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讀經釋義
丙年復活期第六主日
2010年5月9日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15:1-2,22-29
1.有從猶太下來的幾個人教訓弟兄們說:「若是你們不按梅瑟的慣例行割損,不能得救。」2.保祿和巴爾納伯同他們起了不少的爭執和辯論;大家就指定保祿和巴爾納伯,與他們中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見宗徒和長老,討論這問題。3.他們由教會送走之後,就路過腓尼基和撒瑪黎雅,沿途敘述外邦人歸化的事,使眾弟兄非常喜歡。4.他們到了耶路撒冷,為教會、宗徒和長老所歡迎,就報告了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5.卻有幾個信教的法利塞黨人起來說:「必須叫外邦人受割損,又應該命他們遵守梅瑟法律。」6.宗徒和長老們就開會商討此事。
7.辯論多時之後,伯多祿起來向他們說:「諸位仁人弟兄!你們深知,多時以前,天主就在你們中選定了,要藉我的口,為叫外邦人聽福音的道理而信從。8.洞察人心的天主,已為他們作了證,因為賜給了他們聖神,如同賜給了我們一樣;9.在我們和他們中間沒有作任何區別,因他以信德淨化了他們的心。10.既然如此,現今你們為什麼試探天主,在門徒的頸項上,放上連我們的祖先和我們自己都不能負荷的軛呢﹖11.但是,我們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正和他們一樣。」12.於是眾人都緘默不語,靜聽巴爾納伯和保祿述說天主藉著他們在外邦人中,行了怎樣大的徵兆與奇蹟。
13.大家都不出聲之後,雅各伯接著說:「諸位仁人弟兄,請聽我說!14.西滿述說了天主當初怎樣關心外邦人,由他們中選拔一個百姓,屬於自己名下;15.先知的話也正與此相合,如經上記載:『16.以後我要回來,重建達味已傾倒的居所;已坍塌了的,要把它重建而豎立起來,17.為的是其餘的人,即一切以我的名得名的民族,要尋求上主:18.這是很久以前,公佈這事的主說的。』19.因此,按我的意見,不要再加給由外邦歸依天主的人煩難,20.只要函告他們戒避偶像的玷污和奸淫,戒食窒死之物和血。21.因為自古以來,在各城內都有宣講梅瑟的人,每安息日在會堂中誦讀他的書。」
22.當時,宗徒和長老同全教會決定,從他們中選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安提約基雅。所派的,有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是弟兄中的領導人物。23.他們帶去的信如下:「宗徒和長老弟兄們,給在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里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弟兄們請安。 24.我們聽說有幾個從我們這裏去的,而並非我們所派去的人,講話擾亂你們,混亂了你們的心。25.我們取得同意後,決定揀選幾個人,派他們同我們可愛的巴爾納伯和保祿,到你們那裏去。26.此二人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已付出了自己的性命。27.我們派猶達和息拉去,他們要親口報告同樣的事。28.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29.即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奸淫;若你們戒絕了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們安好!」30.他們去後,就下到安提約基雅,聚集了眾人,遞上公函。31.人們讀了,對這勸慰的話都十分歡喜。32.猶達和息拉,因為他們也是先知,就講了許多話,勸勉堅固弟兄們。33.過了一些時候,弟兄們打發他們帶著請安的話,回到派他們的人那裏。34.【但是息拉決意留在那裏,只猶達一人回了耶路撒冷。】35.保祿和巴爾納伯卻留在安提約基雅施教,同別的許多人宣講主的道理。
15:1-21 外邦人爭議及耶路撒冷會議
