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主日讀經釋義 - 丙年四旬期第一主日

主日讀經釋義
四旬期第一主日
2010年2月21日


讀經一:申命紀 26:4-10
1: 當你進入上主你的天主賜給你作產業的土地,佔領後住在那裏時,
2: 應由上主你的天主賜給你的土地上,將一切田產的初熟之物,取出一部分放在筐裏,往上主你的天主選定立自己名號的地方去,
3: 到當時供職的司祭前,對他說:「我今日向上主我的天主明認,我已來到了上主對我們的祖先誓許賜與我們的地方。」
4: 司祭就由你手中接過筐子,放在上主你的天主的祭壇前;
5: 然後你就在上主你的天主面前聲明說:「我的祖先原是個飄泊的阿蘭人,下到埃及,同少數的家人寄居在那裏,竟成了一強大有力,人口眾多的民族。
6: 埃及虐待我們,壓迫我們,勒令我們做苦工。
7: 我們向上主我們祖先的天主呼號,上主俯聽了我們的哀聲,垂視了我們的苦痛、勞役和所受的壓迫。
8: 上主以強力的手,伸展的臂,巨大的恐嚇,神蹟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
9: 來到這地方,將這流奶流蜜的土地賜給了我們。
10: 上主,請看! 我現今帶來了你賜給我的田地裏所出產的初熟之物。」遂將這初熟之物放在上主你的天主面前,俯伏朝拜上主你的天主。
11: 然後你與肋未人,和住在你中間的外方人,歡樂享受上主你的天主賜與你和你家庭的一切福分。

古以色列禮儀乃對那賜給了以色列一塊豐碩土地的天主表達感謝的一種方式。為表那份謝意,以色列也會記念天主之前所作的一切,這一切的意義較那塊土地的更為重要。那就是「出谷事件」,這事件使以色列由一個奴役的國家轉變為一個自由的民族。

今天的讀經一所屬的整段讀經(1-11節),乃是由感恩的以色列子民所作的年度農作奉獻。申命紀作者在這裏所描寫的,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農人,把他的奉獻呈到主祭台。他的這次奉獻聚會,所包括的不單是他的家庭,而且也包括那些肋未人和旅居的外方人。整個居住團體也因為天主賦予以色列的豐饒而獲益,亦因此整個以色列民族都要參與感恩禮儀。

這段讀經的中心是,隨著被置於上主前的奉獻,以色列民所作的信仰宣認(5-10節)。朝拜者承認他們本是沒有土地和自由的民族。他們現在之所以能夠呈上祭品,全賴天主把一塊豐饒的土地賜給他們作為新的居所。

在禮儀過後,由富裕農人所聚集的整個團體,都以盛宴來慶祝天主所賜予的富饒。這與典型的申命紀作者對祭獻作為一餐盛宴由參與者共享的典型看法相吻合。

答唱詠:詠91:1-2, 10-11, 12-13, 14-15
【答】:上主,當我困苦時,求你與我同在。(參閱詠91:15)
領:你這在至高者護佑下居住的人,你這在全能者蔭庇下居住的人,請向上主說:「我的避難所,我的碉堡,我的天主,我投靠你。」【答】
領:災殃不會走近你的身邊,禍患也不臨近你的帳幔。因為上主必為你委派自己的天使,在你行走的每條道路上,保護你。【答】
領:天使把你托在自己的手掌,不讓你的腳在石頭上碰傷。你可在獅子和毒蛇身上走過,你可踐踏在猛獅和毒龍身上。【答】
領:上主說:「因為他依靠我,我必拯救他;他承認我的名,我必保護他。他若呼求我,我必應允;他若有困苦,我必與他同在。我必拯救他,也必光榮他。」【答】

這首信靠之歌必定來自一位曾經驗過聖殿的庇護的人。在至高者的翼蔭下(1-2節;見列上6:23-28),聖詠作者肯定在天主那克勝一切的正義要戰勝一切困厄。3-13節是一連串的許諾,那就是只要人求上主為他的避難所的話,上主的救恩必臨到他身上。在14-16節中,上主直接對那些在面對生命中的困難和痛苦而仍然對祂信任不已的人說話。這篇聖詠借用救恩的許諾來邀請那些身陷危難的人來進入那最終的保護和至愛的關係中。

讀經二:致羅馬人書 10:8-13
5: 關於出自法律的正義,梅瑟曾寫過:『遵守法律的人,必因法律而生活。』
6: 但是,出自信仰的正義卻這樣說:『你心裏不要說:誰能升到天上去﹖』意思是說:使基督從那裡下來;
7: 也不要說:『誰能下到深淵裏去﹖』意思是說:把基督從死者中領上來。
8: 正義到底說了什麼﹖她說:『天主的話離你很近,就在你的口裏,就在你的心中。』這就是指我們關於信仰的宣講。
9: 如果你口裏承認耶穌為主,心裏相信天主使祂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
10: 因為心裏相信,可使人成義;口裏承認,可使人獲得救恩。
11: 經上又說:『凡相信祂的人,不致蒙羞。』
12: 其實,並沒有猶太人與希臘人的區別,因為眾人都有同一的主,祂對一切呼號祂的人都是富有慈惠的。
13: 的確,『凡呼號上主名號的人,必然獲救。』

