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
丙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讀經一: 創世紀 18:1-10
1. 天正熱的時候,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上主在瑪默勒橡樹林那裏,給他顯現出來。
2. 他舉目一望,見有三人站在對面。他一見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
3. 說:「我主如果我蒙你垂愛,請不要由你僕人這裏走過去,
4. 我叫人拿點水來,洗洗你們的腳,然後在樹下稍事休息。
5. 你們既然路過你僕人這裏,讓我拿點餅來,吃點點心,然後再走。」他們答說:「就照你所說的做罷!」
6. 亞巴郎趕快進入帳幕,到撒辣前說:「你快拿三斗細麵,和一和,作些餅。」
7. 遂又跑到牛群中,選了一頭又嫩又肥的牛犢,交給僕人,要他趕快煮好。
8. 亞巴郎遂拿了凝乳和牛奶,及預備好了的牛犢,擺在他們面前;他們吃的時候,自己在樹下侍候。
9. 他們對他說:「你的妻子撒辣在那裏?」他答說:「在帳幕裏。」
10. 其中一位說:「明年此時我必回到你這裏。那時,你的妻子撒辣要有一個兒子。」撒辣其時正在那人背後的帳幕門口竊聽。
11. 亞巴郎和撒辣都已年老,年紀很大,而且撒辣的月經早已停止。
12. 撒辣遂心裏竊笑說:「現在,我已衰老,同我年老的丈夫,還有這喜事嗎?」
13. 上主對亞巴郎說:「撒辣為甚麼笑?且說:像我這樣老,真的還能生育?
14. 為上主豈有難事?明年這時,我必要回到你這裏,那時撒辣必有一個兒子。」
15. 撒辣害怕了,否認說:「我沒有笑。」但是那位說:「不,你實在笑了。」
18:1-15 預告依撒格誕生
這是雅威典(譯按:Yahwist,即《梅瑟五書》四大寫作來源之一)中最可愛的故事之一。雅威典作者取材自一個常用的民間故事主題──獲款待的陌路人竟是來自天上的旅客的這麼一個故事。神聖的旅客們當然就賞賜了那些讓他們賓自如歸的人。以此主題,並緊靠著曠野待客之道的傳統,雅威典作者把對依撒格即將誕生的預告也交織在一起,使這故事向天主許諾的實現邁進一步。
在這段經文中的唯一真正問題,就是雅威與那三位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文中說雅威出現在亞巴郎面前,然後,突然間亞巴郎看見三人。這雅威與三客之說之間的遊走貫穿整個故事。我們很難決定作者的意思是甚麼。雅威是三者其中一位,或是三個全部才是雅威?或許作者取材自多神的來源,並且被迫不可改動太多。又或者,雅威典作者保持故事中的模糊性質,以告訴我們在世上圍繞著天主臨在的奧秘。
在閱讀這故事時,我們必須緊記,亞巴郎是位老人,而撒辣是位老婦。儘管準確的歲數,亞巴郎九十九,撒辣九十,是來自較晚期的司祭典傳統,但甚至連雅威典作者也認為亞巴郎和撒辣都衰老(12節)。而故事發生在瑪默勒橡樹林,這可是很適合天主顯現的神聖地方。在天氣酷熱之時,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這可是正午時份當曠野中大陽火燒地面人的唯一可處之所,尤其是一位很老、很老的人。在此不尋常時份,三人旅客突然造訪。誰會在這火灼之熱下走過?同樣令人驚奇的是,故事細節講到這老人跑上前去並跪伏至地。亞巴郎的所有行動都是過量的,指出他在懷疑他訪客身份不凡,並希望藉著展現他的好客之道以討得對他們的垂愛。
這是,亞巴郎變得極度嘮叨,與他後來的行為(9節)相去甚遠。他所提供的一口麵餅(文中「一點餅」)是極度數量的「客氣」描寫,因為他要撒辣把三斗細麵弄成餅,而三斗則相當於現在逾卅五升的容量,他也從牛群中選了最好的牛犢,並在餐中同時奉上凝乳(譯按:算是生芝士般的東西吧,或是可在義順買到的鮮牛乳片,只是不是一片片,而是一大塊的就是了)和牛奶。這可不是一點水和一口餅,而是皇帝進餐的排場。作為一位好的東道主,亞巴郎當然要侍奉左右,而一如傳統,撒辣並不在場,因為女人不可與男人同食。但她卻在這帳幕中的附近,一如故事後來的發展告訴我們的一樣。
餐後,客人們問了一道使故事的聽眾愕然的問題(9節)。根據曠野待客之道,一位客人的任何要求都必須得到應允。這包括與主人的妻子尋歡。當然,這樣的要求相當無禮,但一位客人的要求不可拒絕。亞巴郎突兀的回答正好指出了這點。正在帳幕門口竊聽的撒辣,定必也覺得這要求相當幽默。她或許過去曾是位可人兒(12:10ff.),可現在她已年華老去。
原來那並不是一個使人愕然的要求,而是要引出亞巴郎期待已久的後裔的誕生的宣告。客人們留意到撒辣的暗笑和內心的思想肯定已使她心緒不寧,因她立刻否認她曾笑了。但客人們不容她的否認存在,而故事中的最後一句:「你實在笑了」或許能提醒懂希伯來語的讀者,那應許的兒子的名字──依撒格(Isaac)──意指「笑聲」(Laughter)。
答唱詠 詠15:2-3,3-4,5
1達味詩歌。上主,誰能在你的帳幕裏居住?上主,誰能在你的聖山上安處?
