於巴比倫的猶太人。上主恩慈的喜年是即安息年,傳統上這是勾消債項和釋放希伯來奴隸的一年(見申15章;試比較肋25章)。傅油(1節)很可能是個比喻(差不多就是「指派」的意思)。一般來說,先知是不會受傅油的,儘管在列上19:16中,厄里亞受命替厄里叟傅油。

以第三依撒意亞的脈絡來說,這一段再度展示出先知對貧窮人的關注,這一關注在依58和59章都相當重要。然而,這段讀經的重要性已超越了其歷史背景。這段讀經呈現出,在任何時代中一位天主僕人的使命的精簡總結。這是把社會中的低下階層提升的一份使命。路加福音在耶穌事業的開始前,鋪排祂去讀這段讀經(路4:17-19),儘管有少許用字的變化,恐怕也是為此。

這裏的先知是福音的攜帶者,有如在依40:9的熙雍。4-9節複述了依60章的普世視野,但就加上了在第8節中對公義的關注,以及一份對永恆盟約的承諾,很可能是對達味的許諾的一次更新,一如在依55:3。現在,整個民族都成了那許諾的受惠者。再者,整個民族都被稱為上主的司祭(6節)。先知視整個猶太民族為天主與外邦之間的中保。這司祭職的延展無可避免地削弱了宗教官方等級制度,並與則44章──給予司祭非常特別的角度──作出一個強烈的對比。(試比較民16章,科辣黑背叛梅瑟和亞郎,主張整個民族都是神聖的,然後因為他的傲慢無禮,大地就把他生吞了!)聖經保存了對這主題的雙方討論,而並沒有解決到這問題。在新約中,默20:6說,所有在首次復活中的殉道者都會以司祭的身份服侍天主一千年,而並沒有從他們當中特別分出一個司祭的階級。當然,這是復活後的生命,但這就向天主的子民呈現出一個理想。


答唱詠:詠89:21-22, 25 & 27
【答】:我要永永遠遠歌詠上主的恩寵,要世世代代親口稱揚你的忠誠。(2節)
領:我揀選達味做我的忠僕,也給他傅抹了聖油。我的雙手必常扶持衪,我的臂膀必常堅固衪,【答】
領:我的忠信與仁慈與他共處,他的頭角因我的名而得高舉。他要稱讚我說:『你是我的大父,是我救恩的磐石,是我的天主。』【答】

整篇聖詠第89節是一篇對君王敗北的團體哀歌,君王是雅威對世界及其居民的統治的代表。那統治在天主創世的成功中得以展示。雅威在世的代理──君王──被打敗了,引致人們都在問雅威是否真的是強有力的神。2-5節以聖詩讚美那在一次創世工程中就把天庭和達味王朝奠定的天主。好像其他的共同哀歌一樣,6-38節重述使以色列得以存在的事件──在這篇聖詠中,就是戰勝了史前大水、透過一對對的創世元素(光、暗;晝、夜;日、月等)來創造大地,以及引領人民進入應許之地(9-19節)。這建定世界的勝利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創立了達味王,在一莊嚴的承諾中(20-38節)雅威跟他分享了這普世勝利之果。但現在,在他們的日子,整個團體都在控訴,他們的君王沒有受到保護;敵人穿牆而入(39-52)。這個團體,儘管仍在陰霾之中,對雅威原本的承諾還有足夠的信德。

讀經二:默示錄 1:5-8
4. 若望致書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願恩寵與平安由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者,由在他寶座前的七神,
5. 並由那原為忠實的見證,死者中的首生者,和地上萬王的元首耶穌基督賜與你們。願光榮與權能歸於那愛我們,並以自己的血解救我們脫離我們的罪過,
6. 使我們成為國度,成為侍奉他的天主和父的司祭的那位,直到萬世萬代。阿們。

7. 看,他乘著雲彩降來,眾目都要瞻望他,連那些刺透了他的人,也要瞻望他,地上的各種族都要哀悼他。的確這樣。阿們。
8. 「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的全能者上主天主這樣說。

這一段是以一封書信的標準格式來開始的。這裏有接下來多封書信的見證。若望(譯者按:現在學界一般已肯定《默示錄》並非出自若望手筆,亦非若望學派的作品)是天主和耶穌的喉舌。「恩寵與平安」是早期基督徒信首的通用問候語。整部《默示錄》的結尾祝福將再用到起首的相同措詞:「願主耶穌的恩寵與眾聖徒同在」(22:21)。這問候以5節上作結。緊接的是光榮頌(5下-6節)和兩則先知性神諭。

