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荒漠有繁花 言雖有盡意豈有窮
讀經一:依35:4-7a
雖然《依撒意亞先知書》第卅五章,在範圍上仍屬大部分學者認為《依》最早成書(約主前第八世紀──即亞述攻陷北國以色列之前)的《第一依撒意亞》(即依一至四十九章),但這一章的思想以至措辭都與四十至六十六章一致。因此,大部分非保守派學者也都假定依卅五章並非出自第一依撒意亞之手。至於何人才是這章的作者,學界並未有共識。但無論此人是誰,似乎仍有問題留下。這點,讓我們在讀過這篇詩歌之後再談。
又如常見,禮儀所安排的讀經一(4-7a節)並沒有讓我們完整地聆聽整篇詩歌(1-10節)。按美籍舊約學者奧斯維特所作的結構分析(John N.
Oswelt, 1986:621-622),這篇詩歌由三部分組成:一)序言:承諾曠野繁盛,怯懦者得到鼓舞(1-4節);二)正文:詳述這承諾的意義,並宣告救恩(5-7節);三)高潮:提到被救贖者可通往天主的大路(8-10節)。
可見,如果我們不把整首詩歌讀一遍的話,就會忽略了當中從總體籠統的場景集中到作者意圖要突出的一群人:那群正充軍在外,冀盼得到在熙雍與天主喜樂地共融的最特別許諾的人。
***
【1】曠野和旱地將要歡躍。讓荒漠歡呼吧!她將如番紅花簇般盛開。
【2】她定會盛開,並讓她歡躍高呼吧!。黎巴嫩的光榮將被交給她,[以及]嘉模(或譯:加爾默羅)和沙龍的光輝。他們將看見上主的光榮,我們天主的光輝。
【3】[你們要]堅強那雙疲軟的手!那雙蹣跚的膝[你們要]鞏固。
【4】[你們要]對那受驚的心說:[你們要]堅強!不要懼怕!看啊!你們的天主[的?]復仇將要來到;天主的報酬[將要來到?]。他將要來到,並將拯救你們。
【5】那時,盲人的雙眼將被打開。聾人的雙耳將被開啟。
【6】那時,瘸腿者將如鹿般跳躍。啞巴的舌頭將會歡呼。水將在曠野中破出,河流將在荒漠中[破出?]。
【7】炙熱沙漠要成沼澤,乾渴之地要有水泉,豺狼巢穴[要成]休憩之地,野草[要成為]蘆葦和紙莎草。
【8】那裏要有一條大路,它將被稱為神聖之路。不潔的[人]將不會在它上走過。
【9】那裏將沒有獅子,猛獸將不會走上[那裏]。它[=這一切?]將不會在那裏被找到。已被救贖的將要[在那裏]行走。
【10】被上主救贖的[人]將要回來,他們要在歡呼聲中回到熙雍,[有]喜樂永遠在他們的頭上。他們將得到歡欣和喜樂,悲傷和歎息將逃之夭夭。
***
在讀過這十節之後,相信大家都會有個問題:究竟作者是照字面地指從充軍塞外的回鄉,是象徵地指太平盛世的國度,還是靈修上的狀態?對這問題,奧斯維特提出一個有兩個層次的答案。
首先,既然這是篇詩歌──【按:從中譯本中實難以看出其文體,唯從希伯來原文看來,這十節卻屬詩體】,我們就不可將之全然簡化為一些知識陳述(propositional
knowledge)。詩歌本來就是訴諸人的感情。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可從中有所得著,因此價值較低。相反,由於詩歌可影響人的思考模式,以及驅使人去行動,因而更有價值。說到底,把文字的意境簡單化為只按字面意義理解的陳述,很難會是個恰當的詮釋理解方式。
其次,由於詩歌可表達出多重意思,因此我們可從上述問題中的所有可能性來理解它。當然,事實上它很可能是在講述充軍塞外者從巴比倫回來,但這不會是其意義之全部。因此,它也可能在描寫一個沒有恐懼、不公義、疾病和突發死亡的時空,然而它所用的卻仍舊是此時的語言。同樣,這篇詩歌提到神聖、潔淨和智慧,卻也大部分是用軀體的、物質的用語。換言之,我們不能夠絕對肯定地描述這救恩的結果如何。但至少我們知道:與主同行,就是在安穩中、在祝福中、在光榮中、在喜樂中行走。雖然這一切於此世都是有限的,但終有一天,這一切都會變得無限,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就好像祂一樣。
願上主祝福你、守護你,願上主使祂的臉光照你,施恩於你,願上主仰起臉眷顧你,賜你平安!(戶6:24-26)
梁展熙
Koehler, Ludwig, Walter Baumgartner, M. E. J.
Richardson, and Johann Jakob Stamm.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9.
Oswalt, John N. The Book of Isaiah: Chapters
1-39.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86.
信訊第275期-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