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讀經釋義
丙年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2010年6月20日
讀經一:匝加利亞先知書 12:10-11
10. 我要對達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傾注憐憫和哀禱的神,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那一位:哀悼他如哀悼獨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長子。
11. 在那一天,在耶路撒冷必要大舉哀悼有如在默基多平原中的哈達得黎孟的哀悼。
12. 全國將要哀悼,各家各族,成一夥,他們的女人一夥;納堂家一夥,
13. 肋未家的家族一夥,他們的女人一夥;史米家族一夥,他們的女人一夥;
14. 其餘所有的家族,各家各族合成一夥,他們的女人一夥。
13:1. 在那一天,為達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將開放一個水泉,為洗滌罪過和不潔。
12:10 – 13:1 在耶路撒冷的哀悼
由於這段與前節的從耶路撒冷中解放的畫面(12:1-9)完全斷開,以致於一些聖經版本將這一段改置於11:4-17之後。然而,上一段經文(12:1-9)的背景以其對悔改的要求在替讀者準備閱此段經文。而特別難以解讀的10節,將重現於若望著作之中(若19:37;默1:7)、在韓德爾的《彌賽亞》(按:此乃基督新教的譯名,即默西亞)之中,並在基督徒對被釘耶穌的敬禮之中。
10上節承諾了天主的恩賜,「憐憫和哀禱的神」,給予「達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除了軍事上的勝利(2-4節;6-9節)和對天主德能的明認(5節)以外,整個社區團體將要參與一份內在的心靈的更新(試比較則36:26-27; 39:29;岳3:1-2[2:28-29])。悔改的「恩賜」以皈依的焦點的方式出現。這是與一項特定的事件相連的:「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那一位」。然後,強烈而大規模的哀悼接著出現(10下-14節)。
誰已被「刺透」了?在這裏,希伯來文手抄本與希臘文手抄本就出現了不同。有些作「他」,有些則作「我」。兩者之中,較難讀懂的「我」被認為是更好的。作「他」的修訂拒絕了天主是被刺透的那位的可能性。更有些聖經注釋者就「刺透」一詞提出問題。句子的意思是字面的意思嗎?是比喻嗎?(見哀4:9;箴12:18)。相同的問題在比較10節與依53:5時出現,這兩節是完全相同的。
絕大部分的聖經注釋者都認為這句應根據字面意思作解。不過,他們對被刺透者的身份就有著不同的見解。可能性包括:一位天主的代表;一個群體,如瑪加伯(Maccabee)時代猶大的諸殉道者;曾被謀殺的一位歷史人物,如約史雅(Josiah)、敖尼雅三世(Onias III),或西滿.瑪加伯(Simon Maccabeus);一位被官方驅逐的精神領袖;在匝11章中的善牧。無論如何,他的身份仍然不明。當中唯一的「事實」就是一個人被耶路撒冷的居民所殺。哀悼和悔改就緊接而來。
10下節則開始對這次哀悼作詳細的描寫。失去的尤其慘痛。這描寫使我們記起埃及人痛苦他們的首生(出4:22)和達味哀哭他的首生(撒下12:15-23)和阿貝沙隆(撒下18:32)。
這兩幀圖象就指出這次哀慟的強烈性(11節)。哈達得黎孟(Hadadrimmon)這名字使我們知道當時,因著異教季節之神哈達得(Hadad)和黎孟(Rimmon)而來的於春秋兩季所行的哀哭儀式。默基多(Megiddo)這名字則使我們記得那備受愛憐的約史雅王被行刺(公元前609年)的地點。當時,在那地方要年年舉行對他的哀悼(見編下35:24-25)。
全國及其所有子民都參與了這哀悼。首先有皇族(12節;見撒下5:14),然後司祭族(13節;見戶3:18),最後是其他每個人(14節)。詞語「他們的女人」(5次)指出在哀悼時的男女分隔。
「在那一天」哀悼是與「在那一天」有洗滌罪過和不潔的機會相連的(13:1),這洗滌包括從所有人的不對的行為、儀式上和情慾的上的不潔。在本卷的較早前提到了耶叔亞(Zerubbabel)和整個團體的潔淨儀式(見匝3:4, 9)和一個根據《厄則克耳先知書》中的一個類似的許諾(見則36:25)。