2只有那行為正直,作事公平,從自己心裏說誠實話的人,
3他不信口非議,危害兄弟,更不會對鄰里,恃勢詆欺,
4對作惡犯罪的人睥睨,對敬畏天主的人重視;宣誓雖損己,亦不作廢,
5從不放債,貪取重利,從不受賄,傷害無罪;這樣行事,永定不移。
聖詠15篇
這篇聖詠,像聖詠24篇,就容許以色列民進入聖殿的儀式作出反省。聖殿並不像聖堂一樣,人人可隨時進入。那是天主的家,只可在某一定時間,在一些相應的條件下才可內進。人必須由司祭批准進入。訪客必須回答由看門司祭所提的問題:「誰可逗留在『你的帳幕』裏?」(「你的帳幕」是耶路撒冷聖殿的傳統稱呼)。在2-5節的回答是一連串十二道條文,總結出盟約的守則。沒有對盟約(譯按:指舊約)的承諾,沒有皈依,人不能進入上主的臨在。這篇聖詠展示出與上主的相近不只是有關外在的儀式;也要求從心而來的承諾。
讀經二: 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1:24-28
24. 如今我在為你們受苦,反覺高興,因為這樣我可在我的肉身上,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
25. 我依照天主為你們所授與我的職責,作了這教會的僕役,好把天主的道理充分地宣揚出去,
26. 這道理就是從世世代代以來所隱藏,而如今卻顯示給祂的聖徒的奧祕。
27. 天主願意他們知道,這奧祕為外邦人是有如何豐盛的光榮,這奧祕就是基督在你們中作了你們得光榮的希望。
28. 我們所傳揚的,就是這位基督,因而我們以各種智慧,勸告一切人,教訓一切人,好把一切人,呈獻於天主前,成為在基督內的成全人;
29. 我就是為這事而勞苦,按祂以大能在我身上所發動的力量,盡力奮鬥。
1. 我實願意你們知道:我為你們和那些在勞狄克雅以及所有未曾親眼看見過我的人,作如何的奮門,
2. 為使他們的心受到鼓勵,使他們在愛內互相連結,充分的得到真知灼見,能認識天主的奧秘──基督,
3. 因為在衪內蘊藏著智慧和知識的一切寶藏。
1:24-2:3由宗徒傳下來的啟示的奧秘
《致哥羅森人書》的作者,以保祿的身份,告訴我們福音職務的本質、內容和潛在危險。作者呈現出一幅理想化的圖畫,模糊地置身於保祿職務的歷史背景之中。由此,為基督徒團體所受苦的身負職務者滿懷喜樂來承受這一切,緊隨著保祿的榜樣(斐1:18; 2:17)。他們的肉身承受著基督復活前所承受著的同樣磨難,因為這些磨難都沒有以祂的死亡為終止。因此,可以說,是身負祂職務的人在填補基督苦難中缺少的部分。跟基督一樣,他們的受苦都是為祂的身體──教會(見18上節)。身負這普世教會職務的人,浸入這宗徒傳統之中──也正正是作者託保祿之名寫作的原因──是由天主所派遣以使天主聖言完滿地為世人所知(保祿不大可能說他是「為你們」被派遣宣講,若根據他在2:1所述,他們還未曾見過他!)。這天主聖言被稱為奧秘,是那現在已向眾聖者所啟示的(見2節)但從前是隱藏的。更具體地說,這奧秘就是基督自己,祂透過人的宣講而在聽者中、在外邦人中臨在,一如天主所計劃的。天主想要使光榮的富饒、光榮的希望──即基督──都獲萬民所知。這是身負職務者所宣講的同一的基督,而這宣講則藉著以「所有」智慧勸化和教導「每個」人,好使「每個」人都作為完美的人。(類似措詞可見於9-11節)。完美只來自「基督之內」,即來自祂身體之內而非之外(斐3:12-15上)。在基督內獲得完美是宣講的目標,而這目標自身就是一項工作和一項掙扎,但這更是在位於身負祂職務者之內工作的基督能量的強大力量之下所必須完成的。
在這宗徒職務普遍化的圖畫之後,作者簡短地觸碰一下歷史背景,提及了哥羅森人、勞狄克雅人,以及其他許多保祿沒有親身遇見的人(1:7-8)。那非個人的語調幾乎立刻就出現了,然而當作者祝願「他們的」(而不是「你們的」)心要堅強,而且這份堅強是要伴以他們在愛內的團結和進入「所有」預定的明理的財富之中。說到底,這就是對天主奧秘的知識,也就是基督本身,因為就「所有」智慧和知識的寶藏都隱蔽在祂內。
福音: 路加福音 10:38-42
38.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
39. 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衪講話。
40. 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吧!」
41. 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妳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
42. 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10:38-42 瑪爾大和瑪利亞
從好撒瑪黎雅人故事來作判斷,瑪爾大本該因著她對耶穌作的實際服侍而備受讚賞。她的行動,事實上,既沒被讚賞亦沒被斥責,但她卻被要求重新審視她的對事物的輕重判別。整個福音並不單單裝載於對別人的愛德服務之內,無論這是多麼重要。基督徒的門徒身份,其首要就是對耶穌的順服。我們必須留有時間聽祂的「話」(39節中取用希臘語單數);向耶穌奉獻是所「需要的唯一一件」。這份關係以愛德服務來展現自身,但若沒有祈禱,對別人所需的關注就或許不是愛了。
那麼,好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和瑪爾大與瑪利亞的故事,是要以相反的次序來說明那道雙重命令的(10:27):那撒瑪黎雅人的行動是強調對鄰人的愛;瑪利亞的行動是強調對天主的愛。
譯自:
Bergant, Dianne; Karris, Robert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57, 758, 957, 11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