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讀經釋義] - 求則得, 覓則獲, 叩則為爾開 - 2010年7月25日 - 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2010年7月25日
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主日讀經釋義

讀經一: 創世紀 18:20-32

16. 後來那三人由那裏起身,望著索多瑪前行;亞巴郎送他們,也一同前行。
17. 上主說:「我要作的事,豈能瞞著亞巴郎?
18. 因為他要成為一強大而又興盛的民族,地上所有的民族,都要因他蒙受祝福;
19. 何況我揀選了他,是要他訓令自己的子孫和未來的家族,保持上主的正道,實行公義正道,好使上主能實現他對亞巴郎所許的事。」
20. 上主於是說:「控告索多瑪和哈摩辣的聲音實在很大,他們的罪惡實在深重!
21. 我要下去看看,願意知道:是否他們所行的全如達到我前的呼聲一樣。」
22. 三人中有二人轉身向索多瑪走去;亞巴郎卻仍立在上主面前。
23. 亞巴郎近前來說:「你真要將義人同惡人一起消滅嗎﹖
24. 假如城中有五十個義人,你還要消滅嗎?不為其中的那五十個義人,赦免那地方嗎?
25. 你決不能如此行事,將義人同惡人一併誅滅;將義人如惡人一樣看待,你決不能!!審判全地的主,豈能不行公義?」
26. 上主答說:「假如我在索多瑪城中找出了五十個義人,為了他們我要赦免整個地方。」
27. 亞巴郎接著說:「
28. 我雖只是塵埃灰土,膽敢再對我主說:假如五十個義人中少了五個怎樣?你就為了少五個而毀滅全城嗎?」他答說:「假如我在那裏找到四十五個,我不毀滅。」
29. 亞巴郎再向他進言說:「假如在那裏找到四十個怎樣?」他答說:「為了這四十個我也不做這事。」
30. 亞巴郎說:「求我主且勿動怒,容我再進一言:假如在那裏找到三十個怎樣?」他答說:「假如在那裏我找到三十個,我也不做這事。」
31. 亞巴郎說:「我再放膽對我主進一言:假如在那裏找到二十個怎樣?」他答說:「為了這二十個,我也不毀滅。」
32. 亞巴郎求:「求我主且勿動怒,容我最後一次進言:假如在那裏找到十個怎樣?」他答說:「為了這十個我也不毀滅。」
33. 上主向亞巴郎說完話就走了;亞巴郎也回家去了。

18:16-33 亞巴郎為索多瑪祈求寬赦
這一段聖經顯然並非取自古老傳統,而是由雅威典作者自發創作的。當中我們可找到在兩段簡短對話中所呈現的較為發達的神學思想。在第一段對話中(17-18節),思憶起那許諾(12:2-3),雅威決定告訴亞巴郎有關對索多瑪所作的審判。天主的旨意和行動,之前是隱藏的,而現在就向被揀選的那一位──亞巴郎──所啟示,好使他能教導他的後裔有關天主的正義。因此,索多瑪的毀滅對以後的世代來說是很具告誡意味的。

而第二段對話是發生於亞巴郎與雅威之間的。這充其量是對東方議價技巧的一個富娛樂性的例子而已,但其隱藏的思想則相當嚴重。這是有關正義的問題:因為大多數人都有罪,然後把無論數目多麼少的無辜者一同處理,這是否正義?無辜者是否重要得可抵鎖惡人的懲罰?兩者之間的張力是由亞巴郎所造成的,他儘管順服於雅威,也膽敢進入辯論並步步進迫,把為拯救該城所需的義人最低人數一減再減。在對話中被啟示出來的不單是雅威的耐性,更是祂願意為少數無辜者而把懲罰擱置一旁。

答唱詠: 詠138:1-2, 2-3, 6-7, 7-8

1達味作。上主,我要全心稱謝你,因你俯聽了我的懇祈。我要在眾神前歌頌你,
2朝你的聖所伏地致敬;為了你的仁慈至誠,我必要稱謝你的聖名;因為你把你的名號和你的諾言,在萬物與萬民的面前發揚彰顯,
3我幾時呼號你,你就俯允我,並將我靈魂上的力量增多。
4地上萬君聽你口的諭旨;上主,他們都必來讚頌你,
5並歌頌上主的作為說:上主的光耀偉大無比!
6上主尊高無比,仍垂顧弱小,惟對驕傲的人,卻遠遠旁眺。
7我若處於困難中,你必保全我的性命,你用右手救我,伸手拒抗仇人的憤恨。
8上主必替我完成這工程;上主,你的仁慈永遠常存,求你不要放棄你的作品。

聖詠138篇
聖詠作者感謝雅威,告訴聖殿中的人民雅威如何聽到他的哀號並從速救援了他。雅威行動不是因為聖詠作者的德行,而是因為雅威自己富憐憫的忠誠(1-3節)。這事件並不是一個以色列子民個體與雅威之間的事;這事偉大得足以驅使世上萬邦讚美天主的榮耀和天主對人民的關顧(4-6節)。得救後,聖詠作者相信雅威將在危難的時刻常伴左右,繼續著祂早前的保護(7-8節)。


