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四旬期第三主日
梅瑟的召叫 上主的名字
讀經一:出3:1-8a,13-15
今天的讀經一,包含著幾乎是舊約中最重要的一節。因此,我不得不把其脈絡完整地呈現,而非只跟隨禮儀的精簡版。但因篇幅所限,闡述定然未能全面。唯望以後有機會補遺。
***
好奇與召叫(1-6節)
【1】梅瑟正在牧放他的岳父、米德楊的司祭耶特洛的羊。他便把羊領到了曠野後面,他便來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
天主選了曠野中的一座山作為啟示的地點:曷勒布。這名字的本義就值得玩味。曷勒布,音譯自希伯來語「ḥorēb」,這字其實是動詞「ḥ-r-b」(to be in ruin, to dry up=在荒廢的狀態、枯竭)的分詞式(participle)。換言之,要意譯的話,「曷勒布」可以譯作「荒山」。
這點細節重要嗎?未必最重要,但至少很有意思。梅瑟與天主的相遇,遠在人們習以為常的宗教體制和氛圍之外。附近既沒聖殿廟宇,也無神聖之地的指示牌,梅瑟大概意想不到自己會與神相遇。此外,與那些羊的主人不同,當時的梅瑟既非司祭也非先知。對他來說,那天本應是平凡的日常行程。換言之,天主選了一個非傳統、非宗教的環境來與人相遇,讓人親耳聆聽天主的說話,天主的旨意。
***
【2】上主的使者在荊棘叢中的火焰裏向他顯現。他便看了。那荊棘叢正在火中燃燒,[但]那荊棘叢沒有被吞噬。
【3】梅瑟便說:「讓我現在轉去看看這偉大的景象!為甚麼這荊棘叢不會燒掉?」
【4】上主便看見了他轉過去看。天主便在荊棘叢中向他呼喊,祂便說:「梅瑟!梅瑟!」他便說:「我在這裏」。
在對話正式開始之前,旁述先繼續描寫將要對話的兩位主角人物。當然,(在平時閱讀聖經而非只在禮儀中)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讀者已經經歷了梅瑟的成長和逃亡。至於第二位人物,在荊棘叢中的火焰裏出現的天主使者,事實上,行文卻靜悄悄地告訴我們,那其實是上主的本尊(見其稱謂從本節的「上主的使者」轉到第4節的「上主」)。
在這三節文字中所發生的旁述、梅瑟與天主之間的視角轉換,成功地吸引讀者進入敘述的張力之中。在第2節中,旁述先讓讀者得知梅瑟一開頭所見到的:有一團荊棘叢正在燃燒但沒被燒掉的。這畫面的獨特之處並不在於正在燃燒的荊棘叢本身,而是這荊棘叢中火焰並沒有將之燒掉。然後,在第3節中,旁述退開,讓梅瑟自己作出反應──這節可算是他的內心獨自=他對自己說的話。梅瑟轉去看看為何那荊棘叢沒有燒掉。有趣的是,梅瑟並沒有因這一幕而沒驚訝或驚恐,他反而被吸引過去了。只是這份吸引力與宗教信仰的因素完全無關。梅瑟只是起了好奇心,僅此而已。然而,天主利用了人的好奇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好奇到召叫(Fretheim, 1991:54)。到第4節,行文轉到天主的視角。當天主看見梅瑟為求滿足自己好奇心而動身走過來時,祂便呼召他了。換言之,只有當梅瑟讓自己被這不尋常的一幕所吸引,這次奇遇才有可能發生。同時,旁述為讀者的視覺『提純』:那位使者現在被稱為「上主」和「天主」了。
***
【6】祂便說:「我是你父祖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梅瑟便藏起他的臉,因為他害怕望向天主。
在看過奇觀,也知道了天主正在對他說話之後,梅瑟現在害怕了!他害怕甚麼?文字是清楚的:「他害怕『望向天主』」。他所經驗到的,不只是一把不見其人的、虛無縹緲的聲音,天主(的使者)實實在在的出現在他面前(見2節)。那把聲音就是從那裏來的。梅瑟似乎知道,看見天主,是致死的。換言之,梅瑟對自己祖先的宗教遺訓相當熟悉(見創16:13; 32:30)。