在依53:5中天主的傳訊者(messenger)的被刺透和死亡是與罪過的赦免有關的。然而在13:1,匝加利亞卻不把被刺透的那一位與「僕人」視為同一個人。那水泉的身份,那水泉與「那被刺透的人」之間的關係,及其對整個團體的效用都是令人費解的。對我們來說,這詮釋尤其困難,因為基督徒傳統都以12:10和13:1指向耶穌。
答唱詠:詠63:2, 3-4, 5-6, 8-9
【答】: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詠63:2)
領: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急切尋覓你。我的靈魂渴慕你,我的肉身切望你,有如一塊乾旱涸竭、無水的田地。【答】
領:昔日,我曾在聖殿裡瞻仰過你,為看到你的威能,和你的光輝。因為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寶貴,我的唇舌要時常稱頌你。【答】
領:我要一生一世讚美你。我要因你名,高舉雙手,向你祈禱。我的靈魂好似飽享了膏脂;我要以歡愉的口唇讚美你。【答】
領:你曾作了我的助佑;我要在你的羽翼下歡舞。我的靈魂緊緊追隨你;你的右手常常扶持我。【答】
聖詠63篇
就好像聖詠61篇一樣,這篇聖詠也有著一首哀歌(3-4和10-11節)、一首感恩之歌(4-6節),和一首信任之歌(7-9節)的元素。聖詠作者身陷的處境就解釋了這多種文體並列於一作品之中的不尋常情況:聖詠作者,被騙子和敵人所重重包圍(10, 12下節),尋求在聖殿內的天主(2節)以作在危險中的避難所(3和8節)。他甚至可能已在聖所裏徹夜未眠(7-8節),以圖作一個安心的夢。然後,身陷危難的人去到天主神聖臨在的地方──聖殿之中,但願在祂的保守下得獲安全,並且他能在那裏祈求正義可在惡人面前彰顯。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3:26-29
19. 那麼,為什麼還有法律呢﹖它是為顯露過犯而添設的,等祂所恩許的後裔來到,它原是藉著天使,經過中介人的手而立定的。
20. 可是如果出於單方,就不需要中介人了,而是天主由單方賜與了恩許。
21. 那麼,法律相反天主的恩許嗎?絕對不是。如果所立定的法律能賜與人生命,正義就的確是出於法律了。
22. 但是聖經說過:一切人都被禁錮在罪惡權下,好使恩許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歸於相信的人。
23. 在「信仰」尚未來到以前,我們都被禁錮在法律的監守之下,以期待「信仰」的出現。
24. 這樣,法律就成了我們的啟蒙師,領我們歸於基督,好使我們由於信仰而成義。
25. 但是「信仰」一到,我們就不再處於啟蒙師權下了。
26.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
27. 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
28. 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
29. 如果你們屬於基督,那麼,你們就是亞巴郎的後裔,就是按照恩許作承繼的人。
4:1. 再說:承繼人幾時還是孩童,雖然他是一切家業的主人,卻與奴隸沒有分別,
2. 仍屬於監護人和代理人的權下,直到父親預定的期限。
3. 同樣,當我們以前還作孩童的時候,我們是隸屬於今世的蒙學權下;
4. 但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
5. 為把在法律之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獲得義子的地位。
6. 為證實你們的確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內心喊說:「阿爸,父啊!」
7. 所以你已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如果是兒子,賴天主的恩寵,也成了承繼人。
3:19-28 那麼,為何要有妥拉?
