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讀經釋義] - 丙年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主日讀經釋義
丙年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2010年10月10日

讀經一: 列王紀下卷 5:14-17
1. 阿蘭王的軍長納阿曼在他的主上面前,是個很受尊重愛戴的人,因為上主曾藉他使阿蘭人獲得勝利;這人雖英勇有為,無奈患了癩病。
2. 阿蘭人先前曾結隊出外劫掠,從以色列地擄來一個少女,這少女做了服侍納阿曼妻子的婢女;
3. 她對自己的主母說:「哎!如果我的主人去見撒瑪黎雅的先知,他一定會治好他的癩病。」
4. 納阿曼去告訴他的主上說:「以色列地的少女曾如此如此說。」
5. 阿蘭王說:「你去!我也給以色列王寫一封信。」納阿曼於是帶了十「塔冷通」銀子,六千「協刻耳」金子和十套禮服去了。
6. 他給以色列王呈上信,信上說:「你收到這封信,就知道我打發我的臣僕納阿曼來見你,是要你醫好他的癩病。」
7. 以色列王一念了這信,就撕裂自己的衣服說:「難道我是天主,能使人死使人活嗎?這人竟然給送這個人來,叫我醫好他的癩病!你們只要想一想,便可看出,他是找機會來與我為難。」
8. 天主的人厄里叟聽說以色列王撕裂了自己的衣服,他便向以色列王傳達了這訊息:「你為甚麼撕裂了自己的衣服?叫他來見我,他就會知道在以色列有先知。」
9. 納阿曼於是乘坐車馬來到厄里叟的屋門口,就停下了。
10. 厄里叟派了一個使者對他說:「你去,在約旦河裏洗七次,你的肌肉就會復原,得到潔淨。」
11. 納阿曼生了氣,且走且說:「看,我原想他會出來見我,站在我面前,呼求上主他的天主的名,在患處揮動他的手,治好這癩病。
12. 大馬士革的阿巴納河和帕爾帕爾河,不比以色列所有的河水都好嗎?我不能在那裏洗得潔淨嗎?」他於是轉過車來,氣憤憤地走了。
13. 他的僕人們前來對他說:「我父!如果先知吩咐你作一件難事,你豈不是也要做嗎?何況他只對你說:你去洗洗,就潔淨了呢!」
14. 納阿曼便下去,按照天主的人的話,在約旦河裏浸了七次;他的肌肉就復了原,如同嬰兒的肌肉一樣,完全潔淨了。
15. 納阿曼於是同他的全體隨員,再回到天主的人那裏,站在他面前說:「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現在,請你收下你僕人的禮物罷!」
16. 厄里叟回答說:「我指著我所服事的永生上主起誓:我決不接受。」納阿曼再三催促他接受,厄里叟只有拒絕。
17. 納阿曼遂說:「你既不接受,至少請你讓你的僕人裝去兩個驢子所能馱的土,因為你的僕人從此不再給別的神,只給上主奉獻全燔祭和祭祀;
18. 但有一件事,願上主寬赦你的僕人:就是當我的主上進入黎孟廟宇叩拜時,常是攙扶著我的手,這樣我也得隨他在黎孟廟宇參拜。當我在黎孟廟宇參拜時,願上主在這件事上赦免你的僕人!」
19. 先知對他說:「你放心去罷!」

      納阿曼離開先知,已走了一段路。
20. 那時,天主的人厄里叟的僕人革哈齊心裏想。「我的主人白白放過了這個阿蘭人納阿曼,沒有接受他所贈送的禮物;我指著永生的上主起誓:我一定要去追上他,向他要點東西。」
21. 革哈齊遂去追趕納阿曼。納阿曼見他在後面追來,便下車迎接他說:「一切都好嗎?」
22. 革哈齊回答說:「都好。我主人打發我來對你說:剛才有先知的兩個青年弟子,從厄弗辣因山地來看我,請你給他們一「塔冷通」銀子和兩套禮服。」
23. 納阿曼說:「好,就請拿兩「塔冷通」罷!」他再三催促革哈齊,將兩「塔冷通」銀子,放在兩個布袋裏;還有兩套禮服。將這些東西交給兩個僕人,叫他們在革哈齊前面拿著。
24. 當革哈齊到了一座山崗上,便從他們手中接過來,藏在家裏;然後辭別他們兩人,讓他們回去了。
25. 當革哈齊進去侍立在主人面前時,厄里叟問他說:「革哈齊,你往那裏去了?」他回答說:「你僕人那裏也沒有去。」
26. 先知對他說:「那人下車轉來迎接你的時候,我的心豈沒有跟你去嗎?好罷!現在你既然收下銀子,自然也可以買衣服、橄欖園、葡萄園、牛、羊、僕婢了。
27. 但是,納阿曼的癲病也要附在你身上和你的後裔身上,直到永遠。」革哈齊從厄里叟面前出來,就患了癩病,像雪那樣白。