那一片泥土現在已是神聖的,不是因為它一直都是神聖的,而只是因為天主的出現,同時因為這片泥土為天主有用。換言之,大自然的一個尋常部分得到聖化,撥出來讓天主特別使用。而這一次的聖化撥備並不只是一次性的,這地方將來也用得著。天主向梅瑟的顯現,使西乃 / 曷勒布成為一個神聖的地方。因應著這地方的特質已經改變,梅瑟也要按習俗脫鞋以示尊敬(習俗見蘇5:13-15)。
天主向梅瑟所作的自我介紹是:「我是『你』父祖的天主」。祂特別點出自己與梅瑟家族之間的關係。此外,天主刻意提到以色列先祖的名字,似乎旨在展示祂對梅瑟和他祖先的心思是始終如一的。可以說,《出谷紀》接下來要說的,既是梅瑟家族的故事,也是天主自己的故事。兩者根本分不開。
***
派遣梅瑟(7-12節)
【7】上主便說:「我的確看見了我的人民在埃及所受的苦,我聽到了他們在工頭面前的呼救,因為我知道了他們的痛苦。【8】我便下了來從埃及[人]的手中搶救[*1]他[=以民],把他從這地中帶出來,往那美好廣闊的、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去,往客納罕人、赫特人、阿摩黎人、培黎齊人、希威人和耶步斯人的地方去。【9】現在,看啊!以色列子民的呼救已來到了我這裏。我甚至看見了埃及[人]壓迫在他們身上的壓迫。【10】現在,[你]要去!讓我派你往法老那裏去![你]要把我的人民以色列子民從埃及中帶出來!」
[*1]希伯來動詞n-ṣ-l(lit. to snatch, to take away, to pull out),本義:搶走、抓走、取走、拉出。
天主與梅瑟之間的交流,在這段敘述中不斷往還。每次天主說話後,梅瑟都會作出回應(3:6中的是肢體回應而非言語回應)。梅瑟從一開始的聽從(4, 6節)轉為猶疑(11, 13節)──而且其實天主與梅瑟互動會一直延續到4:17。有趣的是,雖然天主能力無限,梅瑟沒有被天主的力量壓倒。
美藉舊約學者費勒咸認為(58),天主與梅瑟之間的互動揭示了兩者各自的獨特性各。一方面,梅瑟的掙扎的真實的,這揭示出他根本沒有個人野心,且時也有領導潛能。畢竟,他在面對力量相差如此大的對方仍能勇敢說話,堅持己見。另一方面,天主的回應也顯示出祂是認真對待梅瑟的擔憂,並且具有異於常人的耐性。天主並沒有視梅瑟為自己旨意的奴隸,祂想要的並不是一個唯唯諾諾、沒有自我的梅瑟。
不少學者提出,這四節是由兩段來自不同來源的文字合成,首要的證據是7-8和9-10在內容上是互相重覆的。當然,這是個可能成立的說法。不過,此兩者的重心其實不同。所以費勒咸提出,如果我們把它們合起來讀的話,在神學上反而可能是最適合的。把以色列領出埃及,是要天主(8節)和梅瑟(10節)合力完成的,缺一不可。的確,主動邀請梅瑟並派遣他的,是天主本身;但天主則需要透過梅瑟來成事。事實上,在事成之後,連以色列子民都明白到這次是神人合作的創舉:他們「信了上主和他的僕人梅瑟」(14:31)。
此外,只有第8節提到天主把以民領出來後,會把他們領到哪裏去:客納罕人的土地。拯救行動並非純粹移除壓迫的境況,同時也包括得到一塊土地、得到新的生活和祝福:「那美好廣闊的、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天主做事不會有頭無尾,把他們領了出來卻又任由他們在曠野裏流離失所。說到底,天主不只是把以民從凶惡悽慘中拯救出來,並把他們拯救到一個環境,讓他們能夠從拯救過渡到新生。
***
【11】梅瑟便對天主說:「我是誰?我會去法老那裏?我會把以色列子民從埃及帶出來?」
【12】祂便說:「我將與你一起。這就是你的記號,[說明]我派遣了你。在你把這人民從埃及帶出來時,[你們]要在這座山上服侍天主!」