讀經二: 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2:12-14

9. 因為是在基督內,真實地住有整個圓滿的天主性,你們也是在衪內得到豐滿。
10. 衪是一切率領者和掌權者的元首,
11. 你們也是在衪內受了割損,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損,而是基督的割損,在乎脫去肉慾之身。
12. 你們既因聖洗與衪一同埋葬了,也就因聖洗,藉著信德,即信使衪由死者中復活的天主的能力,與衪一同復活了。
13. 你們從前因了你們的過犯和未受割損的肉身,原是死的;但天主卻使你們與基督一同生活,赦免了我們的一切過犯:
14. 塗抹了那相反我們,告發我們對誡命負債的債卷,把它從中除去,將它釘在十字架上;
15. 解除了率領者和掌權者的武裝,把他們公然示眾,仗賴十字架,帶著他們舉行凱旋的儀式。

2:9-15 基督傑出卓越
回到較早前的課題,尤其是在1:15-20中基督聖詩中所提到一些主題,《致哥羅森人書》的作者再次談論基督的救世角色。作者在此以較那聖詩更清晰的措詞來闡明,神性天主性的「完滿」具形體地寄居於基督內(見1:19);基督是所有掌權者和宰制者(1:16)的元首(1:18),而對作者所屬的團體來說,這一切說法都具有深遠的後果。他們在基督內「分享這份完滿」(1:9)因為他們就是祂的身體。一如割損禮為猶太人來說是天主盟約的標記,所以藉著洗禮外邦人基督徒成了一個盟約的民族。那麼,洗禮為外邦人來說就是一種靈性的割損,當中他們與基督一樣,一同分享了祂的割損和祂死亡的洗禮,與祂同葬並分享了祂的復活(羅6:3-5)。於此,洗禮與初期教會的信仰宣認條文「天主從死者中使耶穌復活」(得前1:10)相互緊扣,甚至在今天的聖洗禮儀中也包括了對耶穌復活的信仰宣認。

在這篇就洗禮的討論中,保祿與《致哥羅森人書》的作者之間的兩個重要差別就漸漸浮上水面了(按:學界幾乎可以斷定《致哥羅森人書》並非出自保祿)。在《致迦拉達人書》和《致羅馬人書》中,保祿就外邦人毋須受割損提出猛烈的反對,所以他不大可能會以割損禮來與洗禮作正面對比,即《致哥羅森人書》的作者所做的。其次,與保祿相比之下,在《致哥羅森人書》中「現在」和「將來」之間的張長被大為削減。兩位作家都說基督徒已經與基督同葬,但對保祿來說,復活仍然是將來的事,儘管洗禮現在就帶領我們邁向新生命(羅6:4-5)。然而,在《致哥羅森人書》中,在洗禮中我們已經與基督一同復活,而保祿就「將來」的思想在這裏根本就沒有出現。

當這個團體還是異教徒──靈性上死去而且未受割損──天主就藉基督把生命帶給了他們,寬恕了他們所有靈性的罪債(並讓他們分享基督的割損──2:11),天主在靠著基督成事的贖世工程中的角色已被呈現出來。藉著將之與基督一同釘在贖世十架之上,天主已把這份債務表一筆勾消。這樣世俗權力的盔甲已被剝去,而隨著這些俗世力量與得勝的基督一同行進於勝利巡遊之中,它們更被公開地嘲笑戲弄。這幅想像是典型的軍隊勝利遊行,以把落敗的敵人置於勝利者的巡行隊伍之中來羞辱他們。


福音: 路加福音 11:1-13

1.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停止以後,衪的一個門徒對衪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
2. 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
3. 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
4. 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
5.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裏,給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罷!
6. 因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這裏,我沒有什麼可以款待他。
7. 那人從裏面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門已經關上,我的孩子們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來給你。
8. 我告訴你們:他縱然不為了他是朋友的緣故,而起來給他,也要因他恬不知恥地切求而起來,給他所需要的一切。
9.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
10. 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
11. 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
12. 或者求雞蛋,反將蝎子給他呢?
13. 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11:1-13 耶穌教導門徒祈禱
門徒們明白到與天父(以及耶穌)的正確關係是求之於祈禱的。耶穌,跟若翰洗者一樣,必定因著其使命而有著一套對祈禱的獨到見解。為回應門徒們的要求,祂啟示了《天主經》。這裏的故事背景是祈禱的時刻;在《瑪竇福音》中,《天主經》是《山中聖訓》的一部分(瑪6:9-13)。

把兩款《天主經》稍作比較便可發展兩者的結構和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反映出耶穌原來的教導。它們都在很早期就受著不同團體的傳統所影響。《瑪竇》的文本,是為禮儀所用的修改版,在禮儀中備受採用,直到今天;《路加》的較精簡的文本,儘管看起來不大熟悉,卻可能跟耶穌原本的措詞更相近。兩者都以耶穌對天主的獨特稱呼開始──「父親」(希伯來語:Abba),並首先為天主聖名的光榮和天主國的完整建立而祈禱。然後才轉向門徒們的需要:天主日復一復的保守看顧,以及在末世時要面對的「最後考驗」所需的祂的支持。儘管措詞稍有不同,兩者都把天主對我們的寬恕與我們對別人的寬恕連繫起來。

《睡夢中的訪客》的故事以及接下來的訓言都是對堅毅祈禱的強烈告誡。天主常以最適合我們的方式來回應我們祈禱,儘管這或許不是我們所期待或所喜歡的方式。《睡夢中的訪客》和《把蛇蝎給予子女的父親》這兩個故事內容看似過份的故事,就把以天父為難纏殘忍的思想說個明白。天主想要把為我們最好的給予我們──這最終就是聖神、末日的恩寵(見宗2:17)。「求…找…敲」是對求恩祈禱的三種不同的描寫;但「找」也意味著尋找天主國和與天主父的結合。


譯自:
Bergant, Dianne; Karris, Robert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58, 783, 957, 118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