答案相當簡單。妥拉(按:本字意思是法律,亦指《梅瑟五書》)就好像是古時候的啟蒙老師(類似現今的小學教師),他的工作就是帶領孩童上學,確保他們專心,有需要時懲戒他們,並監察他們道德和身體上的安全。監察者要確保紀律和克制在年青人的生命中紮根,直到他們到達一定的年齡或學會了自我紀律和自我克制。好像監察者一樣,妥拉為人們提供了紀律和克制,直到基督來到並使到真正的自我克制和自我控制成為有可能的事情。
在26節中直接對讀者說話:「你們…成了天主的子女」,使這句話變得更個人,並成了這些皈依的人擁有著保祿所宣講的福音的另一情緒上的寄託。根據這保祿所宣講的福音:「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28節)。各人的差異是不重要的,所以別要為它們而煩惱。(見格前7:17-28也是這些相反詞的一對對的比較,以及保祿重覆要求讀者不要為這些差異而煩惱)。
3:29-4:7 米德拉斯(Midrash)般的講道.第三篇
「承繼人」一字出現於3:29和4:7,指出所有的這幾節構成一個整體,而產業就是它們的主題。事實上,29節重要而清楚地宣告出,凡相信基督的人就是亞巴郎(而非梅瑟)的承繼人,並繼承得天主向亞巴郎所許的諾言。
現在,根據巴勒斯坦人的傳統,在一位父親臨死時,他可以在他的遺囑內為他的兒子指派一位監護人,在他死後替兒子管理遺產,直至他到法定年齡為止。由此角度看,那位兒子,儘管擁有數之不盡的財富,亦不比奴隸好得了多少。
同樣,保祿爭辯,在信天主的人到「法定年齡」之前,即在基督來到並執行祂的地上使命之前,他們都不比奴隸好得了多少。更明確地說,那份奴役就是被綑綁於「今世的蒙學」之下(3和9節)。至於這一詞語的詮釋,學者們則各持己見。一個較值得思考的詮釋就是,「今世的蒙學」是指占星學和使古人神魂顛倒的天體。古人們相信天體控制著世界各種元素,並指引著各人的命運。那些每天從報章雜誌中查看星座運情的現代人就是受制於保祿所描寫的綑綁之下。占星學思想滲透了古猶太教的證據可見於位於加利肋亞南部第六世紀的元始之居所(Beth Alpha)猶太會堂地上的馬賽克。其設計包含了十二星座的圖案,只是把以色列十二支派硬塞進其含意裏便是了。
那生於律法之下的基督,把信者從律法和從占星學決定論之中解放出來。祂向我們提供了一個成為子女而非奴隸的可能性。而天主祂自己則派遣祂兒子的聖神來確認我們身為祂子女的身份,這位聖神就是那授權信友親暱地稱天主為父,為「爹哋」(Daddy)的。
福音:路加福音 9:18-24
18. 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同衪在一起。衪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
19. 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
20. 衪問他們說:「但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說:「天主的受傅者。」
21. 但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說:
22. 「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
23. 衪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
24. 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
25. 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甚麼益處呢?
26. 誰若以我和我的話為恥,將來人子在自己的光榮,和父及眾聖天使的光榮中降來時,也要以這人為恥。
27. 我確實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人中,就有幾個在未嘗到死味以前,必要看見天主的國。」
9:18-27 天主的默西亞
耶穌在祈禱中的全神貫注標誌著一個具決定性的時刻的臨近(見3:21; 6:12)。祂已準備好要祂的跟隨者面對這道由祂傳教使命一開始就折磨著聽眾們的問題:「這人是誰?」(8:25)。他們給出了普羅大眾的標準答案:若翰、厄里亞、一位先知(7-8節)。當祂問及他們自己的結論時,伯多祿代表其餘的人答道:「天主的受傅者」(按:希伯來語Messiah,默西亞的本義就是被傅油的人)。這答案是正確的,我們可從耶穌孩提時期的描寫就可知悉,但這是可能被誤解的(23:35),所以耶穌要求他們對此保密,直到祂有機會向他們講解默西亞的真正意義。伯多祿的領導地位由此可見,因為他以其餘門徒的名義回答了這道極重要的問題(見宗2:14)。
然後,耶穌立刻給出了祂苦難三預言的第一次預言(見路9:44; 18:31-33),以「人子」的名號,這名號是祂所喜愛的,而且在這背景下可與「默西亞」互通互解。這身份不該被誤解:耶穌並不會成為眾人期望的默西亞,利用愛國主義情緒來移除羅馬人這枷鎖,並復興達味王朝。反之,祂將要受苦,被天主子民的領袖們所唾棄,並且被殺害。唯有這樣祂才可辯明默西亞的真正意義。祂的跟隨者也務必要跟隨祂的腳步,背起其十字架(路加的版本更加上「天天」)。棄絕自己和喪失性命並不指會導致心理傷害的自我壓抑;這其實是指放棄對自己命運的掌控,並讓自己對真正的自我認識開放,靠著放棄由世界幻象所構築的生命意義的圖象。這賭注是高的:一個人現在的回應將要決定審判時的結果(26節)。耶穌指出祂的一些同伴將在死亡之前就看見天主的國度,就馬爾谷的背景來詮釋,就是指顯聖容;而路加的用法則將其意義移後至耶穌復活和聖神降臨的經驗(宗2:32-36)。
梁展熙
譯自:
- Bergant, D., Karris, R. J. The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 Based on the New American Bible With Revised New Testament.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Press, 1989), S. 621, 768, 954, 1075, 10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