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通諭的背後(一)

信訊專題
梁展熙

教宗通諭《願祢受讚美》──簡介(三)

通諭的背後(一)

            上次,我們稍稍回顧了教會社會訓導傳承的沿革、各大社會通諭的主旨,以及《願祢受讚美》與《福音的喜樂》之間的關係。這次,我想談談《願祢受讚美》這份通諭背後的人。的確,像通諭這類篇幅較長的宗座文獻,通常先由專責的宗座部委撰寫各部分的草稿,在參考過神學及其他各領域的專家意見後,再經教宗本人審訂,然後頒行。不過,由於以往資訊沒那麼發達,這些默默耕耘的人都不為人所知。事實上,既然這些人的思想已揉合在《願祢受讚美》中。那麼,我們在認識到這些人的同時,也可更深入地了解這份通諭。

麥尚恩

麥尚恩(Sean McDonagh SSC

            高隆龐傳教會會士,愛爾蘭人。他大概是首位把教會需要應對生態的思想寫下來的基督徒。這見諸他在1986年出版的《To Care for the Earth: Call to a New Theology》(去關顧大地:呼喚一套新的神學)。他是在菲律賓傳教時,目睹氣候改變對當地原居民的影響。他是教宗撰寫《願祢受讚美》的顧問之一。他曾在信理部要其愛爾蘭同胞、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英文版修訂者、贖世主會士弗蘭尼(Tony Flannery)禁聲(to be silenced)而公開聲援他【註一】。

石浩博(Prof.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德國波茨坦大學理論物理教授,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創辦總監。他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長期成員,德國環球氣候改變科諮詢委員會主席。在2003年一篇刊登於《衛報》的文章中提出,消耗價錢低廉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是「一種有大殺傷力的生活方式」。他警告,氣候改變正在加劇;為避免災難發生,全球大程度裁減二氧化碳排放是至關重要的。他認為,在2050年之前,排放需要減半;在已發展國家中,減排要達到80%以上;而在這世紀完結之前,要完全取締二氧化碳排放。他有份撰寫《願祢受讚美》。
石浩博

            事實上,在《願祢受讚美》發表前一天(即本年六月十七日),梵蒂岡向外公佈,委任他為宗座科學院院士。在發表《願祢受讚美》的記者招待會中,他也出席,並有份簡介通諭內容。然而,教宗此舉在教會內(尤其較保守陣營中)並非沒有爭議。除了因為他不單是非教友,而且是無神論者外,還有他們(即反對石浩博的人)聲稱他是人口控制(population control)政策的支持者。事實上,他們誤解了石浩博在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的國際氣候改變研討會中的說話。當時,不少報章,包括《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只是引述他在會中說話如下:「非常悲觀的,這算是科學的一次勝利,因為我們終於都穩定了一件事,那就是這行星的最高容量估值,那就是十億人」【註二】。然而,他的這個估值,是指全球年度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華氏9度之後的事。
            石浩博另一為人熟知的提議,是「天下一政府」(one-world government)。為了避免因為不受約束的氣候改變而最終引致他所預料的災難發生,他提出要組織一個世界性的政府架構,一個「全球的民主社會」。雖然這似乎是個過份理想的主張,但他認為這是從政治上看,處理全球氣候問題的出路。

巴爾多祿茂宗主教及切治奧拉斯都主教
巴爾多祿茂宗主教


            巴爾多祿茂宗主教(Patriarch Bartholomew),現年75歲,自1991112日起出任君士坦丁堡第270任總主教(當然成為[ex officio]大公宗主教)。在東正教中,他被各主教視為「同儕之首」(first among equal),乃三億東正教信徒的精神領袖。同時,因為他積極參與有關環保事務,因而亦得到「綠色宗主教」的稱號。於2002年,他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環境倫理議題發出聯合聲明,頓促人類進行「一次在基督內的真心皈依」以及「改變生活方式和消費與生產的沒有可持續性的做法」,並提出六點環境倫理目標【註三】。


            巴爾多祿茂宗主教對《願祢受讚美》的影響尤甚。其一,是教宗方濟各在通諭序言中,在重溫過教宗若望廿三世、保祿六世、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之後,然後就提到身為現任君士坦丁堡總主教的東正教巴爾多祿茂大公宗主教的訓導,是有意一方面把(部分)東正傳統(非官方正式聲明地)與公教(Catholic)傳統共冶一爐,另一方面宣示兩者並非完全水火不容,為他日的合一留下伏筆。其二,是教宗方濟各所引用的,是巴爾多祿茂在上任數年後令世界震驚的說法:「犯下侵犯大自然世界的罪行(crime),就是犯下侵犯了我們自己的罪(sin),更是侵犯天主的罪(sin)」(8段)。