因為安提約基雅教會要為在小亞細亞的傳教負責,因此這項傳教耶路撒冷教會亦要負責。一些皈依了的猶太法利塞人就安提約基雅的做法──為未行割損的外邦人付洗──提出反對。宗徒大事錄第十五章把這爭議描寫成救恩的問題──沒有割損,就沒有救恩。路加不會隱暪意見的不合,雖然他常被指責有這樣作過。在這裏他就展示出保祿和巴爾納伯的激烈爭辯。
那所謂的耶路撒冷會議以這安提約基雅做法的成果的報告開始。法利塞人堅持要外邦人基督徒行割損禮和遵守猶太律法。在許多的爭論過後,伯多祿敘述天主如何透過他的職務把聖神給予了外邦人,並以信仰潔淨了他們的心靈。因此他們不再是不潔或不堪去在朝拜中進入天主的臨在,好像一些猶太人所感覺的。這裏,伯多祿聽來好保祿:「但是,我們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正和他們一樣」(15:11)。
在伯多祿的神學原則的基礎上,巴爾納伯和保祿講述他們的經驗。天主透過他們在外邦人行了徵兆與奇蹟,就好像祂透過梅瑟在出谷事件中所做了的一樣。經驗展示出這做法結出好果實。
雅各伯給出了最終定案。他是耶穌的弟兄,也是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領導者。他以身為一位猶太人領袖模範而著名的。如果路加能出展示出雅各伯批准了外邦人基督信仰,他就能從因指責保祿而來的人生的刺拔去。因為在迦2:12(原來由雅各伯那裡來了一些人,在他們未到以前,他慣常同外邦人一起吃飯;可是他們一來到了,他因怕那些受割損的人,就退避了,自己躲開。)證明了來自雅各伯團體的人就是那些就安提約基雅對外邦人基督徒的做法提出反對的人。
聖經亦替安提約基雅的做法辯護,根據雅各伯的論據:「先知的話也正與此相合」(15:15)。它並利用了《亞毛斯先知書》9:11-12的希臘文本來說明聖經早以就以色列的復興和其他人類種族皈依主耶穌作出預言。換言之,聖經已預言了在《宗徒大事錄》一至六章(以色列的復興)和十一至十五章(外邦人的皈依)所描述的事。一切都是依照天主的計劃。
因此,基督徒不應為外邦人的皈依添加障礙。他們所要求的妥協,應該是使基督徒猶太人和他們的非猶太裔基督徒能同枱而食就足夠了。這些妥協中,有三條是有關進食的律法和避免進食祭祀邪神的肉。第四條則是與不合法的性行為(希臘文作porneia)有關的;這一句的含意並不清晰。這大概是指親屬間的婚姻,是猶太人所禁止的。但亦有些人認為這是指一般的有關性的不道德,這亦是外邦人常被猶太人批評的主因。新約的書信經常要求外邦人皈依者要改變他們的性習慣。首當其衝的是通姦、娼妓等,這些都會逐漸損害家庭。新約的倫理道德觀,無論是在第一世紀還是今天,都是與流行文化反其道而行的。而這四條規定要求皈依者要改變的,其實就只是那些會威脅到基督徒團體或其基本單位──家庭──的有關行為而已。
如果在《宗徒大事錄》第十五章所把到會議與保祿在迦2:1-10所提及的是同一個會議的話,那麼這妥協(為使在混合教會中的基督徒猶太人和外邦人能同枱而食)可能會在往後引起問題和其他會議。或許是在迦2:11-16所提到的有關與外邦人基督徒同食的問題(經文中並沒有給出解決方案),也與這裏所描述的首次會議有關。儘管保祿沒有在他的書信中提及過,這道《宗徒法令》在路加寫《宗徒大事錄》,即約一世紀末、二世紀初時已經生效。
在15:21中提到梅瑟在文明世界被宣講,很可能是暗示這些與猶太人有來往的外邦人對這些要求已不陌生。這些要求很可能已被整個羅馬帝國的外邦人所接受。因此,或許它們又未必會為外邦人的皈依造成障礙。
15:22-35 致書及派員前往安提約基雅
這是息拉首次以領導者和先知的身份出現,並被耶路撒冷教會揀選伴同保祿和巴爾納伯把《宗徒法令》帶到安提約基雅。只有一些少量的小牛皮手抄本上載有15:34「但是息拉決意留在那裏」或相類似的內容。後來的抄寫者明顯地想為15:40中息拉的出現,即當保祿把他當作新夥伴一起從安提約基雅離開作解釋。
這封書信是以當時標準的希臘方式寫成的,包括了開首與結尾。但就沒有在新約書卷的書信中可見的那些基督徒式的問候與祝頌語。
這封信推薦了保祿和巴爾納伯,猶達和息拉。而他們四位就保證了書信的真確性並解釋其中的意思。這步驟是必須的,因為書信以前是手遞的。從前並沒有郵寄系統可供基督徒使用。
