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讀經釋義
丙年主受洗節
2010年1月10日
讀經一:依40:1-5,9-11
1: 「你們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罷!」你們的天主說。
2: 你們應向耶路撒冷說寬心的話,並向她宣告:她的苦役已滿期,她的罪債已清償,因為她為了自己的一切罪過,已由上主手中承受了雙倍的懲罰。
3: 〔思高譯本遺漏了:在曠野中〕有一個呼聲喊說:「你們要在曠野中預備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為我們的天主修平一條大路!
4: 一切深谷要填滿,一切山陵要剷平,隆起的要削為平地,崎嶇的要闢成坦途!
5: 上主的光榮要顯示出來,凡有血肉的都會看見:這是上主親口說的。」
9: 給熙雍傳喜訊的啊!〔更好的譯本:熙雍啊!那傳喜訊的!〕請登上高山!給耶路撒冷報喜訊的啊!〔更好的譯本:耶路撒冷啊!那傳喜訊的!〕請大聲疾呼!高呼罷!不要畏懼!向猶大各城報告說:你們的天主來了!
10: 吾主上主帶著威能來到,他的手臂獲得了勝利;他的勝利品與他同在,他獲得的酬勞在他面前。
11: 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牠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
這篇讀經是來自《第二依撒意亞先知書》(即依40-55章)。這部分的《依撒意亞先知書》成書的歷史背景,是巴比倫流徙的結尾時期(公元前539年),而《第二》又被稱為《撫慰之書》。不像《第一依撒意亞先知書》(即依1-39章)的那樣,《第二》多是由單獨一位先知寫成。這部書可分成兩部分:第40-48章主要應付以民從巴比倫中的解放;而第49-55章則主要有關熙雍的復興。而這兩部分的分別,只是文章焦點的不同,我們並不可因此而認為這兩部分是來自不同的時代和作者。《第二》是由一位作者寫成,是學界公認的。
今天的讀經其實是聖經一個完整段落(40:1-11)的選段,而這個整段也是整部《第二》的導言。這段導言開宗明義就要說明以色列要從巴比倫流徙中獲得解放。在《厄斯德拉上卷》中,這次解放是因為波斯王居魯士的諭令。然而,依撒意亞先知則宣告這次解放,在背後是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天庭上雅威的諭令。在上古世界,「天廷諸神」的概念已被廣泛傳播,而這概念是基於大地上的偉大的君王都有個皇家朝廷。有關這概念的生動描述,可見於詠82篇、列上22章和依6章。而依40章的描述可與依6章相互對照。之前一章所頒的諭令是對以色列的審判,而這一章的則是對她的撫慰。(留意耶路撒冷這裏可代表整個民族)。
「她為了自己的一切罪過,已由上主手中承受了雙倍的懲罰」(2節)一句的前提是流徙是對以色列罪過的懲罰,並補充:「承受了雙倍的懲罰」。所暗示的是,把流徙視之為懲罰,並是一個完滿的解釋。若果我們再把《第二》讀下去的話,就會發現到《第二》為這次流徙給出一個更正面的理解。
在第3節中說話的,是一位在宣讀天主諭令的天使。當中的「道路」是在比喻對巴比倫眾神信仰中的大遊行儀式,但亦同時是在比喻出谷時期在西乃山上雅威的勝利遊行(試比較詠68:8-9;申33:3)。而出谷的主旨則由事情發生的地點「在曠野中」予以闡明。從巴比倫的回流可被視為以色列從埃及中獲解放的這本來許諾獲再度推行。對新出谷的希望最早可見於公元前第八世紀的《歐瑟亞先知書》(2章),而現在《第二依撒意亞先知書》則宣告這希望現已實現。
以色列的解放常被視為天主的啟示。在第一次出谷,天主以雲柱或火柱的姿態走在以色列前面。而現在,凡有血肉的都要見到天主的光榮。先知被告知去宣告在人類身上會消逝的能力和天主永不動搖的話之間的分別。巴比倫人的能力,曾一度是強大的,現在就像田上荒草般消失無踪。
在9-11節中,熙雍(耶路撒冷)被告知去向「猶大各城」宣告喜訊。(讀經中可見的思高譯本「給熙雍傳喜訊的啊」是可行的,但並不適合,因為動詞是陰性的,跟熙雍配合)。於此,耶路撒冷再度成了一個預想的角色,代表著那流徙的團體,他們跟先知一起回流並復興那真實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在巴比倫的猶太人都有跟隨大隊一起回流,他們中的一些認為處於流徙的狀態,為他們是更好的。其實,先知不單是在宣告拯救,並呼籲大眾人民接受這拯救。他的這項呼籲是建基於對天主的權能以及關愛與他們同在的那份肯定,而這份肯定是源自牧人的形象(試比較聖詠第23篇及若望福音第10章)。
《第二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這個段落,最為基督徒讀者所認識,皆因在瑪3:3和若1:23中的引用,就是依40:3「在曠野中有一個呼聲喊說」並以這一句來形容若翰洗者。然而,這項引用的用法不甚準確,而且未能帶出原文應有的意思。然而,把這一句用來形容若翰仍是可接受的做法,因為他也正在宣告像出谷一樣的救贖之恩,並以他自己來預備這條「道路」。