5:1-27 納阿曼的痊癒
在這段聖經中,跟前接的章節相比,有五位人物進入了舞台:納阿曼的妻子;充作納阿曼妻子婢女的以色列女子;納阿曼他自己;納阿曼的主上,即敘利亞王;及最後,以色列王。當中四位都與患癩病者有著不同的關係,他們全部都支持著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去找以色列王來治癒他。然而,以色列王,一如他自己所承認的,是沒有任何能力的。相比之下,厄里叟,那身懷天主能力的天主的先知,就能夠治癒。

厄里叟命令納阿曼在約但河裏洗七次,但這位癩病人之前已經在其它河中洗過而拒絕這樣做。他還沒有明白到先知的話盛載著天主的話。他毋視先知的話,但後來卻被他的僕人所說服,這位僕人覆述了先知的話。納阿曼作了厄里叟命令他做的,被得到了痊癒(14節)。

納阿曼身體的痊癒便成了他對以色列的天主的信仰的基礎。他希望回饋這位先知,或至少買些以色列的泥土,好使他將來能在敘利亞朝拜雅威。厄里叟謝絕了一切禮物,但要求納阿曼皈依。

至於革哈齊,則是另一個故事。雅威的能力已經透過厄里叟而工作,使得納阿曼痊癒,但為甚麼不靠藉雅威的能力而從中獲利呢?這似乎是革哈齊向納阿曼要求銀子和禮服的動機──這動機強得使革哈齊首先向納阿曼,然後向厄里叟說謊。但天主的知識和天主的能力都臨在於厄里叟身上,他斥責了革哈齊的謊話,並要以納阿曼的癩病來懲罰他。不忠信只能賺得詛咒!


答唱詠: 詠98:1, 2-3, 3-4
 1聖詠。請眾向上主歌唱新歌,因為衪行了奇事。衪的右手和衪的聖臂,為衪獲得了勝利。
 2上主已經宣佈了自己的救恩〔或「勝利」〕,將自己的正義已啟示給萬民。
 3衪記起了自己的良善和忠誠,即向以色列家族廣施的寬仁。全球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
 4因此,普世大地,請向上主歌舞,請踴躍,請歡樂,彈琴演奏:
 5彈著豎琴,向上主讚頌,彈著豎琴,伴和著絃韻。
 6吹起喇叭,伴奏著號角,在上主君王前謳歌。
 7海洋及其中的一切澎湃,寰宇及其內的居民驚駭!
 8江河拍手鼓掌,山岳舞蹈歌唱。
 9都在上主面前歡樂,因為衪已駕臨,因為衪已駕臨,是要統治大地乾坤;衪以正義審判普世人群,衪要以公平治理天下萬民。

聖詠98篇
在這首聖詩中,整個團體都慶祝雅威的勝利,是給世界帶來喜樂並使雅威成為高於一切的審判者的勝利(9節)。2節中的勝利(1節的「奇事」和2節的「正義」)是具體的:殲滅一切威脅以色列的平安存在的事物。在聖詠集中,這些威脅以不同的面具出現──大自然的威力如海洋,決意要毀滅以色列的諸國,看似勝利的實行邪惡者。但其實這一切都指向同一的敵人:那些敵對於雅威旨意要有一個正義的宇宙讓以色列安全地居住其中的人。天主的審判只會令萬民頌讚,因為邪惡的力量將被毀滅(7-9節)。天主的審判並不是對不同立場的中庸判決,而是有力能保守被壓迫者;這種保護早就向以色列承諾了(3節)。這首聖詩的結構是三重邀請(1, 4和7節)。


讀經二: 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後書 2:8-13
8. 你務要記住:根據我所傳的福音,達味的後裔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
9. 為了這福音,我受苦以致帶鎖鏈,如同兇犯一樣;但是天主的道,決束縳不住。
10. 為此,我為蒙召選的人忍受一切,為使他們也獲得那在基督耶穌內的救恩和永遠的光榮。
11. 這話是確實的:如果我們與衪同死,也必與衪同生;
12. 如果我們堅忍到底,也必與衪一同為王;如果我們否認衪,衪也必要否認我們;
13. 如果我們不忠信,衪仍然是忠信的,因為衪不能否認自己。