在第11節中,梅瑟如此回應天主的邀請:「我是誰?……我會把以色列子民從埃及帶出來?」。梅瑟較早前的「我在這裏」現在卻成了「我是誰?」。一開始那種準備就緒的感覺,在得知任務詳情之後,就變成猶豫了。這是個多麼人性的回應!這是梅瑟八次拒絕天主的頭一次。
至於天主的反應,是既寶貴又困惑。一方面,祂承諾,無論梅瑟做甚麼,祂都將與他同行,陪伴在旁。梅瑟不會獨自面對高牆險阻。但另一方面,那「記號」是令人困惑的。這記號,按常理推斷,該是某種事或現象將可確認梅瑟的身份。但文字的意思卻很清楚地指這件確認梅瑟身份的事將在未來發生,即以色列在西乃山上朝拜上主。學界仍然對一個只會在任務完成之後才會發生的記號,如何確認梅瑟的身份。
***
名字的意義(13-22節)
【13】梅瑟便對天主說:「看啊!如果我進到以色列子民那裏,我對他們說:『你們父祖的天主派遣了我到你們這裏』。他們對我說:『祂的名字是甚麼?』我要對他們說甚麼?」
【14】天主便對梅瑟說:「我[就]是那我[就]是的」[*2]。祂便說:你要對以色列子民說:「『我[就]是』派遣了我到你們這裏」。
【15】天主繼續對梅瑟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上主你父祖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派遣了我到你們這裏』。這永遠[是]我的名字。這世世代代[是]我的稱號。【16】[你要]去!聚集以色列的眾長老!你要對他們說:『上主你們父祖的天主,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曾向我顯現,說:我確實已注意到你們,以及你們在埃及被施加的事。【17】我已說了:我要把你們從埃及的痛苦中帶出來,往客納罕人、赫特人、阿摩黎人、培黎齊人、希威人和耶步斯人的地方去,往那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去』。
[*2]一般來說,名字只是個名詞。但事實上,天主的回應卻是一整個句子:ʾehyeh ʾăšer ʾehyeh(lit. “I am that/which/who I am” or “I will be that/which/who I will be”)。故上譯。見葡譯本《Difusora Bíblica》:«EU SOU AQUELE QUE SOU.»。即使《拉丁通行本》的翻譯,也呼應希伯來原文:ego sum qui sum(=I am that/which/who am)。《思高》的翻譯:「我是自有者」,看來是(1)譯自舊約的古希臘語譯本《七十賢士本》:ἐγώ εἰμι ὁ ὤν(=egō eimi ho ōn. Lit. “I am that [which is] being” or “I am (the) being”)或(2)嘗試純粹意譯。詳見下文。
繼他的「我是誰?」之後,梅瑟接續以問題來回應上主:「你是誰?」。當然,這不是完全的拒絕(見:「如果我……」)。人類的提問,使天主更完滿的啟示自己。但同時,天主的啟示是為了讓梅瑟能夠充分地履行他的使命。可以說,天主的啟示是與人本身的處境息息相關的。然而,我們會發現到,更深入的認識天主,就會覺得祂更神秘、更難以認識。透過梅瑟,我們知道上主的名字了,但這名字根本撲朔迷離。借用古老的說法:你知道的愈多,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也愈多。
出3:14可算是整本舊約中最令人大惑不解的一節。上主所給出的名字:「ʾehyeh ʾăšer ʾehyeh」,由動詞「h-y-h」(to be;在、是、有)的未完成式第一人稱單數重覆兩次再加上關係代名詞所組成。──【事實上,我們慣稱的雅威(yhwh),論詞法是動詞的未完成式第三人稱單數,該動詞有可能是「h-w-h」(to become;成為;見Eichrodt 1957:117)】──。這句式似乎暗示天主對自己的信實:無論如何,天主都是天主。以色列毋需擔心天主會變卦。天主是可靠的,因為祂就是祂。