            在教宗方濟各發佈了《願祢受讚美》通諭後,巴爾多祿茂宗主教也發表了題為《環境、經濟與大公合一運動》的回應【註四】:

   在1994-1998年間,我們曾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當中的重點都在於「環境」(ecology)與「經濟」(economy)之間的緊密關係。而兩者的前綴字根都是「eco-」,是來自希臘語的「家」(oikos)。因此,我們對教宗稱大自然為「我們共同的家」並不意外。

            對於教宗方濟各強調環境保護的大公合一層面,──大公合一(ecumenism)一字的前綴字根(ecu-)也是來自「家」(oikos)──,我們也不感驚奇。真相是,在形成各宗派的教義分別之上,以及使各信仰團體分裂的意見不合之上,大地都以一種獨特且與別不同的方式把我們團結在一起。說到底,我們所有人的共享腳下的大地,同吸我們地球的同一空氣。即使我們並不公平或公義地共享世上的資源,我們卻都有責任去保護它。這正正就是教宗的通諭提到我們需要「一次新的對話」(14段)、「一個教育的過程」(15段),以及「緊急行動」(31段)的原因。

            我們怎能不被教宗對我們「浪費的文化」(20-22段)或強調「公共利益」(23-26段)和「商品資源應為公共所用」(the common destination of goods93-95段)而感到觸動呢?當中有關潔淨水源的環球問題,又何等重要?水,可以說是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都是最神聖的象徵,但同時,也是我們地球上最會帶來分裂的自然資源。

            然而,說到底,任何對大地和水的濫用都無可避免地導致教宗方濟各稱為「人類生命質素的下降和社會的崩潰」(43-47段之標題)。怎麼可能不會這樣呢?畢竟,對大自然環境的關注是與對社會公義──尤其世上的饑餓問題──的關注是直接相關的。一個不去為大自然環境祈禱的教會,就是個拒絕為一個正在受苦的人提供食物和飲品的教會。同時,一個忽視去天主要我們關心所有人的命令社會,也就是個粗暴對待天主創造的社會。

            因此,教宗的診斷著實準確:「我們所面對的,並非兩個獨立的危機,一個是環境危機而另一個是社會危機;相反,那是一個複雜的、既與社會有關又與環境有關的危機」(139段)。的確,就像他繼續說的,我們需要「一個對付貧窮,恢復弱勢社群的尊嚴,並同時保護大自然的綜合方法」(同上)。那麼,教宗關心並專注於像就業和住屋問題,就並不出奇了。
            1997年,我們謙恭地提出,傷害天主的創造,無異於犯罪(sin)。我們尤其感激教宗方濟各,因為他明白到我們對擴闊我們對罪的狹窄和個人主義式的概念的需要(見8段);我們也歡迎他強調對「環境的皈依」(216-221段)和「與天主的創造修和」(218段)。此外,我們讚賞這份通諭把「慶祝休息」(233-237段)視為優先。默想和靜點反映出渴求和依賴天主恩寵的特質;同樣,守齋和節儉的紀律顯示出不去想要或想要少些的力量。在一個強調急忙的需要、個人的「想要」優先於全球的「需要」的文化中,守齋和節儉尤為重要。

            在我們的弟兄教宗方濟各備受祝福的職務的第三年,我們能分擔一個共同的憂慮,並對天主的創造分享同一的遠景,我們視之為一個真正的祝福。就如我們在去年往耶路撒冷朝聖時所發佈的聯合聲明中所說的:

            「我們深信,人類大家庭的將來,全賴我們如何睿智又熱情地以正義與公平來護衛我們的造物主交託了給我們的天主創造之恩。……讓我們一同承諾,投身去喚起對我們身為天主創造的管家的意識;我們呼籲所有心懷善願的人,去思考減少浪費和增加節儉的生活方式,對保護天主的世界和為祂子民的益處顯示出少點貪婪,多點大方」(6段)【註五】。
教宗方濟各與巴爾多祿茂宗主教於去年四月廿四至廿六日一同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待續)


信訊第277期 - 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