2:8-13 與基督同忍受,與基督同勝利
這篇勸勉詞的高峰是在2:11-13中的類似聖歌的選段,這聖歌邀請我們去堅守耶穌的逾越奧蹟,好能夠分享祂的勝利。我們可假設這是一首在弟茂德的教會中很流行的聖歌,而作者的刻意去引用這首歌就反映出作者以對他的聽眾來說有意思的方式來勸勉,這說明了他的牧民觸覺。儘管這邀請是向弟茂德說的,但同時亦向所有基督徒開放。本質上說,那些為基督的緣故與祂一同受苦、同死(11節)以及一同堅忍到最後(12節)的人,要與祂同活同為王。明顯地,這思想必須與在2:8(1:10)所說的「…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2:8),以及保祿和弟茂德為福音的緣故所經歷的一切連繫一起。對基督忠信,意思就是與上主同勝利,這是在這封書信中不斷重申的主題,尤其是指忠信的侍奉的賞報(1:15-18; 4:1, 8, 17-18)。但在12下-13節中就有一個問題。其中一節說對耶穌的否認將為耶穌所否認,這是福音中都有的警告(瑪10:32-33)。但在13節中就出現了矛盾:就算如果我們不忠信,衪仍然是忠信的」。保祿在書信中不斷描寫天主的忠信(格前1:9; 10:13;得前5:24),有指出天主對蒙召選的人和因信成義的忠信,但就不是指天主對人類罪性的冷淡不顧。然而,強調忠信侍奉或其失敗的賞罰的這封書信,使我們看出或許13節是後來才增加的,是故這段讀經的神學重點仍是在11-12節──要尋求肖似耶穌,那生命的泉源。


福音: 路17:11-19
11.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的時候,經過撒瑪黎雅及加里肋亞中間,
12. 走進一個村莊的時候,有十個癩病人迎面而來,遠遠地站著。
13. 他們提高聲音說:「師傅,耶穌,可憐我們罷!」
14. 耶穌定睛一看,向他們說:「你們去叫司祭們檢驗你們罷!」他們去的時候便潔淨了。
15. 其中一個,看見自己痊癒了,就回來大聲光榮天主,
16. 並且跪伏在耶穌足前,感謝他;他是一個撒瑪黎雅人。
17. 耶穌便說道:「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人在那裏呢?
18. 除了這個外邦人,就沒有別人回來歸光榮於天主嗎?」
19. 耶穌遂給那人說:「起來,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

17:11-19 感恩的癩病人
耶穌時代的癩病人的境況,在福音較早的段落已有描述(見5:12-16)。遇見耶穌的那群人是由猶太人(加里肋亞人)和撒瑪黎雅人所組成的。由這些本來世代為敵的人所組成的同伴關係似乎指出他們身處絕望的境況,致使他們要互相依靠。因為他們被要求避免接觸非癩病人(肋13:45-46),但要依賴他們的愛德來維生,所以癩病人常在城鎮的邊界出沒。這群人是以適當的距離來喊叫耶穌;他們聽過祂的憐憫之心以及祂的治病能力。耶穌單單給了一個命令,就好像厄里叟向癩病人納阿曼所作的(列下5:10-12),這也可能是一個他們信德和服從的考驗。他們要向司祭們展示自己,而司祭們的責任就是要判斷一個癩病人是否能夠回到社會當中(肋14:2)。他們服從了祂的指示,在他們仍未痊癒時就走去報告他們被醫治的情況。

在這群人中,只有一個回來表示感謝。他把醫治歸功於天主,並公開高唱對祂的讚美。其他人的忘恩負義是令讀者,尤其是當時的讀者,瞠目結舌的,但可能更令當時的讀者驚訝的是回來感恩致謝的,竟是一個撒瑪黎雅人(16, 18節)。耶穌最後給他說的話,就是祂向在撒瑪黎雅人家中的婦人所說的(7:50),以及對那被治癒的血漏病婦人所說的(8:48)。所有癩病人的信德導致他們身體的痊癒;或許對他們來說,至少對這個撒瑪黎雅人來說,更重要的是,這次醫治帶來了「救恩」──人的完整和與天主之間適當的關係。


譯自:
Bergant, Dianne ; Karris, Robert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312, 775, 967, 12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