答唱詠:詠104:1-2; 3-4; 24-25; 27-28; 29-30
【答】:我的靈魂,請你向上主頌讚!(參見詠104:1)
領:上主我的天主,你偉大無比,你以尊威作衣冠;你身披光明,好像披上外氅;你展開蒼天,有如帳棚。【答】(詠104:1-2)
領:你在水上建築你的宮殿;你造了雲彩,作你的戰車。你以風為翼,向前飛馳;你發出暴風,作你的使者;你以火燄,作你的隨員。【答】(詠104:3-4)
領:上主,你的化工,何其繁浩,全是你以智慧所創辦;你創造的萬物,充滿大地。看,汪洋大海,一望無際,其中水族,不可數計,大小生物,浮游不息。【答】(詠104: 24-25)
領:這一切生物,都仰望你,希望你按時給牠們飲食。你賜下食物,牠們便會收集;你張開雙手,牠們便得飽飫。【答】(詠104: 27-28)
領:你若隱藏你的面容,牠們便驚惶失措;你若停止牠們的呼吸,牠們就要死去,歸於原來的灰土。你一噓氣,萬物化生,你使大地,更新復興。【答】(詠104: 29-30)
這首聖詩是在讚美天主,因為祂輕而易舉地就巧妙地使原始黑夜和大水成為一個到處都生氣勃勃的世界。這篇聖詠的創世跟創1章的基本相同,都是在起初有一個漆黑而水樣的混沌,在第一天接受光明,而在第二天,乾地出現。而黑夜和大水這兩股使人類社會無可發展的勢力,並不是被徹底殲滅,而是被融入整個創世之中。
在第1-4節中,聖詠作者以上主的宮殿、身上的物件和祂自己等事物的光輝來反映天主對天廷世界的統治。而在第24節中,在這偉大的智慧和德能面前,聖詠作者唯有作出讚嘆。甚至浩瀚大海、可知世界的神秘邊界,都在祂的權能之下。天主的世界並不像自然神論哲學家們的時鐘,上緊了發條(即俗語說「上鍊」)後就任由其作機械操作;無時無刻,每個受造物都就其存在而舉目望向天主。天主的神,或祂的氣息,是生命的必需,一如在創2-3章和則37:1-14中所說的一樣。
讀經二:鐸2:11-14; 3:4-7
11: 的確,天主救眾人的恩寵已經出現,
12: 教導我們棄絕不虔敬的生活,和世俗的貪慾,有節制,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
13: 期待所希望的幸福,和我們偉大的天主及救主耶穌基督光榮的顯現。
14: 衪為我們捨棄了自己,是為救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洗淨我們,使我們能成為衪的選民,叫我們熱心行善。
4: 但當我們的救主天主的良善,和衪對人的慈愛出現時,
5: 衪救了我們,並不是由於我們本著義德所立的功勞,而是出於衪的憐憫,藉著聖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禮,救了我們。
6: 這聖神是天主藉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豐富地傾注在我們身上的,
7: 好使我們因衪的恩寵成義,本著希望成為永生的繼承人。
根據弟鐸書的作者(按:連同弟茂德前後書,三封書信合稱「牧民書信」,新約釋經學家和研究保祿的專家都認為並非出自保祿之手,而是托名給保祿的),我們這些身為基督徒的人,靠著在基督內天主的救贖德能,我們能為現在及將來而深具德行的於現世生活。無論希臘文化(見11-12節)或是〔先於牧民書信的〕聖經眾書卷均對這封書信的措詞用字有深遠的影響。在第11節中,「天主救眾人的恩寵已經出現」,此處「天主的恩寵」被擬人化了。在牧民書信的其他地方,也是「基督」祂出現(2:13; 弟前6:14; 弟後1:10, 4:1,8);是故祂成了「天主救眾人的恩寵」於歷史中的實現。這「救眾人的恩寵」不單是為一些人,而是為「所有人」(見3:2, 8; 弟前 2:1,4; 4:10)。第12節中的「教導我們」,指出天主為信者完成了一件希臘-羅馬社會珍而重之的事,即真正的教育。這是可對抗不虔誠,和那些相反虔誠和忠誠的惡行,並促進一個完整的聖善生活。而在第13節中,「我們偉大的天主及救主耶穌基督光榮的顯現」,牧民書信視基督為隸屬於天主,且授了祂,那天主於過去及將來的彰顯者,跟天主同樣的名號。於此祂接受了天主這名字。而讀經第一部分(2:11-14)的最後一節,即第14節,實是作者以刻板的言辭,要求信友就基督的救世工程作出具道德倫理的回應。「是為救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洗淨我們,使我們能成為衪的選民」,這是在聖經中天主所作出的承諾(則37:23; 詠130:8; 出19:5),透過基督的自我奉獻得以完成。
作者於本章的前10節都是在給予基督徒實用的指示,而給出他這些指示的主旨:基督徒生活是建基於在基督身上彰顯的救恩,就像在哥2:6-3:4中所寫的一樣.