那麼,天主把自己的名字給予以色列,又有何意義?意義就在於給予名字的是天主自己。天主並非由別人命名的。儘管這名字的含義我們不完全清楚。但給予名字這行動本身就已別具意義。有名字就等於可以與其他的人或神祗區分開來。此外,天主把自己的名字與梅瑟的祖先連在一起,意味著祂願意把自己與一段特定的歷史連繫起來。神的歷史與人的歷史彼此交融。
給予名字這行動本身,也意味著某種關係。這行動不單有機會發展成一段親密的關係,更表達出對這樣的關係的渴望。一段彼此不知道名字的關係,就意味著彼此之間有距離。可以呼喚名字,意味著彼此關係親密熟絡。能夠呼喚名字,才可以有真正相遇,真正的溝通。換言之,藉著把自己名字告知梅瑟,天主讓以民──人類──可以與自己相遇,與自己溝通。
***
【18】他們會聽你的聲音(=聽從你)。你,以及以色列的眾長老,要進到埃及王那裏。你們要對他說:『上主──希伯來民的天主來了要與我們會面。現在,請讓我們走三天的路進入曠野,讓我們為上主我們的天主獻宰祭』。【19】我已知道,埃及王不會讓你們走,除非藉強勁的手[段]。【20】我要伸出我的手,我要藉我將在那裏行的奇事來打擊埃及。在那之後,他將把你們趕走。【21】我要在埃及人雙眼中給予這人民恩惠偏愛,使得你們走的時候,不會[兩手]空空地走。【22】每個婦女都要從她的鄰居和她家中的旅居者那裏索要得到銀製器具、金製器具和長衣。你們要[把這些]放在你們的子女身上,你們要搶劫 [*1]埃及」。
這數節,是從天主的角度來展望將來。但鑑於我們已知道往後的發展,我們也確定這些有關將來的說法並不絕對。天主向梅瑟保證,以民會聽從他。這在4:30-31發生了,但6:9則不然。天主也宣佈,梅瑟要與長老們一起去見法老,但《出》在往後從沒提過長老們有與梅瑟一起見過法老。相反,在4:29和5:1,亞郎取代了長老們的位置。
這些細節,對於我們應如何理解天主的說話與將來事情的發展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在天主講了有關將來的說話之後所發生的事,是會或多或少改變事情的發展。因為梅瑟在下一章會繼續婉拒天主的委派,天主就修改了祂的計劃,改為指派亞郎與他一起去(見4:14-15)。可以說,將來並不會被鎖死在天主曾說過的一句話裏面。
願上主祝福你、守護你,願上主使祂的臉光照你,施恩於你,願上主仰起臉眷顧你,賜你平安!(戶6:24-26)
梁展熙
參考書目:
- Eichrodt, W. Theologie des Alten Testaments. Fifth edition. Volume 1. Stuttgart & Göttingen, 1957.
- Fretheim, Terence E. Exodu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KY: John Knox Press, 1991.
- Koehler, Ludwig, Walter Baumgartner, M. E. J. Richardson, and Johann Jakob Stamm.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9.
插圖:RAPHAEL. The Burning bush. 1518-19. Palazzi Pontifici, The Raphael Loggia, Vatican.
載於:《信訊雙週刊》第28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