就好像保祿常常作的那樣,他引用聖經來證明他在第4節所說過的「法律的終向是基督,使凡信祂的人獲得正義」。這一連串的經文看下去跟聖經內三份的位格觀的基礎有關:手-足、口-耳,和心-眼。肋18:5提到手-足:凡服從妥拉(意即法律,指梅瑟五書)就能生活。這裏的重點是做和完成。

然而,要緊的是,正義就是信德。信德映照出心-眼的區域。事實上,這就是申30:11-14(其實,我今天吩咐你的這誡命,為你並不太難,也不是達不到的。這誡命不在天上,以致你能說:「誰能為我們上到天上,給我們取下,使我們聽了好能遵行呢﹖」也不在海外,以致你能說:「誰能為我們渡到海外,給我們取來,使我們聽了好能遵行呢﹖」其實,這話離你很近,就在你口裏,就在你心裏,使你遵行)所反映的,一如保祿為他的目的所採用它一樣。儘管這段經文本來是為應用於妥拉的,但保祿將於應用於耶穌。無人需要上到天上(手-足)給我們把祂取下,因為基督已經以人的形體來到地上。亦無人需要下去從死者中把祂帶上來(手-足),因為祂已被舉揚。天主的救恩,在耶穌基督內,已被彰顯。

在你口中的話(口-耳)和在你心中的話(心-眼)。留意保祿如何把這兩個部份的行動和做的部分(手-足)整合。具強調性的結語是凡相信耶穌的人都無不會被迷惑和欺騙。全民都將會以同一方法被拯救:猶太人和外邦人也都一樣。

結尾的引述(11和13節)以同樣的強調形式來確認申命紀的經文。依28:16是一段心-眼經文:凡相信祂的人必不受羞辱。岳3:5是一段口-耳經文:凡呼號上主名號的人,必然獲救。重要的要去明認和承認耶穌是主,這一句很可能是借用初期教會崇拜中的禮文的。


福音:路加福音 4:1-13
1: 耶穌充滿聖神,由約旦河回來,就被聖神引到荒野裏去了,
2: 四十天的工夫受魔鬼試探;衪在那日期內什麼也沒有吃,過了那日期就餓了。
3: 魔鬼對衪說:「你若是天主子,命這塊石頭變成餅吧!」
4: 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
5: 魔鬼引衪到高處,頃刻間把普世萬國指給衪看,
6: 並對衪說:這一切權勢及其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全交給我了;我願意把它給誰,就給誰。
7: 所以你若是朝拜我,這一切都是你的。」
8: 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衪。』」
9: 魔鬼又引衪到耶路撒冷,把衪放在聖殿頂上,向衪說:「你若是天主子,從這裡跳下去吧!
10: 因為經上記載:『衪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保護你,
11: 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12: 耶穌回答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
13: 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衪,再等時機。

在耶穌出去宣講和醫治之前,耶穌被聖神引領到猶大的曠野作一個四十天的預備。巴勒斯坦曠野並不是像撒哈拉那般沙塵撲撲。死海旁的部分幾乎全都是不毛之地,但巴勒斯坦曠野的大部分都算是半荒蕪,還有少許野草,冬天時份尤甚。那是一處危險的地方,無人知曉,佈滿野生動物和強盜。人們相信魔鬼常出沒於曠野之中(依13:21; 34:14);所以耶穌在曠野中遇見魔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耶穌在曠野的四十天,是要與出谷後以色列在曠野的四十年作出連繫。斯德望在宗徒大事錄形容那些年頭是天主子民的試驗與失敗之年(宗7:39-43)。而耶穌也在曠野中受到試探,但他就能保持誠信。

馬爾谷的版本只提到耶穌受到了試探,但瑪竇和路加就描寫出三次試探。這些實是耶穌在面對他的生命時所受到的典型試探,也是祂的跟隨者所要承受到典型試探。在第一和第三次試探中,魔鬼稱耶穌為天主子,但就要使他離開他那份對聖父的身為兒子的服從。耶穌受試探,魔鬼叫祂變石為餅,即是叫祂為自己的緣故,而非為因聖父的計劃的默西亞的緣故而使用祂的能力;祂又被挑釁去試探祂聖父的話,而不是在信德繼續祂的傳教使命。第二次試探,就是嘗試要耶穌把本屬於聖父的忠誠給予了其他的人(即魔鬼)。魔鬼宣稱權能與光榮都由牠所支配;牠是說謊的人,並不可信,但在耶穌之前或之後,仍有許多人跌落了陷阱。

耶穌全都以聖經中天主的話來回應三次試探,都出自申命紀,文中正講述以色列在曠野中變節(申8:3; 6:13-16)。魔鬼自己也甚至利用了聖經中的話(路4:10-11),但耶穌很快的就克勝對祂聖父誠信的挑戰。若被錯誤詮釋的話,聖經的話也就跟廢話沒有兩樣。在路加和瑪竇兩福音中第二次和第三次試探位置互換,然而可肯定的是兩者是來自同一的寫作來源。很可能改變次序的是路加,為的是把故事的高峰放在耶路撒冷,他把耶穌的救恩工作和初期教會的生活的焦點和中樞放在耶路撒冷(路9:51;宗1:4)。故事以魔鬼「再等時機」作結。讀者們將會在路加的受難始末之始留意到魔鬼活動的顯著(22:3)。

梁展熙

參考資料:
- Hoppe, Leslie J.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6: Deuteronomy.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 Clifford, Richard J.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23: Psalms 73-150.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 Flanagan, Neal M.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3: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 Pilch, John J.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6: Galations and Romans. Bandra: St. 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 200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