這主日讀經二第二部分(3:4-7)的主題,是在基督內更生。基督徒行動的根基是來自從基督所帶來的救恩:我們只可靠天主的仁慈(這一詞是來自受公元前4-1世紀的希臘語言和文化影響的政治-宗教專門用語),才從一眾罪人之中被解救出來。讀經的第5節實是有關由基督所贏得的救恩是如何在個人層面上起作用的豐富陳述。甫開始,作者就把人類毫無價值的善功與天主的慷慨憐憫相比。這並非由保祿所作出的典型的比較,即有關因信成義和因由法律而來的功勞而成義之間的比較;這裏的問題並不一樣。「聖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禮」再度呈現出看聖洗聖事的新角度。保祿就聖洗聖事而作的比喻主要是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羅6:4)。但此處,「在基督內」的概念並不清晰。「重生」一詞是純粹的哲學用語,指畢達哥拉斯學派中有關靈魂的輪迴,來表達復活後基督徒的新生命。這「重生」是靈性上的更新,如格下5:17;羅8:1-2;迦5:16-24。分別從兩者中清晰可見,聖洗聖事只是一個開始,更新會逐步的工作,參見格下4:16。牧民書信中「永生」(第7節)的概念跟保祿和若望的很不一樣。就牧民書信而言,「永生」是將來的事,而為保祿和若望,我們已獲得了「永生」,而我們所期待的,只是「永生」的彰顯。這就是牧民書信常抱有希望。
福音:路3:15-16, 21-22
15: 那時,百姓都在期待(默西亞),為此,人人心中推想:或許若翰就是默西亞。
16: 若翰便向眾人說道:「我固然以水洗你們,但是比我強的一位要來,就是解衪的鞋帶,我也不配。衪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
21: 眾百姓受洗後,耶穌也受了洗;當衪祈禱時,天開了;
22: 聖神藉著一個形像,如同鴿子,降在衪上邊;並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喜悅。」
人人(第15節),外文作「all」,即所有人,這裏表達出路加福音的普世性主題。以水洗(第16節)就指出若翰是低於耶穌的。若翰用的是潔淨的水;而耶穌將要用更高尚的聖神和火。在宗2章路加將會展示出聖神的火是如何在人身上工作的。比我強的一位(同上),儘管對讀者來說,這是清楚的指向耶穌,但這一表達式的準確意思卻十分含糊。在路加福音內,這一表達式可能是指向11:20-22的主題:就擊退魔鬼的能力來看,耶穌比若翰強。若翰甚至連替耶穌解鞋帶,此等奴隸工作也不配(見宗13:25)。
眾百姓(21節)承認他們需要回應天主的計劃,到該時為止這計劃是由若翰的宣講來揭示的(見7:29-30)。耶穌也受了洗並在祈禱(同上):耶穌順服於若翰的洗禮,是要展示祂與由若翰所宣講的天主救恩計劃的聯結。路加的三步救恩史的看法可見於,在他要寫耶穌受洗前,就把若翰打入監牢(3:19),將他從接下來的場景中移走。對這現象,我們有一個更簡單的文學解釋。根據路加的文學風格,是會在進入新的畫面之前把舊有的角色移走(見1:56),而亦因此,路加把若翰從畫面中移走。隨著若翰從畫面中退下,耶穌徐徐入幕,天主的末世恩典──聖神──就降在祂身上。值得一提的是,耶穌的前驅若翰,因為他的職務而被收監。若翰連解鞋帶也不配的那位,也將遭受同一命運。儘管路加對耶穌受洗的敘述深富神話意味,我們不可說路加福音中耶穌的洗禮可給候洗者甚麼事前準備的榜樣,我們還可接受以下的解讀:耶穌在祈禱。在路加福音中,耶穌每次實行其〔傳教〕職務時,都會以祈禱開始,亦會以祈禱結束(22:46)。在醫治前(5:16)、在揀選十二宗徒前(6:12)、預言祂的苦難前(9:18)、在祂顯聖容前(9:28-29)、並在教導宗徒們祈禱前(11:1-2),耶穌都有先行祈禱的。祂為伯多祿祈禱(22:32)。祂曾在橄欖山上時曾一次(22:39-46),並在十架上時曾兩次(23:34,46)向天父祈禱。而且,路加在11:13中明確指出,聖神會被賜予作禱告祈求的人。但祈禱中的耶穌不單是基督徒的典範,也是在作救恩的中保。祈禱中的耶穌這一形象,是耶穌實踐救恩的德能來自天父的象徵。在這情況之下,那份德能是來自天主之神的恩寵。再者,隨著耶穌要在聖神內著手祂的傳教使命,祂的祈禱就可與路加在宗1:14; 2:1-13中對身負傳教使命的教會的誕生描述作個比較。天開了:這先知性和末世性的象徵指出天主的啟示就要來到(見則1:1;依64:1)。儘管3:22的聲音只是為耶穌的,但天開了(3:21)以及聖神藉鴿子之體形降下(3:22),是人人都看得見的天主顯現,只要是那些是有著信德之眼的人。