信的開頭就寫出信的作者──天主和耶穌。這份著作所採用的並不是形容天主的標準句式「今在、昔在,以及將來常在的」(is, was, and always will be),取而代之,天主被形容為「今在、曾在以及將要來的」(who is and who was and who is to come)那位。而那標準句式或許被誤解了。人們或許會誤解了天主將不會就在邪惡之上彰顯祂的統治。那寶座前的七神,這描寫是利用了猶太教的禮儀圖象。這圖象有相當數目的詮釋:七位總領天使;天主的七隻眼(見匝4:10);七燭台(見猶太教的啟示著作伊諾克二書6, 11節)。耶穌名號的三部分跟天主名號的三部分成對比。「忠實的見證」或許是指耶穌的所有見證,不僅是祂的死亡,因為在《默示錄》中「見證」一字常作更普通廣泛的字義。「死者中的首生者」指的是耶穌的復活。這一字出現於哥1:18中一段慶祝耶穌統治宇宙的聖詩體段落。最後,「地上萬王的元首」一字是要開始引進訊息中具政治色彩的弦外之音。耶穌已經統治那些用他們自己的權力來不斷騷擾祂的追隨者的人。緊接著5上節的光榮頌呼召基督徒因著他們所接受的救恩來光榮耶穌。光榮頌和讚美詩是對《默示錄》的先知性見解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們教導基督徒,因為祂的勝利和救恩,我們應該給天主感謝,因為這是我們欠了祂的。就勝利而言,我們無須等到邪惡的最後殲滅。

兩道先知預言就完結了這部分。首道預言是達7:13和匝12:10的結合。早期基督徒以這預言作為審判神諭來對付那些拒絕耶穌的人(瑪24:30;若19:37)。審判神諭,好像這一個一樣,有雙層的角度,因為它們也指向對信友承諾了的救恩。啟示本身必須從這角度來閱讀。對邪惡及其力量所作的審判代表著信友的救恩。

這聖經段落的最後說話提醒聽眾,這啟示來自那位真天主。《默示錄》中用了「亞爾法和奧默加」(Alpha and the Omega),即希臘字母表的首字母和末字母,用以形容天主及基督(1:17; 2:8; 21:6; 22:13)。全能者(希臘語:pantokratōr)是一個給天主的名號(4:8; 11:17; 15:3; 16:7, 14; 19:6, 15; 21:22)。在往後的神視中,這名號使天主以君王的身份來應對帝國宣稱的權力。這部分的禮儀圖象清楚告訴我們,這啟示是來自天主的全部權能。

福音:路加福音 4:16-21
14: 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衪的名聲傳遍了臨近各地。
15: 衪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受到眾人的稱揚。
16: 衪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們的慣例,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
17: 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衪;衪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
18: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衪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
19: 宣佈上主恩慈之年。』
20: 衪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衪。
21: 衪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22: 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
23: 他回答他們說:「你們必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治你自己吧!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鄉這裡行吧!」
24: 衪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
25: 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里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飢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
26: 厄里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
27: 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
28: 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
29: 起來把衪趕出城外,領衪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衪推下去。
30: 衪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耶穌返到家鄉的一段敘述,可算是整個福音事件的縮影。起初,耶穌受到的是熱情的款待,但人們的反應變得真快,款待轉而成了嫉妒、懷疑,甚至奪命。作為守法的猶太人,耶穌跟隨習俗,到猶太會堂中作崇拜。在安息日的禮儀中,是有兩篇讀經的(當然只讀舊約,因為耶穌時代還沒有新約!),第一篇取自《梅瑟五書》,第二篇則從多部的先知書中取出。耶穌負責第二篇讀經,這多該是預先安排好的,祂把書卷打開到依61:1-2,並讀出一段天主所作的對復興以色列的許諾。原本的寫作背景,是在為一位先知傅油,但因為耶穌自己於些也用了這段讀經,使之帶有應許的默西亞、那位受傅的王者的意味。祂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天主之神的附有者(依11:2),祂就是那位要開創自由和天主恩慈的新時代的先知和默西亞。

當耶穌坐下來要解釋祂的讀經的時候(猶太會堂的老師是或坐或站的),有一段寂靜的等待時間(一如在祂的受洗3:15)。祂宣告許諾的實現之日已經來到。祂所說的「今日」正是那「上主恩慈之年」的開始之日。那一天將要繼續,直到耶穌受光榮(升天)的日子,那時它將成日救恩的永恆之日。聽眾都被祂的宣講所感動,但這時就有一句十分刺耳的話:「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這納匝肋之旅的馬爾谷版本,疑雲被描寫得更徹底(谷6:2-3)。路加對馬爾谷的描寫的順序作出了修改,把這個故事放在加里肋亞傳教生活的開端。因此,對在葛法翁中所行之事的描寫(事實上是還須被行之事),就更顯突兀。

耶穌把自己和兩位古以色列的先知相比,並指出他們都服務非以色列民,因為他們的同胞都不願意接受這兩位先知。這裏的暗示是,祂這位也不為自己的同胞所接受的先知,將要把祂的訊息帶給外人。這前景威脅到祂的聽眾,從而激起了他們的殺機。對以色列作同樣的判斷的保祿,也將要受到差不多的結果(宗22:21)。這份敵意暫時還敵不過耶穌;為實現天主的計劃,祂還有祂未完成的〔傳教〕使命。在那份帶來耶穌的死亡的拒絕之中,耶穌將看似被消滅了,但勝利最終會來到(路24:26)。

梁展熙

譯自:
- Bergant, D., Karris, R.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449, 773, 945, 127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