宗15:32提到猶達和息拉是基督徒先知。宗13:1曾在在安提約基雅的先知中點出巴爾納伯和保祿的名字。由於我們基督徒先知所作的事或他們如何說話所知甚少,宗15:32是重要的一節。這一節指出在基督徒教會中先知的其中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勸勉和堅固他們所屬的團體(亦見格前十四章)。保祿和巴爾納伯屬於安提約基雅團體。猶達和息拉仍然是耶路撒冷教會的一部分,並在幫助了在安提約基雅的女兒教會後回到那裏。這一整段讀經就一個較年長的教會如何以派遣幫手去幫助一個較年輕的教會提供了牧民智慧。
答唱詠:詠67:2-3,5,6,8
【答】:天主,願萬民都稱頌你,願列邦都讚美你!(詠67:4)
或「亞肋路亞」
領:願天主憐憫我們,並祝福我們,以自己的慈顏容光,照耀我們!願世人認識他的道路,萬民得知他的救贖。【答】
領:萬民都要踴躍歡欣;你以正義統治世人,且在地上領導萬民。【答】
領:天主,願萬民都稱頌你,願列邦都讚美你!願天主祝福我們。願萬民都敬畏天主!【答】
聖詠第六十七篇
這篇聖詠反映出會眾迴響著著名的亞郎的祝福(見戶6:24-26:願上主祝福你,保護你;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願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的一段聖殿禮儀。人們確認了司祭的祝福(2節),並察覺到他們由天主所給予的富庶見證著他們天主的仁慈和德能(3節)。聖詠中的首兩段疊句,在邀請著列國去明認雅威(4節),並作為雅威在引領列國萬邦的前言;第二段疊句(6節)就作為雅威使大地豐碩的前言。
讀經二:默示錄21:10-14,22-23
9. 那拿著七個滿盛最後七種災禍盂的七位天使,其中有一位來告訴我說:「你來!我要把羔羊的淨配新娘指給你看。」
10. 天使就使我神魂超拔,把我帶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將那從天上,由天主那裏降下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給我看。
11. 這聖城具有天主的光榮;城的光輝,好似極貴重的寶石,像水晶那麼明亮的蒼玉;
12. 城牆高而且大,有十二座門,守門的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寫著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
13. 東面三門,北面三門,南面三門,西面三門。
14. 城牆有十二座基石,上面刻著羔羊的十二位宗徒的十二個名字。
15. 同我談話的那位天使拿著金蘆葦測量尺,要測量那城、城門和城牆。
16. 城是四方形的,長寬相同。天使用蘆葦測量尺測量了那城,共計一萬二千「斯塔狄」,長、寬、高都相等;
17. 又測量了城牆,有一百四十四肘;天使用的,是人的尺寸。
18. 城牆是用水蒼玉建造的,城是純金的,好像明淨的玻璃。
19. 城牆的基石,是用各種寶石裝飾的:第一座基石是水蒼玉,第二座是藍玉,第三座是玉髓,第四座是翡翠,
20. 第五座是赤瑪瑙,第六座是斑瑪瑙,第七座是橄欖石,第八座是綠柱石,第九座是黃玉,第十座是綠玉,第十一座是紫玉,第十二座是紫晶 。
21. 十二座門是十二種珍珠,每一座門是由一種珍珠造的;城中的街道是純金的,好似透明的玻璃。
22. 在城內我沒有看見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
23. 那城也不需要太陽和月亮 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燈。
24. 萬民都要藉著她的光行走,世上的君王也要把自己的光榮帶到她內。
25. 她的門白日總不關閉,因為那裏已沒有黑夜。
26. 萬民都要把自己的光榮 和財富運到她內。
27. 凡不潔淨、行可恥的事及撒謊的,絕對不得進入她內;只有那些記載在羔羊生命冊上的,纔得進入。
21:9-21 羔羊的新娘
在這裏要提到新娘的神視,是有意要使我們記起巴比倫的淫婦的神視。其實兩城都是雙方的相對類型(antitype)。有關這城的許多圖象都來自厄則克耳:山上的城是來自則40:2;充滿著天主光榮的城是來自43:2-4。有關牆的描寫主要來自40:5;48:31-35,儘管其他有關耶路撒冷的牆的先知性描寫也有可能與這段經文有關(見耶30:18;依26:1; 60:10, 18; 62:6)。看守者天使出現於則49:12(也見於依62:6, 10)。厄則克耳版本的大門代表著十二支派(43:31-34)。對《默示錄來說,那十二位是指宗徒。文中對厄則克耳圖象的利用就由對新娘的描述轉移為對那城市的建築特色。