聖神(22節),就如《岳厄爾先知書》3:1-5所指出的,天主的末世重臨是以那具創造性和先知性的神的傾出為特徵的。那神現在停留在耶穌身上。在《宗徒大事錄》2:1-41中,路加將要敘述到同一個神的恩寵,並以伯多祿的講道來闡釋那恩寵,當中用的也是岳3:1-5。一如宗10:37-38和路4:16-21所示,那留在耶穌身上的聖神,是為了實現天主的旨意:去釋放那些被撒旦所束縛的,以及向貧窮人傳報喜訊。這對聖神的新恩寵的描述跟1:35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耶穌被描寫為正在接受聖神的恩寵,不是因為祂之前沒有這恩寵,而是因為路加在描述耶穌傳教工作的新階段。聖神藉著一個形象,如同鴿子,降在他上邊(同上;按:外文作「the Holy Spirit descended upon Him in a bodily form like a dove.」),當中的「in a bodily form」這表達式,在四福音中是路加所獨有的,其實是「真確的」的意思。如同鴿子(同上),看來是路加為了一些具希臘文化背景的讀者而把馬爾谷福音中「聖神有如鴿子降在他上面」(1:10)而稍作修改(按:馬爾谷福音是最早成書的福音書,其餘的兩部對觀福音都有以之為寫作來源)。儘管在創1:2; 8:8和申32:11中所提及的鴿子的意思並不可用以闡釋此段經文,然而鴿子在古時所帶有的三重意義卻值得我們玩味:牠的溫和、牠的叫聲像產痛的叫聲、牠飛的高(Jewish Symbols [NY, 1958] 8. 27-46)。鴿子象徵著男人和女人對愛、對生命和對與天主共融的希望。這些希望都已在耶穌身上實現,祂在聖神內打破了人與生命之間的隔膜,祂從死者中被提升到天主的右邊,祂並會把被許諾的聖神的生命賜給些呼求祂名的人。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同上):這句子,是詠2:7和可能依42:1的結合,稱耶穌為子為救主以承受從祂受生起(1:32,35)就本是祂的德能。在這故事的交匯點,當耶穌將要遊遍加利肋亞,以言以行宣講天主的國時,路加要提醒他的讀者耶穌是誰。在9:35,啟示耶穌的兒子身份之中,路加,當耶穌就要前往耶路撒冷面對死亡前,將再度提醒他的讀者,祂是天主子。在3:22和9:35中,耶穌都只是成為祂本來就是的,路加只是每次都給予他的讀者更多的細節,這些細節都當然是關於耶穌的,祂是天主子,以及關於天主的計劃。
梁展熙
參考資料:
- Collins,John J。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13: Isaiah。Bandra: St。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2001.
- Clifford,Richard J。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23: Psalms 73-150。Bandra: St。Paul Press Training School,2001.
- Brown, Raymond E. S.S., Joseph A. Fitzmyer S.J. and Roland E. Murray, O.Carm., eds. The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Avon, Great Britain: The Bath Press, 199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