接下來的行動接續著那圖象。好像厄則克耳(第四十章),看見的人在量度那城。量度的結果強調著城市的完美和大小。在牆上的石看來是基於出28:17-20(亦見於39:10-13; 36:17-20)。一些釋經者嘗試就這些石頭作占星術的解釋。如果作者對這些傳統那麼通曉的話,那麼他就不會不指出他是利用著那套象徵系統來描寫那城。
21:22-27 在城中的神聖(天主的)臨在
當我們知道在厄則克耳時代,聖殿還未在耶路撒冷之後,我們就明白到在文中對那城市的描述與其在《厄則克耳先知書》中所描述的原型有所不同。天主和羔羊的臨在,就使得那整個城市成為一座聖殿。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比喻被用以描述在城中的神聖臨在;這是建基於60:1-20。在這段經文中絕大部分的元素都可在那段經文找到。上主的光榮充滿了耶路撒冷,所以她不需要天體來提供光明(60:19-20;亦見於依24:33)。地上諸王都帶來他們的財富(60:3, 11)。城市的大門時常保持開啟(60:11上)。那城市就是神聖。沒有任何凡俗之物可以進入。只有義人住在這城中(60:21;亦見於依35:8; 52:1;則44:9)。《默示錄》利用了依撒意亞的神視,並就羔羊和生命之書的圖象作了適當的增加。神聖臨在的光榮在天主與羔羊兩者間分享。那些住在城中的義人都是忠信的基督徒。
福音:若望福音 14:23-29
22. 猶達斯──不是那個依斯加略人──遂問他說:「主,究竟為了什麼你要將你自己顯示給我們,而不顯示給世界呢?」
23. 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
24. 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
25. 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
26. 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
27. 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心裏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
28. 你們聽見我給你們說過: 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裏去,因為父比我大。
29. 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我。
30. 我不再同你們多談了,因為世界的領袖就要來到; 他在我身上一無所能,
31. 但為叫世界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命令我,我就照樣去行;起來,我們從這裏走罷!」
14:22-31 猶達的過場
耶穌怎麼那麼奇怪,當猶達和其他人在期待一個伴隨著可畏的天上光芒的光榮的可見再來時,耶穌卻只全在說著這聖神的回歸、同住,並共聖父和門徒們團結起來。「主,究竟為了什麼你要將你自己顯示給我們,而不顯示給世界呢?」(22節)。耶穌的回答幾乎在迴避著那條問題,而只是在強調著一直所宣講的一樣。祂和聖父會臨到那些去愛的人身上,並與他們同住(23-24節)。這一點,對若望來說,就那最重要的上主的來臨,希臘文parousia。這來臨是直接與那位護慰者有關的,聖父要派遣祂去指示和提醒。若望的團體顯然是一個護慰者的團體,他們懷有信心,那位聖神,耶穌的聖神,仍與他們同在,提醒著他們,並替他們詮釋著,耶穌的話語,並以上主的言語和智慧指示著他們。這部福音肯定就充滿著護慰者的提醒和指示。
在若望的團體中,人們因等待著一個遲到的來臨(1, 27節)而導致的恐懼和苦惱都要向平安──基督的恩賜──讓路,都要向喜樂──是屬於他們的──讓路,因為他們知道,耶穌已回到天父那裏,因為祂是祂的來源,所以「比我大」(28節)。
梁展熙
譯自:
- Bergant, D., Karris, R.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768, 1005, 1055, 1056, 12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